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新型摩擦偶合器设计与有限元分析

发布时间:2018-01-09 00:19

  本文关键词:新型摩擦偶合器设计与有限元分析 出处:《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摩擦偶合器 反馈控制 优化设计 ANSYS HyperMesh


【摘要】:机械设备尤其是煤矿机械设备经常在带载荷状况下启动和运转,因此,传动装置须具有“软启动”的工作特性。机械设备的“软启动”特性是指设备在重载工况下能够可控地逐步克服整个系统的惯性而平稳地启动,它不仅能够大幅度减轻传动系统所受到的启动冲击,同时还能减小电动机的启动电流、电动机的热冲击负荷及对电网的影响。此外,还可以选用容量相对较小的电动机,因而也能减少不必要的设备投资和节约能源。山东科技大学与泰安润泽机电设备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一款新型带反馈控制的摩擦偶合器。此产品与原有的摩擦偶合器相比,具有以下突出特点:用输出轴转速反馈控制输出力矩,过载系数随输出轴转速成平方关系增加,软启动效果好,起动平稳;机械正常运转时不存在滑差,机械效率高,保证了主从动设备的高效传动。反馈式摩擦偶合器是一种兼容性好的软启动装置,不仅结构简单,使用和维修方便,而且价格低廉,性能可靠,重量轻体积小。 本文首先研究了反馈控制摩擦偶合原理,根据此原理对一款90KW新型摩擦偶合器进行了结构设计。对主动级和反馈级摩擦方案进行了设计计算,设计出了主要零部件的结构,并使用Pro/E软件对其进行三维建模。接着建立了摩擦偶合器带载起动的动力学微分方程,对其带载起动过程进行了简要分析。新型摩擦偶合器输入轴等部件的整体结构比较复杂,难以用传统的力学方法进行分析。本文采用国际上流行的有限元分析软件HyperMesh和ANSYS对输入轴进行有限元分析,校核该零件的强度和刚度,并对输入轴进行了模态分析,以了解其固有振动特性。最后,使用OptiStruct软件对输入轴进行优化设计,有效减小了该部件的重量,节省了材料,从而使得该设计方案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并对其他的同类产品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提出了新型摩擦偶合器的反馈控制摩擦偶合原理;建立了摩擦偶合器的带载起动的动力学分析方程;使用优化设计方法对新型摩擦偶合器关键部件进行优化设计。
[Abstract]:Mechanical equipment, especially coal mine machinery equipment often with the load starting and running, therefore, the work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armust have a "soft start".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of the "soft start" refers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quipment under heavy load conditions can be controlled to gradually overcome the inertia of the system starts smoothly, it not only can to reduce the transmission system impact of the start, but also can reduce the starting current of the motor, the motor thermal shock load and the impact on the grid. In addition, you can also use relatively smaller capacity motor, which can reduce unnecessary investment in equipment and save energy.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ai'an and the joint development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Co. Ltd. a new type of friction coupling with feedback control. This product is compared with the original friction coupling, has the following prominent features: output shaft Speed feedback control output torque and overload coefficient square with the increase of output shaft speed, soft start effect is good, stable starting; mechanical normal operation when there is no slip, high mechanical efficiency, to ensure the efficient transmission of master and slave device. Feedback friction coupling is a kind of soft start device compatibility, not only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convenient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and low price, reliable performance, light weight and small volum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feedback control of the friction coupling principle,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structural design of a 90KW model of active friction coupling. And the feedback friction scheme was designed, designed the structure of main components, and the use of Pro/E software for the three-dimensional modeling. Then established the friction coupling dynamic differential equation starting with load, the load starting process was analyzed.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friction coupling input shaft and other components of the complex, it is difficult to use the traditional mechanical methods were analyzed.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popular software HyperMesh and ANSYS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n the input shaft, check the parts the strength and stiffness of the input shaft, and modal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to understand the inherent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Finally, to optimize the input shaft using OptiStruct software Effectively, reduce the weight of the part, saves the material, so that the design has good feasibility and practicability, and is a very good guide to other similar products. The main innovations of this paper are: put forward the feedback control principle of the new type of friction coupling friction coupling; establish dynamic starting with load the analysis of the friction coupling equation; using optimization design method to optimize the design of the key components of the new friction coupling.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TH137.3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爽;岳增武;马翠花;;350MW超临界锅炉磨煤机减速机输入轴断裂分析[J];物理测试;2011年05期

2 宋保华;王立梅;;箱体类部件常见五故障诊断[J];工程机械与维修;2011年08期

3 赵鼎明;;起亚福瑞迪自动变速器锁挡[J];汽车维修技师;2011年07期

4 冀彦军;;韩国现代新胜达自动变速器故障三例[J];汽车维修技师;2011年08期

5 李永波;;曲靖电厂2×300MW机组#2机电动给水泵电机抽转子检修方案设计与运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18期

6 车万华;刘成;;双离合变速器简介[J];汽车维修;2011年07期

7 翁元波;;流水线上防止装配出错的装置[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1年08期

8 魏彦波;;《减速器拆装测绘与加工》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24期

9 丁善田;;保证五挡主动齿轮装配要求的措施[J];汽车工艺与材料;2011年08期

10 李兆维;李晨光;李焱;;基于行星轮系的车削中心用动力刀座设计与研究[J];机床与液压;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树生;;新型柴油机偶合器机组在石油钻机上的应用[A];2004年石油装备年会暨庆祝江汉机械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单晓磊;刘业成;宋吉浩;;汽车输入轴的冷挤压成形[A];第3届全国精密锻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金平;葛东;高立军;;煤气鼓风机机组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A];苏、鲁、皖、赣、冀五省金属学会第十四届焦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付江;葛利军;;450M~3 PW无料钟炉顶设备休风故障分析及改进建议[A];2008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议暨炼铁年会文集(下册)[C];2008年

5 石晟;;水介质调速型液力偶合器的研究[A];煤矿机电一体化新技术及装备学术研讨论文专集[C];2003年

6 陈纪新;;装卸运输机械中液力变矩器的应用[A];上海物流工程学会2003’论文集[C];2003年

7 聂行健;陈定方;;螺环传动机构的分析[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物料搬运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一)--起重机[C];1984年

8 杨乃乔;;液力传动油的现状与发展[A];液压(液力)用油品质及污染控制技术论文集[C];2004年

9 高航;姚燕安;查建中;;一种平衡机构输入扭矩的主动控制装置[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陈恩伟;刘正士;王勇;陆益民;;齿轮箱故障诊断的阶次分析方法研究[A];第六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3)[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霍州煤电集团公司白龙矿 孔耀滨;刮板输送机液力偶合器与电机参数匹配分析[N];山西科技报;2005年

2 蒋冬青 陈晖;球磨机节能好帮手——液力偶合器[N];中国建材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何平;创造“五步工作法”的塔吊司机[N];光明日报;2006年

4 ;中心传动球磨机的结构特点(一)[N];中国黄金报;2000年

5 王震;降低凉水塔风机减速箱振动措施[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8年

6 杨波;液力行业:大力发展节能产品是未来方向[N];机电商报;2005年

7 丁洁 李玲玲;二电厂节油缩支为减亏增效“加油助力”[N];太原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吴晓向 本报实习生 朱妤;高高塔吊上的华彩人生[N];工人日报;2006年

9 ;走向社会大市场 才有今日大发展[N];中国石油报;2005年

10 巫师;透析扫描技术[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德生;大功率阀控液力偶合器设计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2 沈煜;活齿分度凸轮机构的创新设计与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3 张俊;少齿差环板式减速器的弹性动力分析与动态设计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4 王学锋;滑移型三叉式联轴器的抗磨损结构及其润滑特性[D];青岛科技大学;2010年

5 柴博森;液力偶合器内部流动可视化与流速识别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李洪斌;基于量子框架的开放式重型汽车AMT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陈静;基于有限元方法的重型车变速器整体动态模拟与寿命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杨建明;三环传动弹性动力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1年

9 于广滨;航空用微小型减速装置多目标优化设计及性能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10 刘明涛;行星分度凸轮机构的创新设计与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涛;车辆液力辅助起步与制动系统偶合器内流场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罗培华;长钢高速线材精轧机夹送辊输入轴断裂失效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3 张宗峰;油田钻机用液力偶合器传动装置的研制[D];大连交通大学;2008年

4 黄家良;调速型液力偶合器叶轮的有限元分析及优化设计[D];大连交通大学;2008年

5 卢琦;双曲柄四环板针摆行星传动动态分析与针摆接触分析[D];大连交通大学;2007年

6 赵立策;履带车辆动静液复合转向系统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7 李发成;少齿差五环减速器的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8 梁建成;ZJ40/2250LDB钻机绞车设计计算[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9 朱元佳;汽车变速箱在线快速故障诊断技术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10 孙改焕;环板式针摆行星传动动态特性分析[D];大连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992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13992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b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