锗纳米线的合成、表征及其非易失性存储研究
本文关键词:锗纳米线的合成、表征及其非易失性存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一维纳米线由于其小尺寸和量子限域效应在未来纳米级电子器件中受到大家的青睐。在基于纳米线的电子器件中,锗是个非常好的半导体材料,因为它有着较小的带隙和较大的载流子迁移率。 通过传统的方法也就是气-液-固(VLS)机理法合成的锗纳米线在本论文中得到了研究与证明,我们发现不同的实验条件和硅基片位置会导致不同的产物形貌。而通过真空溅射镀膜仪溅射的Au膜催化剂在改变其厚度的时候则会造成锗纳米线直径的大小和分布发生变化,,Au膜越厚,锗纳米线的直径越大,其分布范围越宽。高质量、密度大的锗纳米线可通过调节实验参数得到。 制备的带有较厚氧化锗壳层本征锗纳米线的非易失性存储器表现出很大的存储窗口和较高的电流开关比(约104),这主要归因于锗纳米线的小尺寸和表面电荷陷阱态,该器件的结构是场效应晶体管(FET)结构。我们研究并证明了在空气中退火的过程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去形成一个合适厚度的氧化锗层来阻止存储电荷的逃逸,这层氧化锗扮演了一个非常要的角色—遂穿介电层,氧化锗层的厚度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存储器件的性能,这种有着较长的保持性和较好的擦写读重复性揭示了本征锗纳米线器件在存储器方面的潜在应用。 我们用Au和Ag纳米颗粒修饰锗纳米线表面去进一步研究锗纳米线的存储性能,表征手段显示锗表面有着较合适的金属颗粒大小和分布密度。修饰后,相对于未修饰也未退火的器件,其窗口大大增加但保持性增加不是很明显。在具体两种金属修饰的情况,退火后Au修饰的器件由于程度不够性能改善不明显,而Ag修饰的器件由于Ag纳米颗粒的几乎完全氧化而失去作用。 本论文的工作验证和补充了对于锗纳米线合成的研究,同时也对本征锗纳米线电学性能研究和纳米线非易失性存储器的制备提供了新的方法和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锗纳米线 器件 非易失性存储器 退火 窗口 保持性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B383.1;TP333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7
- 1.1 一维纳米材料的概述11-18
- 1.1.1 一维纳米材料的介绍11
- 1.1.2 一维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11-15
- 1.1.3 一维纳米材料的特性和应用15-18
- 1.2 一维锗纳米线的研究现状18-21
- 1.2.1 一维锗纳米线合成与表征的研究现状18-19
- 1.2.2 一维锗纳米线应用的研究进展19-21
- 1.3 一维纳米材料场效应晶体管和非易失性存储器21-25
- 1.3.1 场效应晶体管和非易失性存储器的介绍21-23
- 1.3.2 一维纳米线场效应晶体管和存储器的研究介绍23-25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25-27
- 1.4.1 研究意义25-26
- 1.4.2 主要内容26-27
- 第二章 实验手段27-36
- 2.1 实验手段介绍27-32
- 2.1.1 锗纳米线合成与表征手段27-30
- 2.1.2 锗纳米线非易失性存储器的制备手段30-31
- 2.1.3 锗纳米线非易失性存储器的测试手段31-32
- 2.2 锗纳米线器件的制备流程32-35
- 2.2.1 锗纳米线的合成和表面处理32-33
- 2.2.2 硅基片的清洗和锗线转移33
- 2.2.3 光刻工艺33-34
- 2.2.4 器件的后处理34-35
- 2.3 小结35-36
- 第三章 锗纳米线的合成与表征研究36-47
- 3.1 前言36-37
- 3.2 锗纳米线的制备37-39
- 3.2.1 锗纳米线的合成37-38
- 3.2.2 锗纳米线生长机制的解释38-39
- 3.3 锗纳米线的表征39-45
- 3.3.1 锗纳米线的表面形貌表征39-42
- 3.3.2 锗纳米线的晶体结构和化学成分表征42-44
- 3.3.3 锗纳米线的表面稳定性的研究44-45
- 3.4 小结45-47
- 第四章 基于本征锗纳米线的非易失性存储器研究47-57
- 4.1 前言47-48
- 4.2 器件的制备48-49
- 4.3 本征锗纳米线非易失性存储器的电学性能研究49-54
- 4.3.1 本征锗纳米线存储器的器件结构与工作原理49-51
- 4.3.2 本征锗纳米线存储器的电学性能51-54
- 4.4 本征锗纳米线形貌、结构与表面化学态对器件性能影响的研究54-56
- 4.4.1 本征锗纳米线的形貌与结构对器件性能的影响54-55
- 4.4.2 本征锗纳米线表面化学态对器件的影响55-56
- 4.5 小结56-57
- 第五章 基于金属纳米颗粒-锗纳米线复合体的非易失性存储器研究57-67
- 5.1 前言57-58
- 5.2 锗纳米线表面附载金属颗粒58-62
- 5.2.1 纳米线表面附载金纳米颗粒58-59
- 5.2.2 纳米线表面附载银纳米颗粒59-61
- 5.2.3 修饰后锗纳米线存储器的制备61-62
- 5.3 金属附载后锗纳米线非易失性存储器的电学性能62-66
- 5.3.1 附载金纳米颗粒后器件的电学性能62-64
- 5.3.2 附载银纳米颗粒后器件的电学性能64-66
- 5.3.3 两种器件电学性能的比较与分析66
- 5.4 小结66-67
- 第六章 全文总结67-69
- 参考文献69-80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80-81
- 致谢81-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春华;火灾报警与灭火系统中的信息非易失性存储技术[J];微计算机信息;2000年01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谢健;;火灾报警系统中的信息存储及其在天津钢管公司火灾报警系统中的应用[A];冶金自动化信息网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谢健;;火灾报警系统中的信息存储及其在天津钢管公司火灾报警系统中的应用[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郭御风;李琼;刘光明;张磊;;基于NAND闪存的固态盘技术研究[A];第15届全国信息存储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叶汉能;姚茂群;赵武锋;;通用型引导装载程序中闪存驱动的设计[A];浙江省电子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赵忠文;王魁;;基于NAND Flash的高速大容量固态记录器设计[A];全国第三届信号和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学术交流会专刊[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效民;NVRAM:让数据永在[N];计算机世界;2004年
2 刘洪宇;巨头联手 闪存公司Numonyx组建在即[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3 ;意法半导体与英特尔将组建全新闪存公司[N];人民邮电;2007年
4 侯静何天进;新一代智能自动报靶装置问世[N];科技日报;2002年
5 文月;英特尔、意法组建恒忆公司[N];电子资讯时报;2008年
6 Jonkey;CPU和内存将会合并[N];电脑报;2010年
7 蔡军;英特尔二季度收入87亿美元[N];消费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吴挺;DV你的快乐[N];计算机世界;2004年
9 ;英特尔与意法半导体组建全新闪存公司[N];人民邮电;2007年
10 于寅虎;英飞凌领跑下一代内存开发技术[N];中国电子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郭鹏;有机电双稳材料与器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江竹青;光折变晶体中高密度全息存储热固定技术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3年
3 张斌;D-A型电双稳态高分子功能材料的设计及其非易失性存储效应[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4 孙献文;SrTiO_3基阻变存储器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5 闫小兵;过渡金属氧化物阻变存储器的制备及其开关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田国峰;具有存储功能的聚酰亚胺及聚酰亚胺/银纳米杂化材料的合成与制备[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文华;锗纳米线的合成、表征及其非易失性存储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2 周国方;CuInS_2纳米结构的液相合成及其光电特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3 刘晓娜;Pr_(0.7)Sr_(0.3)MnO_3薄膜的室温电阻开关特性[D];河南大学;2011年
4 薛建峰;基于C8051F060智能流量计的研制开发[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5 孙新格;钙钛矿结构金属氧化物薄膜的电阻开关性能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何有信;基于ARM11的MMC验证测试平台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7 李彦;基于BF531的模块化仪器开发平台主控电路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马广威;通用接口内容保护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9 陈军能;WORM型含芴功能高分子信息存储材料的设计和制备[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10 倪含;T型自由层自旋力矩转移磁隧道结结构的设计与模拟计算[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锗纳米线的合成、表征及其非易失性存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36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suanjikexuelunwen/443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