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楔带传动系统旋转振动的计算方法研究及程序开发
发布时间:2019-10-07 20:23
【摘要】:多楔带传动系统以其优异的性能,被广泛的应用于发动机的前端附件驱动系统。作为发动机的一个重要零部件,多楔带传动系统的振动噪声问题对发动机的振动噪声问题有重要影响。针对多楔带传动系统的振动噪声问题,本文主要开展了如下的研究工作: 1.在综合考虑带的蠕变、轮轴的阻尼等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多楔带传动系统旋转振动的通程化模型。该模型可以用于计算任意布置形式的多楔带传动系统的旋转振动。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泰勒展开式对轮系运动方程进行线性化处理,从而求得轮系振动的固有频率和振动响应。然后以某六轮-带系统为例,计算了其振动响应,并与部分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均取得了较好的一致性。 2.研究了多楔带传动系统中有单向离合器装置时的旋转振动建模问题。单向离合器装置可以将大转动惯量的附件与多楔带轮系之间进行解耦,具有分离和啮合两种工作状态。这使得单向离合器装置的运动方程为分段线性方程。为了便于求解,可以假设单向离合器装置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处于啮合状态,或者采用某种特殊函数将分段线性方程拟合为连续方程。 3.研究了控制多楔带传动系统旋转振动的一些措施和方法。扭转减振器可以减小轮系的输入激励,从而减小轮系的振动响应。改变发电机轮的位置可以调整轮系的一阶共振频率。单向离合器装置可以大幅减小轮系的带张力波动。 4.利用Matlab平台,开发了一套多楔带传动系统旋转振动的计算软件。运用该软件可以进行任意布置形式的多楔带轮系的旋转振动计算等工作。该软件采用了人机交互式的输入输出界面,具有较好的使用便利性。
【图文】:
带传动具有中心距布置灵活,能缓和冲护功能,结构简单,,重量轻,维护成本低等诸用电器、办公机械以及各种新型机械装备中得到的应用主要是在发动机前端附件驱动系统、配动系统通常采用 V 带传动,但是由于 V 带的小空间内传动多个附件的要求。多楔带传动以在发动机前端附件驱动系统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意义,国外汽车公司为适应发动机小型化和前端附等)越来越多及附件功率越来越大的要求,开前端附件驱动系统。这种多楔带传动系统的一节带的张紧力并使之仅在某个较小的范围内波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幅度的提高。动比高。由于多楔带厚度薄,带体柔韧性好,对带轮的最小直径要直径的带轮,从而具有高传动比的特性。多楔带传动的最大传动比通 V 带的 1:10。间利用率高。多楔带由于曲挠性好,可以使用更小的带轮,使得整且较大的传动比也简化了传动机构,使得多楔带传动系统的空间利用寿命长。多楔带的良好柔韧性减小了由于弯曲引起的功率损失,小了多楔带的弹性滑动,这两者均减小了带的温升,延长了带的使,带体温度每升高 10℃,带的使用寿命将减小 50%。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H113.1
本文编号:2545906
【图文】:
带传动具有中心距布置灵活,能缓和冲护功能,结构简单,,重量轻,维护成本低等诸用电器、办公机械以及各种新型机械装备中得到的应用主要是在发动机前端附件驱动系统、配动系统通常采用 V 带传动,但是由于 V 带的小空间内传动多个附件的要求。多楔带传动以在发动机前端附件驱动系统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意义,国外汽车公司为适应发动机小型化和前端附等)越来越多及附件功率越来越大的要求,开前端附件驱动系统。这种多楔带传动系统的一节带的张紧力并使之仅在某个较小的范围内波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幅度的提高。动比高。由于多楔带厚度薄,带体柔韧性好,对带轮的最小直径要直径的带轮,从而具有高传动比的特性。多楔带传动的最大传动比通 V 带的 1:10。间利用率高。多楔带由于曲挠性好,可以使用更小的带轮,使得整且较大的传动比也简化了传动机构,使得多楔带传动系统的空间利用寿命长。多楔带的良好柔韧性减小了由于弯曲引起的功率损失,小了多楔带的弹性滑动,这两者均减小了带的温升,延长了带的使,带体温度每升高 10℃,带的使用寿命将减小 50%。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H11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红云;曾祥坤;上官文斌;;单根带发动机附件驱动系统模型及其求解[J];机械传动;2010年05期
2 侯之超;王象武;劳耀新;;多楔带传动系统的频率灵敏度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2009年11期
3 陈立群,Jean W.Zu;平带驱动系统的振动分析研究进展[J];力学与实践;2001年04期
4 吕振华;冯振东;;汽车发动机曲轴阻尼式扭振吸振器设计方法探讨及应用[J];内燃机工程;1992年03期
5 刘际仁,葛红;多楔带自动张紧器简介[J];内燃机;2005年02期
6 劳耀新;侯之超;吕振华;;发动机前端附件带传动系统频率灵敏度分析[J];汽车工程;2006年05期
7 刘承义;发动机附件皮带传动系统设计[J];汽车技术;1993年04期
8 王彬;CA488型发动机多楔带轮系的开发[J];汽车技术;1996年05期
9 李丰军,刘长波;CA6110系列发动机前端多楔带附件传动系统设计与开发[J];汽车技术;2002年11期
10 吴昕;多楔带轮系的布置、计算和寿命分析[J];汽车技术;1997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利;发动机多楔带轮系优化的研究及试验台架的开发[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2 张毅;蛇形带传动系统的动力学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459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545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