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观尺度薄板成形流动应力和摩擦系数的理论与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24 15:18
【摘要】: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的微型化,介观尺度的微型、微细零件在电子工业和精密机械两大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市场需求量逐年快速增长,介观尺度的成形技术也逐渐成为各国制造业大力发展的对象。但是,介观尺度成形面临的许多难题却严重阻碍着它的发展:在介观尺度成形中,流动应力的尺度效应现象在多种试验中均有观察到,但尚无有力的参数来刻画该尺度效应,现有理论模型的适用性和参数的正确性都不尽完备;摩擦尺度效应中,现有模型未能从微观本质上揭示其机理,模型的建立和计算也存在模糊区域;介观薄板成形尤其是拉深成形国内开展研究较少。因此,解决这些问题是提高介观尺度下成形的工艺水平和促进微细成形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对国内外介观尺度成形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关于流动应力、模具与工件间摩擦和薄板成形这几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根据存在的问题制定了理论研究的方向,,搭建了若个实验平台并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试验研究。根据试验中的数据和微观形貌的特点,分别推导、建立了基于SAP的流动应力尺度效应模型和基于润滑区面积比的摩擦系数尺度效应理论模型。将具体的试验数据与模型计算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文中提出这两个尺度效应模型是正确、可行的。本课题设计了介观尺度的拉深模具并制备了介观圆筒拉深件,通过对拉深件质量的分析,验证了前文的理论和积累了一定的工艺参考。 本文具体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1.分别对铜单个晶粒、铜单晶、铜多晶的拉伸应力-应变曲线进行了分析和拉伸试验;对压缩面力下的铜双晶不同晶界方向的晶粒、晶界变形进行了模拟和试验,结果表明:晶界处存在明显的应力集中和应力梯度现象;垂直晶界面存在周期性扭曲变形;垂直晶界双晶体中孔洞和裂纹分布位置更集中于滑移线上或临近滑移线某一侧。这些研究为后续的章节提供了基础数据。 2.对介观尺度下不同厚度、不同宽度、不同晶粒尺寸的试样进行批量拉伸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尺度的减小,流动应力呈现减小趋势,表现出了明显的尺度效应;分别讨论了厚度、宽度、晶粒尺寸对尺度效应的影响,构建了参数-表层面积比SAP来对尺度效应进行刻画;对产生流动应力尺度效应的机理进行了分析、揭示,推导了介观成形的流动应力-应变的理论模型即SAP相关的过渡式表面层模型,对模型的参数k取值进行了讨论,得出k值的取值范围;结合本文的试验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计算验证。 3.基于拉胀测试原理搭建了介观尺度下摩擦系数测试平台,对不同厚度、宽度、晶粒大小的试样分别进行润滑条件下和非润滑条件下摩擦系数的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试样尺度的减小,其摩擦系数呈现增大趋势,表现出了明显的尺度效应。对已有的摩擦尺度效应的理论模型进行了研究、分析,指出了该模型和算法中“开口润滑包”的宽度并非是固定的,该区域对摩擦尺度效应的产生不起关键的作用。 4.设计搭建了适合制备介观尺度试样摩擦面形貌的试验台,制备了摩擦面的形貌,对形貌进行了显微形貌观察。对摩擦面的润滑区进行了着重的观察和分析,引入了计算机图形学中图像识别原理,计算了润滑区的面积比例。根据各区域的面积变化对摩擦尺度效应产生的机理进行分析和揭示。结果表明:随着试样尺度的减小,其摩擦面上的润滑区面积比例逐渐减小造成了摩擦系数的增大。推导、建立了基于润滑区面积比的摩擦尺度效应理论模型,对理论模型的主要参数进行了讨论,并用实例进行验证计算。 5.设计了适合本实验目的的介观尺度拉深模具,进行了拉深试验,对试验得到的微形圆筒进行高度、破裂方式和壁厚的观察与测试。根据前文的研究结论,对试验现象进行了分析,得到了拉深件的高度、壁厚、失效破裂的影响因素和方式。 尽管本文就介观尺度成形的流动应力和摩擦以及拉深模具几方面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摩擦模型中k的取值,若通过模拟或观察到这些过渡层不同的应力状态,将使得k值更加准确;介观拉深模具如果能涉及更多的环节将使研究更完备,这些在后续研究中应积极展开。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H117
本文编号:2446439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H1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泰华;纳米硬度计在MEMS力学检测中的应用[J];微纳电子技术;2003年Z1期
2 周自_7;晶界研究的现状和发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89年03期
3 龙志强,罗昆,王水泉,杨泉林;轴向磁轴承电磁参数的计算[J];磁性材料及器件;2000年05期
4 罗均 ,谢少荣 ,龚振邦;面向MEMS的微细加工技术[J];电加工与模具;2001年05期
5 孙友松,章争荣,刘明俊,马志国;跨入新世纪的塑性加工技术——第七届国际塑性技术大会(7~(th)ICTP)综述[J];锻压技术;2003年01期
6 席庆标;董湘怀;;微拉深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研究[J];锻压技术;2007年04期
7 黄征宏;邢渊;童忠财;;微成形技术发展现状[J];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2007年03期
8 刘会霞;李保春;杨昆;陈成;沈宗宝;王霄;周明;;金属箔板激光动态微拉深成形技术[J];光电子.激光;2009年03期
9 陈军伟;激光微加工技术纵览:基本原理、实际应用及未来展望[J];光机电信息;2001年11期
10 王明章,林实,李成华,王中光,肖纪美;晶粒的取向和变形性质对双晶体循环变形影响的模拟研究[J];固体力学学报;199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旭;基于应变梯度塑性理论的微纳米尺度材料力学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464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446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