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熵产控制体方法对压气机近零间隙流动损失的演变规律

发布时间:2018-01-12 00:00

  本文关键词:熵产控制体方法对压气机近零间隙流动损失的演变规律 出处:《航空动力学报》2016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近零间隙 控制体方法 动叶端区 流动损失 熵产


【摘要】:以澄清近零间隙流动结构及流动损失随间隙的变化规律为目标,提出熵产控制体分析方法,可精确量化流场任意位置的局部不可逆损失.数值模拟发现,间隙在0.4%叶高范围内(称近零间隙)效率水平最高且出现一对应峰值效率最高的最佳非零间隙.熵产控制体分析表明:通道内总熵产随间隙变化规律与效率一致;间隙变化对动叶端区20%~80%弦长范围内的熵产改变最为明显,主导了总熵产的变化;间隙变化时熵产改变的流动区域不同,这是由于动叶端区主导损失的流动结构发生改变造成的.进一步结合流场结构,探讨近零间隙流动损失演变的可能原因:间隙为零时壁面剪切力是造成损失的主导因素;最佳间隙时流动均匀,损失最小.
[Abstract]:In order to clarify the structure of near-zero gap flow and the variation of flow loss with the gap, an entropy production control volume analysis method is proposed, which can accurately quantify the local irreversible loss at any position of the flow field. Clearance is in the range of 0.4% blade height (called near zero clearance). The optimal nonzero gap with the highest efficiency level and the highest corresponding peak efficiency appears. The analysis of entropy production control volume shows that the variation of total entropy production with the gap in the channel is consistent with the efficiency. The change of clearance is the most obvious change of entropy production in the range of 80% chord length in the tip area of moving blade, which dominates the change of total entropy production. When the gap changes, the flow region of entropy change is different, which is caused by the change of the flow structure of the leading loss at the end of the moving blade, and the flow field structure is further combined. The possible reas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near-zero gap flow loss are discussed: the wall shear force of 00:00 gap is the main factor causing the loss; The flow is uniform and the loss is minimum when the gap is optimal.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先进能源动力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6188)
【分类号】:TH45
【正文快照】: 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190)叶顶间隙(下文简称间隙)对轴流压气机的稳定性和效率的影响至关重要[1],研究已知,动叶端区的流动损失占到总流动损失的1/3以上[2].Copenhaver等[3]的研究表明,压气机效率随着间隙的增大而减小,压气机的间隙越小越好.也有研究表明,效率随着间隙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予东;阎维平;高正阳;张婷;李太兴;;燃煤锅炉对流受热面污染沉积对传热熵产的影响[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年05期

2 杜莹;李永光;;蒸发器沸腾两相段熵产分析[J];化工学报;2011年05期

3 林金清,苏亚欣;沿轴向截面突变的圆柱形钉肋肋列传热的熵产分析[J];电站系统工程;1999年02期

4 任承钦,汤广发;对流热过程数值计算稳定性关系新探讨(Ⅱ)──一维平流差分方程的耗散熵产统计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5 苏亚欣,骆仲泱,岑可法;等截面钉肋的熵产优化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1999年01期

6 朱予东;张婷;李太兴;吴彦坤;;电站锅炉的换热器熵产模型[J];能源技术;2007年06期

7 楚双霞;刘林华;;半透明介质内辐射导热复合换热熵产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年35期

8 楚双霞;刘林华;;甲烷 空气扩散燃烧过程熵产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年29期

9 赖艳华;魏露露;吕明新;赵琳妍;岳虹;刘存芳;;基于最小熵产法的大功率LED散热器的结构优化[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12年05期

10 孙丰瑞,陈文振,陈林根;不可逆正、反向卡诺循环的最优性能与熵产率[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洪杰;陈丽霞;宫汝志;项高明;魏显著;;熵产理论在水轮机流动分析中的应用[A];第十九次中国水电设备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2 刘林华;;辐射热力学[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8:热学新理论及其应用[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封硕;基于热力学分析的疲劳损伤与寿命预测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5年

2 李贤丽;管输含蜡原油不可逆熵产特性分析及应用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3 楚双霞;非相干辐射传递过程的热力学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4 陈曦;流动及传热过程的熵分析[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宋立鹏;基于最小熵产和最小热阻原理的传热过程分析及优化[D];山东大学;2015年

2 ALI ANWAR BROHI;基于有限体积法的二维传热系统熵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王炜;直接接触式冰浆生成器的传热研究及其熵产分析[D];浙江大学;2014年

4 徐雷;基于熵产理论的吹灰优化系统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5 张婷;大型电站锅炉对流受热面不可逆换热特性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8年

6 孙晓丽;含蜡原油管输过程的熵产率分析[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7 冷少华;偏振条件下辐射能和熵传输的数值模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117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14117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d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