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全缠绕复合气瓶有限元分析和优化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21 05:22
【摘要】: 采用复合材料制成的全缠绕复合气瓶主要应用于氢燃料电池汽车高压储氢容器、呼吸器及车用压缩天然气燃料气瓶等领域。这类气瓶综合了复合材料的高比强度、可设计性以及内衬的良好气密性、优良的耐蚀性等诸多优点,使其达到高承压能力、高疲劳寿命、质轻、耐腐蚀等优良性能的完美结合。国外已经用它来取代钢制气瓶。近年来,我国也在对铝胆复合气瓶进行研制,并逐步推广使用。目前,复合气瓶的有限元分析技术和高效、可靠、实用的结构设计优化技术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将有限元数值分析和优化技术应用于全缠绕复合气瓶的设计中,在产品设计阶段可以提高结构设计的可靠性,改善压力容器的性能,有效地缩短产品设计周期和费用。 本课题是武汉理工大学复合材料缠绕装备所的预研项目,主要针对全缠绕复合气瓶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确定全缠绕复合气瓶的结构设计方案。以网格理论为基础,结合纤维缠绕工艺要求和气瓶容积约束条件,设计了某一型号的全缠绕复合气瓶内衬和复合材料缠绕层的结构,确定了内衬的几何尺寸、螺旋缠绕层和环向缠绕层的缠绕角度和厚度。 (2)复合材料缠绕层力学分析。运用弹性力学理论对复合材料缠绕层进行理论分析,采用正交各向异性单层材料的强度理论和层合板理论进行强度校核。 (3)全缠绕复合气瓶有限元分析和评价。在ANSYS中采用层单元规划建立了与复合气瓶力学特性尽可能一致的全参数化有限元模型,实现了封头段螺旋缠绕层的变厚和变角度,建立了复合气瓶结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流程,采用美国DOT-CFFC设计准则对复合气瓶五种工况下的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了复合气瓶自紧的原理,对比分析了自紧处理前后的计算结果。 (4)整体优化设计。按照DOT-CFFC设计准则建立了复合气瓶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元优化设计方法研究了自紧压力、铺层角度、铺层厚度对复合气瓶性能的影响因素,并分别以工作压力条件下内衬应力和气瓶容重比为目标函数,对复合气瓶整体结构进行了多层优化设计,确定了最佳设计方案。
【图文】:

筒身,铺层,单元,形式


筒身和封头的连接处为应力集中区,对该区域的网格进行了加密。气瓶共划分2420个SHELL99单元和4840个SOLID95单元,27713个节点,划分网格后的复合气瓶1/2有限元模型如图4一5所示。八拍、攘攘靴娜 娜萎葵纷纷辍藉携携露黝锡 锡 魏魏黝鹭霎 霎黝杨 杨裸鉴罄罄鑫)罄囊黔 黔 户户户姗考奎{缈 缈;渔选 选祥搬 搬鬓聚缓绷 绷 尹尹尹姗燕纷 纷诚 诚;墓 ---探女粉、、一一 姗 姗 姗 姗 姗姗丈透澎 澎 娜 娜娜哪注 注扮扮如如厂厂一饰 饰攀粉堆 堆 口口口助姐吻吻仁汤 汤扮扮钧钧粉粉一车施施艇渔七 七撇靴舞舞碧碧碧撇翰 翰耗沐二 二打打粉粉戮黯撇… …招招招趣鞍 鞍耳、节睡弃弃宋_孤 孤戳巍戮… …刃刃刃粼运致致于认 认虑礼 礼曝曝肇毅 毅刃刃刃量鲡 鲡 礼 礼艘朴 朴彝曝巍黔 ...口口口鞠翻 翻如· ·~愉 愉纂蘸黔窦猫 猫娜娜瓶球 球解出书曰幼, ---蘸巍彝巍兹 兹舰 舰舰亡照班价茎萦魏幼幼 幼图4一5复合气瓶有限元网格模型

模型图,气瓶,有限元网格,模型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4一4筒身段单元铺层形式 4.1.4网格生成在ANSYS前处理中建立了气瓶三维实体模型。内衬部分用SOLID95单元划分网格,为了保证分析精度,在壳体厚度上保证至少有两层单元。在内衬实体的外表面用SHELL99单元划分网格建立复合材料层,层单元的节点偏置于复合层底面。利用单元节点偏置功能,将两种单元连接起来,并合并相同位置节点。对于全缠绕复合气瓶,根据其结构特点,为了保证单元形状的规则,不使局部区域出现较大的计算误差或矩阵奇异而终止计算,均采用映射网格划分。筒身和封头的连接处为应力集中区,对该区域的网格进行了加密。气瓶共划分2420个SHELL99单元和4840个SOLID95单元,27713个节点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TH4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金荣;朱银垂;;复合材料纤维缠绕技术在直升机上的应用[J];直升机技术;2004年01期

2 Kurt C.GRAMNLL;眉山;;纤维缠绕压力容器的圆顶厚度[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1991年03期

3 张旭坡;李勇;肖军;邓智泉;;磁悬浮电机转子加强环设计及工艺研究[J];宇航材料工艺;2006年04期

4 吴国璋 ,孙伟;纤维缠绕轴类构件试验及“弹簧效应”[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3期

5 崔海涛,温卫东,佟丽莉;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弯管强度分析[J];宇航材料工艺;2003年06期

6 江敬媛;;美军研制106毫米无座力炮复合炮管[J];现代兵器;1981年10期

7 Steven J.Zitek;官焕华;;凯夫拉49复合材料缠绕孔眼的特性[J];固体火箭技术;1983年04期

8 王志辉;李明捷;;一种缠绕中心角精确解的求法[J];国外建材科技;2005年06期

9 李勇,肖军;纤维缠绕的曲面架空分析及其应用[J];宇航材料工艺;2002年03期

10 王志辉;曹德华;;纤维铺放系统的机构分析[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昌天;李晶晶;江大志;肖加余;;二维点阵复合材料圆筒结构软模辅助缠绕成型及轴向压缩性能研究[A];复合材料: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下册)[C];2010年

2 何九领;鲁金华;;复合材料失效分析[A];探索 创新 交流(第4集)——第四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C];2010年

3 刘时风;王勇;陶雪荣;陈显锋;;AU2000声-超声复合材料检测系统研制[A];复合材料的现状与发展——第十一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4 佟景伟;沈珉;王世斌;李鸿琦;穆祥新;;复合材料变形与损伤的光力学细观实验系统[A];复合材料:生命、环境与高技术——第十二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郜永娟;刘正英;杨鸣波;;注塑成型CB/iPP/HDPE复合材料电性能的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马寒松;;纤维型Microstretch复合材料的面内有效弹性模量预测[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7 益小苏;王震;刘志真;杨慧丽;丁孟贤;李宏运;;高韧性树脂转移模塑聚酰亚胺复合材料技术[A];航空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2008-2009)[C];2009年

8 郑媛心;王言伦;王孝军;杨杰;;环氧树脂/AlN复合材料导热性研究[A];2010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下册)[C];2010年

9 王先平;王伟国;李春;程帜军;方前锋;;Li_5La_3Ta_2O_(12)/Al基高阻尼复合材料的制备和阻尼性能[A];第九届全国固体内耗与力学谱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杨宜谦;;复合材料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亚兰;亚什兰在华代理TA公司PVC复合材料[N];中国化工报;2008年

2 郑英;江阴自主研发产品获JEC复合材料展创新奖[N];江阴日报;2010年

3 黄丽娟邋胡伟滨 记者 王方遒;亚洲最大复合材料生产基地在哈建成[N];哈尔滨日报;2007年

4 朱剑红;中国建材收购德国企业[N];人民日报;2007年

5 记者 刘棉柳;EPMC复合材料发展进入新阶段[N];广东科技报;2005年

6 记者 杨静;中国复合材料集团锁定“三高”产品[N];中国建材报;2006年

7 尔基;专注指向成功[N];现代物流报;2007年

8 朱江;帝斯曼复合材料树脂集团推出两个新产品[N];中国建材报;2008年

9 广文;秦皇岛奥体中心获赠“复合材料轻型抗爆炸容器”[N];人民公安报;2008年

10 洋洋;澳大利亚将试飞模块化全复合材料无人机[N];中国航空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辉;碳/碳复合材料刚度与强度预测模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2 聂军武;CoFe_2O_4-BaTiO_3磁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3 袁磊;利用反应烧结法制备Si_3N_4复合材料及其多孔材料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4 许文娇;废弃环氧树脂再生技术及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5 尹昌平;共注射RTM制备承载/隔热/防热一体化复合材料[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康建立;铜基体上原位合成碳纳米管(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性能[D];天津大学;2009年

7 庄健;Cu/TiC复合材料的制备,,组织结构及摩擦磨损行为[D];吉林大学;2011年

8 韩相华;铁基微粉/粘合剂复合材料的微波吸收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王宝来;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尺寸效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10 孟黎清;飞机蜂窝结构动态冲击下的破坏机理及吸收能量分配机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卜军;含端乙焕基硅/氮树脂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2 石品品;碳纤维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3 沈艳萍;高介电常数氰酸酯基复合材料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4 蔡国锋;竹粉/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5 梁少旭;含孔隙复合材料的强度分析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6 李国琴;泡沫来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力学和阻燃性能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7 金莹莹;周期微六面体点阵复合材料带隙阻尼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8 蒋园园;光纤光栅传感器应用于复合材料损伤监测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9 滕祥萌;复合材料闭合薄壁梁的模态阻尼预测[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10 姜舜;复合材料的多平面加强柱壳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928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5928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c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