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摩擦学实验装置研制与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1-21 08:05
【摘要】:针对可转位涂层刀片干切削与内燃机缸套-活塞环摩擦副实验室试验研究的需要,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973课题为依托,在UMT-2和SKODA-SAVIN试验机的基础上,分别成功研制适合于可转位涂层刀片和缸套-活塞环的摩擦学实验装置,建立了试验模型与实验评价方法;系统地展开了摩擦学性能研究,探讨了干切削条件下可转位涂层刀片的磨损机理,提出实验室评价可转位涂层刀片切削加工性能的新方法;揭示了珩磨网纹角度对缸套-活塞环摩擦副减磨和润滑的影响规律;分析了酯类基础润滑油相关属性对润滑的影响,评价了三种酯类基础油的润滑和耐磨性能。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 1.开发出一种可转位涂层刀片专用夹具(专利号201110453380.0),实现了可转位涂层刀片直接装夹在UMT-2试验机上的干切削试验。该夹具保证了在UMT-2试验机上刀片/工件的几何关系与使用DCLNR/L、PCLNR/L刀柄装夹在车床上完全相同,,且两者的三向力方向一致。建立了UMT-2试验机可转位涂层刀片切削模型,提出了基于车削试验前后刀片的划痕摩擦系数和划痕横截面积表征刀片摩擦与磨损性能的可转位涂层刀片切削加工性能实验室评价方法。 2.研制出一种用于SKODA-SAVIN磨损试验机的堓夹测量系统,实现了下试样在Y正半轴内0°~180°旋转、正负15°倾斜的摩擦学试验,并对摩擦系数、温度实时采集和监测,全面提升了SKODA-SAVIN磨损试验机性能,满足了缸套-活塞环实验研究中珩磨网纹等织构对摩擦学性能影响的研究的特殊需要。 3.两种涂层刀片干切削试验发现,切削调质45钢和H62黄铜时,TiAlSiN涂层刀片的初始切削加工能力均略优于TiAlCrN/TiAlN涂层刀片,但耐磨性和寿命均不如TiAlCrN/TiAlN涂层刀片。刀尖圆弧半径r=0.8mm刀片磨损均大于刀尖圆弧半径r=0.4mm刀片。 4.与镀Cr环配副摩擦试验表明,缸套内壁珩磨网纹和运动方向的夹角对油膜和排屑有较大影响。夹角较小,有利于将润滑油吸进摩擦副表面和排出磨屑,但不利于储油;夹角较大,有利于储油,但不利于吸进润滑油和排出磨屑;在一定工况条件下,存在一个对油膜的形成和排屑最有利最合理的角度。 5.三种国产酯类基础油的缸套-活塞环试验显示,1938酯类基础油综合性能最好,油膜承载能力最强,并且能对摩擦副表面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1427酯类基础油,在低载荷条件下,润滑和减磨效果良好,但是油膜承载能力较差,不适合用于高载荷工作条件,并且摩擦副易发生粘着磨损;3959酯类基础油的润滑和减磨能力最差,碳化温度较低。
【图文】:

加工原理,网纹


珩磨网纹夹角如图1-2所示,其是平台珩磨网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珩磨头在缸套孔内进行顺时针、逆时针回转,同时进行上下往复运动,网纹夹角α的大小是由珩磨头(油石)回转速度与上下往复运动速度共同决定(图1-1)。不同的内燃机制造商对珩磨网纹夹角α的要求并不相同,其大小取决于缸套缸径的大小,缸径大,则夹角偏小;缸径小,则夹角偏大,通常在135°±15°内。网纹夹角α的大小和均匀程度决定了缸孔表面油膜的稳定性和油耗的大小,从而影响发动机工作性能及寿命。若α角度太大,会影响油膜的均匀性,导致油环刮油效果不良,引起机油燃烧而使机油消耗增加和尾气排放超标,同时造成网纹的交叉点切断长度大,使测量误差变大;反之,若α角度太小,会导致储油能力下降,导致发动机活塞与缸孔之间的润滑状况变差,在启动与加速工况下会因润滑不足而加剧活塞环磨损[71]。图 1-1 珩磨网纹加工原理图图 1-2 珩磨网纹夹角上世纪90年代末期

夹角,网纹,缸径,夹角α


4~7倍;网状沟槽有利于改善气缸套表面滑动性能、增加缸孔气密性,并且大幅度降低油耗;缩减磨合时间。直到当今,平台珩磨网纹已经被广泛接受并大量应用。珩磨网纹夹角如图1-2所示,其是平台珩磨网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珩磨头在缸套孔内进行顺时针、逆时针回转,同时进行上下往复运动,网纹夹角α的大小是由珩磨头(油石)回转速度与上下往复运动速度共同决定(图1-1)。不同的内燃机制造商对珩磨网纹夹角α的要求并不相同,其大小取决于缸套缸径的大小,缸径大,则夹角偏小;缸径小,则夹角偏大,通常在135°±15°内。网纹夹角α的大小和均匀程度决定了缸孔表面油膜的稳定性和油耗的大小,从而影响发动机工作性能及寿命。若α角度太大,会影响油膜的均匀性,导致油环刮油效果不良,引起机油燃烧而使机油消耗增加和尾气排放超标,同时造成网纹的交叉点切断长度大,使测量误差变大;反之
【学位授予单位】: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H87;TH11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建华;涂杰松;王鼎;孙华亮;吴仪敏;段海涛;李健;;一种评价可转位涂层刀片切削加工性能的方法[J];机械工程材料;2013年06期

2 李新文;;U成型过程的有限元分析及刀片梁的结构优化[J];焊管;2017年03期

3 李婵;许丁文;;取样刀片厚度对瓦楞纸板边压强度的影响[J];造纸科学与技术;2017年04期

4 陈文辉;;一种薄壁长刀片真空淬火工艺[J];科技与创新;2017年21期

5 赵伟松;万鹏;龙超;蹇在庆;;不同角度刀片刃口对甘蔗去皮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35期

6 王旭芳;;旧的精加工刀片用于粗加工[J];铁道机车车辆工人;2007年02期

7 赵亚娟;赵昕;;双面刀片在拆线中的应用[J];家庭护士;2007年20期

8 董馨;;尖刀片在门诊拆线中的应用[J];临床肺科杂志;2007年10期

9 杨晴;;易切削铣刀片[J];国外机车车辆工艺;2006年01期

10 ;GTMH32-VT刀片[J];工具技术;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琳;;胃镜联合食管硬式镜取出多枚刀片1例[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2007年

2 李成彪;王斌修;;激光制备机夹刀片涂层研究[A];第15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13年

3 姚美焕;梁永民;夏延秋;周峰;;醚链功能化的双离子液体添加剂对聚乙二醇摩擦学性能的影响[A];2009年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高永建;陈国需;王志民;蒋松;董俊修;;异辛酸稀土化合物的摩擦学性能研究[A];第七届全国摩擦学大会会议论文集(一)[C];2002年

5 肖峰;李健;;变频器程序控制及其在摩擦学测试中的应用[A];第二届全国工业摩擦学大会暨第七届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李茂生;;工业摩擦学与润滑材料的发展[A];2009海峡两岸机械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顾卡丽;刘建芳;赵源;李健;;废润滑油的再生利用及其摩擦学性能初探[A];2009年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2009年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A];2009年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黄伯云;;前言[A];2009年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我国学者参加2010中-日摩擦学高层论坛[A];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九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石建芬 通讯员 何杰 廖明斌;小创新降低刀片成本百万元[N];中国石化报;2014年

2 胡飞亦;卷土重来的第二次刀片浪潮[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霍光;IBM称刀片接受程度大增[N];中国计算机报;2010年

4 ;“刀片”戴尔自创一派[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5 边歆;软件刀片和UTM哪个好?[N];网络世界;2009年

6 本报记者 张群英;刀片:渐入主流[N];网络世界;2005年

7 本报记者 张群英;刀片:渐入主流[N];网络世界;2005年

8 赵志宇;HP:PC也能刀片化[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9 张曼邋记者 杨霞清;刀片PC悬疑[N];计算机世界;2007年

10 ;RAM刀片 未来的趋势[N];网络世界;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耀楠;三维复杂槽型铣刀片槽型优化原理与优化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年

2 王志刚;三维复杂槽型铣刀片切入破损理论及其应用技术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年

3 刘佳;刀片PC安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4 王松涛;基于有限元理论的并联髋关节试验机参数一体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李默;基于螳螂前足结构特征的仿生切茬刀片设计[D];吉林大学;2013年

6 田剑书;含氟聚酰亚胺的合成及摩擦学性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刘金龙;人工髋关节并联仿生试验机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8 陈海鸣;相结构调控法制备环氧/聚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9 汲文峰;旋耕—碎茬仿生刀片[D];吉林大学;2010年

10 文瑾;表面修饰纳米铜颗粒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建华;摩擦学实验装置研制与试验研究[D];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13年

2 胡涛;基于有限元微耕机刀片性能研究与样机试验[D];江西农业大学;2015年

3 张磊磊;树枝粉碎机切削刀片的仿生设计及试验分析[D];吉林大学;2015年

4 彭琳;可转位涂层刀片耐用度的分析与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3年

5 郭林;铡草机刀片自磨刃强化工艺参数对变形的影响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年

6 赵永刚;三维复杂槽型铣刀片槽型优选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年

7 孙玉静;三维复杂槽型铣刀片粘结破损机理及破损判据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6年

8 徐友钱;三维复杂槽型可转位平面铣削刀片切削特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9 李昕;三维复杂槽型铣刀片切入类型理论分析及其开发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年

10 常世杰;耕整联合机通用刀片应力仿真及试验[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715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5715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a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