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人体行走过程中的滑摔倾向及其机制与防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8 02:07

  本文关键词:人体行走过程中的滑摔倾向及其机制与防控研究 出处:《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13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接触力 摩擦系数 打滑倾向 平路行走 坡道行走 运动路面行走


【摘要】:打滑以及由打滑引起摔倒事故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会对人们造成不同程度的身体和心理伤害。轮船、汽车、飞机等是人们出行常用的交通工具,在这些运动着地器件上行走时一旦发生打滑或摔倒,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更大。因此,研究人体在静止路面和运动路面上行走时发生打滑的倾向大小和机制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本文研制了步进摩擦测试分析平台,并在该平台上进行了水平路面条件下的人体行走试验。结果表明:年龄、性别以及行走过程中所采用的步速和步长都对打滑倾向有影响。在所有试验组中,,儿童的打滑倾向最大,青年的打滑倾向最小;男性发生侧向打滑的倾向较大,而女性发生前后方向打滑的倾向较大。打滑倾向随步长的增大而增大,随步速的增大而减小。 本文采用步进摩擦测试分析平台探讨了摩擦副材料及表面状况对打滑倾向的影响,结果表明摩擦副材料与其表面状态都对打滑倾向有影响。在所使用的具有不同花纹的鞋底试样中,折线纹的综合防滑性能最好,横条纹的前后向防滑性能最好,纵条纹的侧向防滑性能最好,菱形纹和小圆点纹也有较好的防滑性能。在所使用的三种地板中,瓷砖和花岗岩的防滑性能相当,钢板的防滑性能最好;地板表面上有小而多的凸起花纹时,防滑性能较好。 本文采用步进摩擦测试分析平台进行了坡道行走试验,结果表明:在坡道上行走时,发生侧向打滑的倾向几乎不受坡度角的影响,而前后方向的打滑倾向随坡度角的增大而增大;在所有试验组中,青年和中年组的打滑倾向大小相当且最小,儿童的打滑倾向最大。 本文采用步进摩擦测试分析平台进行了正弦波条件下的人体行走试验,结果表明:正弦波条件下行走时,发生侧向打滑的倾向基本不随试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但前后方向的打滑倾向随波幅、波频和人体在波浪中的位置而有所不同。摇摆的角度越大、频率越高,越容易发生脚起步时的向后滑,因此,人们在乘船时,为了防止打滑,可使上体稍向后仰,使重力对身体中心产生一个顺时针力矩,以抵消脚地接触力所产生的逆时针力矩。 本文根据人体行走的特点并对其进行了合理简化,建立了人体行走过程中重心运动轨迹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以此模型为基础,分析了人体行走过程中发生滑摔的力学机制,结果表明:人体发生打滑的根本原因是各力对人体重心所产生的力矩不守恒。着地脚的侧向力矩大,则人体向起步脚侧倒;反之,起步脚的侧向力大,人体就会向着地脚侧倒。着地脚的前后向力或起步脚的垂向力产生的力矩越小,身体向后倾倒的打滑几率也越大,而起步脚的前后向力或着地脚的垂向力产生的力矩越小,身体向前倾倒的打滑几率也越大。根据滑摔的力学机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预防滑摔的主要措施,一是通过调整人体的行走姿态,以降低安全行走所需要的最低摩擦系数;二是通过改变脚、地接触界面的特性,以提高地面所能提供的最大摩擦系数。
[Abstract]:Skidding and skidding are a common social phenomenon, which can caus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arm to people in varying degrees. Ships, cars, planes and so on are common vehicles for people to travel. When they are walking on these moving devices, they will cause greater harm to people if they slip or fall.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tendency of the skidding tendency and mechanism of the human body to walk on the static road and the moving pavement.
【学位授予单位】: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H11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合成晿瓦奻歐[J];铁道车辆;1967年03期

2 K.J.Grimmer ,D.Thormann ,曹秉忠;滑动胶带输送机的计算[J];起重运输机械;1976年02期

3 ;SF型三层复合轴承材料[J];机械工程材料;1978年02期

4 В.А.Алдюхов;卢翰庭;;ЦНИИ—Х3型转向架设计参数偏差对相对摩擦系数的影响[J];国外铁道车辆;1981年02期

5 米岛隆 ,王黎琳;芳香族羧酸衍生物的防锈性[J];包装工程;1984年01期

6 郑星河;吴克坚;;TN-65录音机芯超越离合器摩擦系数的特性分析及优化设计[J];电子机械工程;1985年03期

7 周昌登 ,赵正;润滑油温度对摩擦副摩擦系数影响的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4期

8 T·Kano,谈鸣时;降低颗粒料在气力输送中的功率消耗[J];起重运输机械;1986年04期

9 程怡;静力学问题中的模糊性[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1988年03期

10 张耀宗;李延祥;杨永顺;崔凤奎;;利用圆环镦粗法测定工模具钢超塑成形条件下的摩擦系数[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侯发臣;;铝、石墨混合粉末爆炸压实研究[A];中国爆破新技术Ⅱ[C];2008年

2 ;硅青铜的摩擦磨损试验研究与应用[A];摩擦学第三届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摩擦磨损部分(Ⅰ)[C];1982年

3 陈笠;;探针法测定压力加工中的摩擦系数[A];第六届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7年

4 江亲瑜;李曼林;王松年;;固液二相流润滑的摩擦系数试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5 李尧臣;;金属板材冲压成型过程中的接触和摩擦[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94年

6 戴振东;丁红燕;王远;;微弧氧化铝合金在不同环境下的摩擦学行为研究[A];第六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首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丛茜;金敬福;张宏涛;;仿生非光滑形态摩擦行为的试验研究[A];2006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6年

8 乔向召;张庆;李慧霞;;纤维素纤维织物用丝鸣整理剂的研究和应用[A];第七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戴振东;丁红燕;王远;;微弧氧化铝合金在不同环境下的摩擦学行为研究[A];第六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郝俊英;刘维民;;a-CN_xH薄膜的摩擦学性能研究[A];第六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红普 魏书坤;包装材料摩擦系数的测试方法[N];中国包装报;2003年

2 李荣;我国钢铁业国际战略定位亟待明确[N];中国信息报;2007年

3 胡立彪;正看虽喜反看忧[N];中国质量报;2007年

4 符冰群;陶瓷砖行业防滑标准滞后[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5 李建国;利用拉力试验机附加装置[N];中国包装报;2005年

6 本版编辑 李荣 徐虞利;钢材贸易“摩擦系数”加大[N];民营经济报;2007年

7 中国消费者报 贾君;4S店销售的刹车片标识问题多[N];中国消费者报;2005年

8 京华;卫生陶瓷环保性能有了规定[N];中国建设报;2006年

9 李进;防滑瓷砖,进步才能发展[N];中国建设报;2006年

10 文强;刹车改装:让爱车想停就停[N];当代汽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利晓;人体行走过程中的滑摔倾向及其机制与防控研究[D];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13年

2 雷正保;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形CAE技术及其工业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3 吴剑;滑带剪切过程的离散元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7年

4 秦建敏;基于离散元模拟的岩土力学性能研究及应变局部化理论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5 孙建芳;钢丝绳捻制成形数值模拟与制品力学强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6 刘志刚;微细通道内流动与换热可视化实验研究与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5年

7 章少阳;酚醛树脂制动材料的制备与摩擦磨损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8 刘宝庆;过盈联接摩擦系数的理论及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9 温建明;平面惯性压电叠堆移动机构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蒋学炼;防波堤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超;界面滑移条件下弹性流体动力润滑摩擦系数的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2 余兆新;42CrMo高强螺栓摩擦系数测量及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3 张琦;电磁制动器虚拟样机的研究与实现[D];江苏大学;2005年

4 单江;摩擦系数车标定方法与实验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5 宗钟凌;基于接触共同工作板片空间结构稳定问题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6 李红献;基于面接触的颗粒流润滑试验研究及颗粒破坏过程数值模拟[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7 张健;曲线通过时机车轮轨接触问题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07年

8 朱万政;板材成形摩擦系数测试分析系统的研究[D];燕山大学;2003年

9 张乐;基于离散元的砌块振动成型密实过程的模拟与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10 王长进;钻杆与套管摩擦磨损研究[D];燕山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441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13441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7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