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使用主动限滑差速器的轮式装载机驱动性能仿真

发布时间:2019-10-08 12:33
【摘要】:差速器是车辆驱动桥中的重要部件,目前使用在轮式装载机上的主要有普通式和被动限滑式两种,而技术先进的主动限滑式则未见使用。主动限滑差速器能够根据路面条件的变化,及时调节限滑作用,使车辆处于较好的驱动状态,如果将其应用到轮式装载机上,必将对整机的驱动性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本文对比了国内外主动限滑差速器发展状况,以ZL50装载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普通差速器和摩擦片式被动限滑差速器的基础上,根据低速大扭矩的传动特点,完成了电液式主动限滑差速器的选型、结构设计、控制系统规划和传动过程分析。 根据ZL50装载机驱动系统中动力产生和传递的顺序,依次考察了发动机的输出特性、液力变矩器的传动特性以及两者的匹配特性,建立了变速器模型、驱动桥模型和轮胎模型。综合发动机、液力变矩器和各传动件的动力学关系,推导了ZL50装载机四驱的动态微分方程,建立了直线行驶的驱动系统动力学模型。由于转向中整机的重心、轮荷随转向角变化,相应的轮胎侧偏角也随转向角变化,因此,分析了铰接转向的运动学特征,考虑轮胎的侧偏角,建立了转向行驶的驱动系统动力学模型。 将差速器从驱动系统中独立出来,作为控制模型,设计了控制器的内部结构和控制算法。全面分析了需要差速器产生限滑作用的行驶工况,选择附着系数分离路面作为仿真路面,建立了ZL50装载机驱动过程的仿真系统。在分析轮胎力学性能的基础上,确定了初始稳定行驶的动力学参数,设定了求解动态微分方程的迭代流程。在Matlab软件中设计相关程序,进行前驱直线行驶、前驱转向行驶、四驱直线行驶、四驱转向行驶的驱动性能仿真,对比分析了使用主动限滑器和使用普通差速器、被动限滑差速器的仿真结果。 仿真结果表明:电液式主动限滑差速器克服了被动限滑差速器的缺点,能够在路面附着条件变化后,迅速调节限滑作用,控制轮胎的滑转状态,使轮式装载机具有较高的驱动力和侧向附着力;从侧面证明了所使用的电液式主动限滑差速器的结构参数、系统组成、控制策略、控制方法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图文】:

差速器,电液式,滑差,控制机构


图 1.1 GKN ETMBMW 公司与 Magna Steyr 公司合作,为 BMW X3 和 X5 车型开发了专用的全时四驱统,BMW 将其命名为 xDrive,如图 1.2 所示,中央差速器集成在分动箱内。控制方式 GKN ETM 的控制方式相同,通过电机驱动传动机构,,调节限滑摩擦副的压力,以实入扭矩在前后驱动轴间的分配达到最优比例。Muti-plate clutchEletric motor + Brake(optional)Reducetion gear set

公司,车型,滑摩,电机


节限滑摩擦副的压力,控制前后传动轴间扭矩的分间小于 150 毫秒,电机关闭后传动机构通过弹簧复位的时间小于 80 毫秒,为了增加电机寿命和降低系用在一定时间内恒定[8]。Eletric motor + Brake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TH2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盖军衔;关于装载机双泵合流系统节能效果的分析[J];工程机械;2005年09期

2 宛传平;李慧;;增量式PID控制在电子节气门控制系统中应用研究[J];中国农机化;2010年03期

3 吴永平;;现代装载机技术发展综述[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9年01期

4 王云成;王建华;谢飞;张宝生;;电控限滑差速器对汽车动力性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年S1期

5 高阳;李静;赵健;苑绍志;谷明起;李幼德;;全时四轮驱动汽车驱动轮牵引力综合控制策略[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年02期

6 李静;李幼德;赵健;宋大凤;;四轮驱动汽车牵引力控制算法[J];机械工程学报;2006年02期

7 陈家丽;国外轮式装载机新技术与新结构及其发展[J];建筑机械化;2002年01期

8 刘良臣;;2008年中国装载机行业扫描[J];建筑机械;2009年05期

9 刘良臣;;中国装载机行业发展60年[J];建筑机械;2009年13期

10 郭立书,葛安林,张泰,岳英杰;电子控制最佳扭矩分配4WD系统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0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朱振宇;工程车辆自动变速智能控制系统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赵克利;提高工程车辆智能变速性能的综合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韩顺杰;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工程车辆自动变速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洪兴;轮式工程机械自动防滑差速系统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3年

2 廖旭晖;四轮驱动汽车的ASR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3 陈莉;轮式装载机牵引性能匹配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毛啸滇;防滑差速器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5 金凌鸽;统一轮胎模型与动力学软件的连接[D];吉林大学;2006年

6 丁建民;轮式装载机转向系统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宁海峰;参数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器的研制[D];华侨大学;2006年

8 简兴梅;基于CATIA的电控限滑差速器结构与强度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9 谢文云;电控限滑差速器限滑转矩与整车性能匹配的仿真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高阳;四轮驱动汽车扭矩分配电子控制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462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5462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4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