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磁自锁型电磁气门驱动装置
【图文】:
第一章 绪 论,单弹簧的缺点是响应速度比较慢,的上述问题,双弹簧结构被提了出来。荡周期减小为原来的1 2 ,,既提高了来更加灵活。目前,这种双弹簧、双线人的认可。由此可见,电磁气门从最开多数人所接受的双弹簧、双磁铁结构。设计是由 FEV Motorentechnik 公司的工意图如图 1-1 所示[11]。这种线性电磁求,而且成本低,适合大规模生产,因了各自的电磁气门装置。
图 1-1 最早的电磁气门结构示意图目前,对于电磁气门的模型研究的比较深入的主要有两种设计方案。第一种设计方案包含两组电磁线圈和两组预压缩弹簧,其结构示意图如图 1-2 所示。这种结构设计一般具有两组电磁线圈,两组弹簧和一个与气门相连的可运动衔铁。电磁线圈被缠绕在铁磁材料上,并串接在由 PWM 电压斩波控制的电力电子电路中。通常,气门工作在弹簧的固有振荡频率附近。当两边线圈都不通入电流,衔铁将静止在运动行程的中间位置。一旦某个线圈被加上电压,衔铁将开始运动。由线圈内电流产生的电磁力将克服弹簧力和摩擦力做功。为加快响应速度、减少线圈电能消耗,两组弹簧被预先压缩。当气门需要启动时,通过初始化程序将衔铁吸引至一端,并通入保持电流使得衔铁保持静止。当气门需要打开时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H13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晶;李友荣;刘安中;雷阳;覃军世;;永磁型磁流变液联轴器的磁路设计及性能研究[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1年04期
2 张文宝;王友;;风电场不同机组技术经济性的分析[J];能源技术经济;2011年03期
3 张屹俊;施裕新;张志勇;;日立0.3TMR国产机与进口机图像质量比较[J];医疗卫生装备;2011年05期
4 李永祥;;浅谈磁共振成像设备场地的通风空调设计[J];山西建筑;2011年22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世作;;一种新型的发动机电磁气门驱动结构及其磁场有限元分析[A];武汉(南方九省)电工理论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河南省电工技术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翟伟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CT和MRI诊断与比较[A];2003年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3 张艳丽;谢德馨;;永磁型磁共振成像仪磁场均匀度的调整[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4 张超骥;;磁共振成像高温超导磁体[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5 李卉;;低场MRI动态增强在颅脑病变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6 易国琼;;Signa Profile/I磁共振机电源电路的改进[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7 余强;王平仲;石慧敏;罗济程;;涎腺恶性肿瘤的MRI评价[A];中华口腔医学会成立大会暨第六次全国口腔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6年
8 马德智;马贵登;李保生;李文强;杨云剑;;低场强MRI的动态增强扫描在乳腺肿块诊断中的应用探讨(附15例报告)[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9 陶笃纯;;磁共振成像(MRI)[A];首届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医疗仪器分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3年
10 宁毅;王雪帆;李建久;;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屏蔽纵向梯度线圈设计[A];湖北省电工技术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晓军;我高端永磁型磁共振设备进入发达国家大门[N];科技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钟向阳邋通讯员 侯湘;安科:挺起中国医疗高技术装备的脊梁[N];中国工业报;2008年
3 实习生 葛飞邋记者 王春;“中国造”核磁共振用于临床[N];科技日报;2007年
4 姜澎;“中国造”核磁共振投入使用[N];文汇报;2007年
5 记者 叶桂华 通讯员 周莹;我市两项目签约[N];泰州日报;2010年
6 杨文利;千亿MRI市场能否重新洗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7 记者 朱宇;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获国家补助5000余万元[N];宁波日报;2009年
8 杜文;中国医疗器械业:同样的课题面临同样的挑战[N];中药报;2001年
9 新讯;GE与首都医科大学共建高科技实验室[N];医药经济报;2002年
10 海西 张文艺;漳浦:“四基地”拉动“先进制造”[N];国际商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孙海军;基于灰色模型永磁无轴承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法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2 仇志坚;永磁型无轴承电机的基础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3 安忠良;模块式变速恒压混合励磁风力发电机设计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4 武海澄;MRI磁体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5 龚宇;新型双凸极记忆电机的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6 李建奇;磁共振成像中若干方法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潘文宇;一种新型MRI谱仪的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王伟然;直接转矩控制在无轴承无刷直流电机中的应用[D];江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喜彬;永磁自锁型电磁气门驱动装置[D];天津大学;2012年
2 张振兴;永磁直线电动机磁悬浮系统鲁棒控制策略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2年
3 刘秀;基于DSP28335的无轴承永磁薄片电机数字控制系统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4 贺光;基于Halbach结构的永磁电动与电磁混合悬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5 王静;永磁型MRI梯度线圈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解超;永磁无轴承无刷直流电动机及控制系统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7 王恩龙;一种特殊永磁型磁体的匀场技术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7年
8 李楠;永磁型无轴承电机的直接力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9 顾浩;发动机电磁驱动配气机构的控制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10 张明灿;内燃机用动磁式电磁驱动气门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374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537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