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粗糙齿面的齿轮传动混合弹流润滑研究
本文关键词: W-M分形函数 弹流润滑 粗糙齿面 重载齿轮传动 出处:《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现行齿轮传动接触疲劳强度设计基于仅仅适用于光滑表面干接触的赫兹(Hertz)理论。然而,绝大部分齿轮传动都处于混合润滑状态,即在两接触齿面之间既存在着将其分开的润滑油膜又存在着直接碰撞的粗糙峰,这显然与Hertz理论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对齿轮传动进行混合弹流润滑研究既完全必要又有很强的理论意义。 在探讨齿轮传动混合弹流润滑时,研究人员往往在齿面上人为设定一个或多个粗糙峰或用正(余)弦函数表征齿面粗糙度分布,这无疑与齿面粗糙纹理真实形状有较大差距。本文采用W-M分形函数模拟齿面粗糙纹理,以生成粗糙度函数并将其叠加到油膜厚度方程中;然后,采用多重网格法计算压力分布、采用多重网格积分法和逐列扫描法分别计算油膜厚度和温度分布;接着,以某矿用重载齿轮传动为例,数值计算了沿啮合线5个特殊点处的齿面压力分布、油膜厚度及轮齿接触区次表面的应力分布。此外,本文还通过多组数值计算,从理论上分别探讨了齿面粗糙度和润滑剂粘度对轮齿接触应力和齿面油膜厚度的影响,并通过回归分析,获得了彼此之间的定量关系。总结本文研究成果,可得如下研究结论: (1)在计入齿面粗糙度效应后,齿面压力分布及接触区次表面应力分布与Hertz分布差异显著。因此,现行以Hertz理论为基础设计齿轮传动接触疲劳强度的做法有待完善。 (2)啮入点是齿轮传动啮合线上的危险点,因为该处的油膜厚度最小且接触应力最大。因此,以节点参数为依据进行齿轮传动接触疲劳强度设计的做法值得商榷。 (3)随着齿面粗糙度的增加,平均油膜厚度几乎呈线性增加,而接触区次表面主剪应力的最大值则是先逐渐降低然后再不断变大,即二者之间呈抛物线关系。因此,当齿面光洁度达到一定值后,再一味提高齿面加工质量并不能达到延长齿轮传动疲劳寿命之目的。 (4)齿面粗糙度会使压力分布与油膜厚度产生锯齿形波动,且润滑剂粘度愈低,波动愈剧烈。在其它参数固定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润滑剂粘度的增加,齿轮传动润滑状态从边界润滑历经混合润滑逐渐过渡到全膜润滑。因此,在一定的工矿条件下,提高润滑剂粘度可有效降低齿面接触应力,从而提高齿轮传动接触疲劳寿命。
[Abstract]:The current design of contact fatigue strength of gear transmission is based on Hertz Hertzian theory, which is only suitable for dry contact of smooth surface. However, most gear drives are in mixed lubrication state. That is to say, there is a rough peak between the two contact tooth surfaces that separate the lubricant film and collide directly, which is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the Hertz theory. It is necessary and theoretical to study the hybrid elastohydrodynamic lubrication of gear transmission. When discussing the hybrid elastohydrodynamic lubrication of gear transmission, researchers often set one or more rough peaks on the tooth surface or use the sine (cosine) function to characterize the roughness distribution of the tooth surface. In this paper, W-M fractal function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rough texture of tooth surface to generate roughness function and superposition it into the oil film thickness equation. Then, the pressure distribution is calculated by multi-grid method, and the oil film thickness and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are calculated by multi-grid integration method and row by row scanning method respectively. Then, taking a mine heavy-duty gear drive as an example, the distribution of tooth surface pressure, oil film thickness and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in the contact area of gear teeth along five special points of the meshing line are numerically calculated. The effects of tooth surface roughness and lubricant viscosity on contact stress and oil film thickness of tooth surface are discussed theoretically by multi-group numerical calculation,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other is obtained. After summariz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paper,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can be obtained: 1) after the tooth roughness effect is taken into account, the distribution of tooth surface pressure and sub-surface stress in contact area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Hertz distribution. The method of designing contact fatigue strength of gear transmission based on Hertz theory needs to be improved. Erosion-in point is the dangerous point on the meshing line of gear transmission because the oil film thickness is the minimum and the contact stress is the largest. The design of contact fatigue strength of gear transmission based on joint parameters is debatable. 3) with the increase of tooth surface roughness, the average oil film thickness almost linearly increases, while the maximum of the main shear stress on the subsurface of the contact area decreases gradually and then becomes larger. T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s parabola. Therefore, when the finish of tooth surface reaches a certain value, it is not possible to prolong the fatigue life of gear transmission by blindly improving the machining quality of tooth surface. The roughness of tooth surface will cause sawtooth shape fluctuation between pressure distribution and oil film thickness, and the lower the lubricant viscosity, the more violent the fluctuation. When other parameters are fixed, the viscosity of lubricant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lubricant viscosity. The lubrication state of gear transmission is gradually transferred from boundary lubrication through mixed lubrication to full film lubrication. Therefore, under certain industrial and mineral conditions, increasing the viscosity of lubrican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contact stress of tooth surface. Thus, the contact fatigue life of gear transmission is improved.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H132.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靳广虎;朱如鹏;李政民卿;鲍和云;;齿宽系数对面齿轮齿根弯曲应力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2 刘剑桥;曹恺;刘广;;大学生宿舍关门器[J];企业导报;2011年10期
3 赵韩;方明刚;黄康;孙奇峰;;齿轮传动参数化建模及动态仿真系统的研究及开发[J];机械传动;2011年08期
4 陈娅婷;;齿轮装置噪声的分析与控制[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1年04期
5 汪桂霞;王青松;徐昌杰;;低损耗薄膜背散仪的结构优化[J];光学仪器;2010年04期
6 薛运梅;;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齿轮传动项目的教学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9期
7 陈德文;陈泽宁;;我的磁力传动器[J];黄金时代(学生族);2010年05期
8 瞿志豪;魏立群;钟晓勤;;H5轧机齿轮箱振动和噪音分析与解决办法[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9 谭红江;;一种新型滚子链传动方式的探讨[J];机械传动;2011年07期
10 周炜;唐进元;;Stribeck摩擦条件下齿轮二维冲击接触有限元求解[J];中国机械工程;2011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璐;;工业齿轮油的选择与使用[A];第六届摩擦学工矿企业润滑技术工业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龚存忠;张静;;船用汽轮发电机组齿轮传动的降噪[A];江苏省机械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2年
3 郑自求;梁宁;符纯华;赵虎;杨长牛;贺元成;罗旭东;张红;钟思梅;;DMGH传动装置[A];人才、创新与老工业基地的振兴——2004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蔡兆星;史中利;;《齿轮箱油膜润滑应用探讨》[A];摩擦学第三届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润滑材料部分[C];1982年
5 邓奕;;齿轮噪声产生机理及控制方法[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常山;;运用现代设计方法进行齿轮传动的动态设计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7 唐进元;;齿轮传递误差计算新模型[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传动分会2008年风力发电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赵晶文;渠双平;;浅析齿轮传动噪声的成因及对策[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贺元成;罗旭东;冯彦宾;郑自求;;一种重载低速传动末级小齿轮自调位装置的设计研究[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田会方;刘宝平;;基于Pro/E的纤维缠绕的三维动态仿真[A];2005年十二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湖北专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林 通讯员 张兆明 滕智东;太平洋齿轮传动项目姜堰动工[N];泰州日报;2009年
2 ;需求可观 齿轮市场3年有望达到1000亿元[N];消费日报;2008年
3 晏武英;MTU公司为普惠齿轮传动风扇发动机设计高速涡轮[N];中国航空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李素平;借鉴美国模式 齿协四大举措助推企业成长[N];中国工业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仇国强 通讯员 田其中;“齿轮传动”的功效[N];中国石化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朱丹丹;普惠公司加快在中国发展[N];中国航空报;2011年
7 田中;齿轮协会:改革创新直面国际竞争[N];中国质量报;2007年
8 田中;变革中的齿轮传动行业[N];中国质量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王亨;齿轮工业“十一五”:全面向国际水平靠拢[N];机电商报;2005年
10 朱娅琼 隆学武;中国零部件协会、齿协针尖对麦芒[N];中国工业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巍;面向齿轮传动性能的螺旋锥齿轮铣齿机精度设计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2 张满栋;电镀CBN硬珩轮珩齿机理及动态仿真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婷;渐开线环形齿球齿轮传动理论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4 韩佳颖;螺旋锥齿轮计算机辅助制造理论与算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章易程;齿轮乏油传动的摩擦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高创宽;渐开线齿轮传动的混合弹流润滑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7 鲍和云;两级星型齿轮传动系统分流特性及动力学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8 陈思雨;圆柱齿轮传动齿面形状与非线性特性关联规律分析及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9 张少军;复杂环境下V带和齿轮传动设计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10 李绍彬;高速重载齿轮传动热弹变形及非线性耦合动力学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秉东;基于粗糙齿面的齿轮传动混合弹流润滑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2 谭华;带式啮合介质齿轮传动的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3 武斌;低速重载齿轮传动微观热弹流润滑数值分析及齿面抛光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4 魏洪方;偏置圆柱蜗杆面齿轮传动的动力学分析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方宣琳;正交面齿轮传动弯曲应力分析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6 刘振国;含齿形误差的齿轮传动接触分析与修形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刘晖;基于参数化的齿轮传动接触有限元分析[D];大连交通大学;2005年
8 王定亚;3000马力电驱动齿轮传动绞车设计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3年
9 张效伟;齿轮传动CAD系统研究与开发[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10 陈乾堂;基于应力波传播理论的齿轮动应力分析[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580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1458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