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干式DCT双离合器起步热负荷仿真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22 10:55
【摘要】: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DCT)是基于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而演变出的一种新型的自动变速器,它不仅具备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结构简单、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也不乏液力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T)和无级自动变速器(CVT)换挡过程平稳、迅速,换挡特性好等长处,保证了整车行驶时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以及排放水平,具有强劲的市场竞争力以及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针对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关键技术,研究并掌握其核心技术,对促进国内汽车工业的发展以及技术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干式双离合器耐久性设计理论与控制方法研究”为依托,针对车辆起步时干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离合器滑摩温升这一关键问题,基于计算机仿真及有限元分析技术,完成干式双离合器起步热负荷特性研究,主要进行以下研究工作: ①基于干式DCT系统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以减少DCT车辆起步时单个离合器滑摩产生的滑摩功为目的,分析并制定基于发动机恒转速控制的双离合器联合起步控制策略。 ②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建立起步时的整车动力传动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以及滑摩功仿真计算模型,计算获得各起步工况下DCT两离合器的滑摩功曲线。 ③以传热学基本理论为基础,分析DCT干式双离合器热量传递方式,并基于各起步工况下的起步仿真结果,求解离合器摩擦副热分析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干式双离合器在有关起步工况下的瞬态温度场分布、热变形及热应力场分布等热负荷特性进行仿真分析。 ④通过制定的离合器起步评价指标和热负荷评价指标,分析影响干式双离合器温升的种种因素,并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研究各影响因素对离合器温升的影响趋势和影响程度,总结有利于降低干式双离合器工作时的温升,从而改善其控制性能和提高其使用寿命的相关措施。
【图文】:
液力机械式自动变速器Fig1.1AutomaticTransmission
器的类型技术始于 1960 年左右,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方式和控制方式的变化也演变出了多种类型。当分为三类,即:液力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utoma自动变速器(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速器(Automated Manual Transmission,简称 AM自动变速器动变速器是液力机械式自动变速器,其技术最力变矩器、旋转轴式机械变速器以及自动变速控变矩器布置在发动机和变速器之间,以液压油能的相互转换,以传递转矩、变矩、变速并起离旋转轴式变速器串联传递全部发动机功率外,还联方式,实现内分流、外分流、混合分流等多相
金属带式无级自动变速器传动结构和工作原理
并提高了车辆平均速度,改善了乘坐舒适性以及行驶安全性和通过性等。AT 是目前世界上车辆自动变速器的主导产品,已广泛用于轿车、公共汽车、重型车辆、商用车和工程车辆上[9]。但是液力变矩器变矩系数小,,它必须与齿轮变速器组合使用,扩大传动比的变化范围,以完全满足汽车行驶时对驱动力的要求。此外,AT 的传动系统效率低、结构复杂、制造工艺要求高、成本也较高,而且换档动作迟钝,提速慢,并且会产生顿挫感,降低了驾驶乐趣。为了提高 AT 的工作效率,主要采用叶片优化设计、变矩器闭锁、增加机械传动档数、使用超速档等方法[10]。②无级自动变速器CVT 以带传动的方式实现发动机与输出轴之间的动力传递,通过改变带轮的槽宽以改变两带轮与传动带的接触半径进行变速,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级变速。CVT 系统由主动轮、从动轮、传动带、液压泵和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组成[11]。图 1.2 所示即为本田 Insight 上搭载的金属带式无级自动变速器传动结构和工作原理图。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H13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钊,黄宗益,李庆;轿车用自动变速箱的发展动态[J];传动技术;2000年01期

2 姚晓涛;秦大同;刘振军;;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起步控制仿真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3 杜建华,丁华东,傅苏黎,韩文政;摩擦片打滑过程中的热传导模型[J];粉末冶金技术;2003年01期

4 秦建侯,邓勃,王小芹;分析测试中的试验设计和优化方法 一、正交试验设计[J];分析试验室;1985年10期

5 王志新;韩秀芹;;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DCT)解析[J];甘肃科技;2008年10期

6 胡丰宾;孙冬野;秦大同;陈然;罗勇;;DCT双离合器联合起步模式建模与仿真[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7 杨勇强;周明贵;张曼;刘言松;杨萍;;离合器摩擦片热变形有限元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7年02期

8 侯书军,段国林,郑惠萍;摩擦离合器的热力参数设计[J];机械设计;1999年06期

9 孙冬野,秦大同;汽车离合器局部恒转速起步自动控制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03年11期

10 吴光强;杨伟斌;秦大同;;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J];机械工程学报;200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建明;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的控制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2 牛铭奎;干式DCT离合器温度模型及其灰色预测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明;机械自动变速传动建模与仿真及试验软件开发[D];重庆大学;2003年

2 康海涛;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唐德江;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周末;自动变速器换档规律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5 姚晓涛;双离合器自动变速系统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6 冯巍;DCT起步与换档特性的仿真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杨昭;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动力学建模及仿真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邓云飞;干式双离合器热性能有限元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9 曲艳阳;微型汽车离合器温度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10 王颖颖;DCT汽车起步过程离合器热负荷仿真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175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5175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c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