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铬含量对不锈轴承钢组织和接触疲劳性能的影响
【图文】:
料局部超过其屈服强度,引起塑性微观应变。当“飞蝴蝶”组织产生的时候,微裂纹便出现在“飞蝴蝶”翅膀的边缘,继续扩展,最后达到钢的表面,引起崩裂。在长期接触应力作用下,在表层和近表层内还会产生形变带,如图1.6[5’]。在变形带周围常有长条碳化物存在,这与变形带中碳的过剩有关。在长条碳化物长大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碳从变形带扩散到碳化物中,直到变形带中的碳浓度降低到平衡状态或者循环负荷终止为止。研究表明,疲劳剥落产生之前,发生微塑性变形,形成变形带,其长度大于30卿的表面变形带,即是微裂纹产生的地方。
4.3.2.3SEM和EDAX的碳化物观察和分析为了更深入的对碳化物进行分析,对1一4钢的试样进行了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见图4.6。从图4.6可以看出,不同碳含量的碳化物的大小有很大的差异,碳含量为0.67%的2”试样的碳比物最大直径为0.5林m,而碳含量为1.00%的4”试样的碳化物最大直径为4卜m,并且碳化物普遍较大。能谱分析的结果可以确定,2”a处小碳化物为M23C6,4“b处大碳化物为M7C3。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TG142.71
【共引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惠霞;李文竹;黄磊;王晓峰;隋晓红;;轴承钢中硫化物夹杂疲劳裂纹的微观分析[A];全国冶金物理测试信息网建网30周年学术论文集[C];2011年
2 邝临源;赵红平;施惠基;冯西桥;;含表面缺陷轴承钢的滚动接触疲劳损伤研究[A];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进展: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江运宏;高建荣;;GCr15钢棒线材碳化物控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4 李济林;何曲波;王金太;喻峰;;滚动轴承材料的种类及应用[A];2011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5 苗苗;陶学恒;荆菁;冯少岭;;双半球形滚子齿式弧面凸轮分度机构五自由度动力学模型[A];全国印刷、包装机械凸轮、连杆机构学术研讨会(第6届全国凸轮机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周燕佩;王梦丽;;牵引传动技术进展的回顾与认识及对机械课程教学内容的增新建议[A];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2 教学史志)[C];1995年
7 陈国定;王步瀛;吴立言;李建华;;航空合成润滑油的摩擦牵引力研究[A];第五届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2年
8 王黎晖;高杰;宋亚峰;申勇;陈建波;;新型轴承材料的开发[A];第二届层压金属复合材料生产技术开发与应用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0年
9 彭茂公;亢若谷;王云坤;张家敏;刘珂呈;;弥散强化铜材料锻造性实验研究[A];2002年十一省、区、市机械工程学术年会暨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谢军;;浅谈上罗拉轴承游隙的确定及其作用[A];“经纬股份杯”2007年全国环锭细纱机科技创新及纺纱器材、专件应用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昊;滚动轴承动特性及轴承—转子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姚廷强;球轴承多体接触动力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3 马子魁;基于拟静力学方法的球轴承动力学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王保民;电主轴热态特性对轴承—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9年
5 李绍宏;高强韧冷作模具钢组织设计及组织控制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6 袁英才;卷筒纸印刷机含间隙折页机构动力学研究及稳健设计[D];中南大学;2011年
7 廖海平;线接触高副机构摩擦学设计与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陈诚;θFXZ型坐标测量机结构分析与驱动系统热误差模型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杨霞;轧机四列圆锥滚子轴承的边界元法理论与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10 徐东;球轴承疲劳剩余寿命分析与预测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180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618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