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多流体混合微流控制系统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2 07:52
【摘要】:在近二十年里,随着生化领域对试剂微量输入输出的稳定性和精确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微流控制系统也随之迅速发展,其优点是节省试剂、分析速度快、功能全等。而在微流控制系统中,经常会遇到多种流体按不同比例混合的情况,其精度也是整个生化反应成败的关键。本文在对现有微流控制系统和微泵做了综述的基础上,本着设计可携带、微型化、精确度高的微流控制系统为目的,提出了以两种新型低压驱动薄膜式微泵为核心元件的多流体混合微流控制系统。其优点是驱动电压低、输出流量大、安全性高、流量控制精度高,在生物科学、化工分析、医学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文中提出了两种新型微泵:电渗驱动薄膜微泵和ICPF驱动薄膜微泵。首先对电渗驱动和ICPF驱动原理进行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两种薄膜微泵,并在结构上做优化处理。针对电渗驱动器工作时电解水产生的气泡影响输出,并且消耗电渗液使得电渗驱动器不能长时间连续工作的问题,文中提出了利用燃料电池化合电解水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防止此现象的发生,使得电渗液可以循环使用,保证了电渗驱动器可以长时间不间断工作。而对ICPF不能将全部电能转换成机械能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封闭式的驱动腔结构,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将热气动力和机械力相结合,辅助ICPF驱动器驱动PDMS薄膜以达到更好的输出效果,提高了微泵的工作效率。在实验室利用微机械加工手段制作了两种微泵的样机,通过实验的方法找到两种微泵工作的最佳频率与最佳占空比,并且利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找到影响微泵输出的主要因素。 分析迟滞非线性系统的特点,根据比较目前描述迟滞非线性的动力学模型,选择了参数较少并方便控制的Bouc-Wen模型辨识PDMS薄膜微泵的迟滞非线性。先利用Hilbert变换判断PDMS薄膜微泵是否具有非线性特性,根据PDMS薄膜微泵的工作机理建立微泵的迟滞非线性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修正的最小二乘法辨识迟滞模型的各个参数,为能精确控制输出流量提供结构精准的数学模型。 搭建一个多流体混合闭环微流控制系统,在此系统中,以PDMS薄膜微泵为主要控制对象,它是一个模型结构已知,但参数存在不确定性和时变特性的被控对象。根据此特点选择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规律控制微泵的输出流量。与PID控制方法和神经网络控制方法相比较,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方法具有响应速度快、可以自动调节控制参数的优点,更加适合多流体混合微流控制系统。通过数字仿真和化学实验两种方式,验证此控制规律可以控制多流体混合微流控制系统精确输出并混合。 通过以上的工作,可以证明以电渗驱动薄膜微泵和ICPF驱动薄膜微泵为核心控制元件的多流体混合微流控制系统,能稳定控制输出流量并精确混合,将在生化领域中扮演重要角色。
【图文】:

功能图,结构特征,概念图,分支图


的迅速发展,微全分析系统 (MiniaturizedTotalAnalysisSystems,林一TAS)已经逐步的成为了化学分析、生物制造、生物医学、环境检测、农林业等领域中的重要的分析设备l‘」L6)。如图1.1所示,微全分析系统是微分析系统的一个分支,微全分析系统又包括微流控芯片形式和非芯片形式两种。而微流控制芯片因其高度集成化、高速性、方便携带等优点已经成为各国科学家和学者们的研究重点。20世纪90年代,瑞士的Manz和Widmer首次提出了片TAs概念,该技术以分析化学为基础,以微机电加工技术为手段,以微通道为基木结构特征,把整个实验室的功能(采样、稀释、反应、添加试剂、分离和检测等)集成到一起,甚至集成到几平方厘米(甚至更小)的芯片上,因此也叫做“芯片实验室”(Lab一on一a一chiP, LOC)

示意图,系统分类,混合系统


图1.2微混合系统分类示意图 Fig.1.2Classificationofthemieromixingsystem如图1.2所示,目前的多流体混合系统有两类。一类是主动式微流量混合系统,它是采用一些外部激励作用或者主动控制方法,通过可移动部件或者变化的梯度作用于流域中,进而达到混合效果。其主要方法有:热对流、超声波、磁场促进型、电场促进型、搅拌型等,其优点是输入能量可调整、易于控制,缺点是需要额外的能量及其产生部件,,制作较为复杂、成本较高、难以整合到整个系统中;另一类是被动式微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TH3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乐军,陈光文,袁权;微混合技术的原理与应用[J];化工进展;2004年12期

2 陈令新,关亚风,马继平;电渗泵中电渗流的控制[J];分析化学;2003年05期

3 仲武,陈云飞,庄苹;电渗流泵的机理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4 刘国君;范尊强;董景石;杨志刚;程光明;;用于胰岛素推注的压电微泵[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年02期

5 仲武,陈云飞;毛细管电渗流微泵的流体动力学的数值仿真[J];机械工程学报;2004年02期

6 赵新龙;谭永红;董建萍;;基于神经网络的迟滞非线性逆模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7 程秀兰,蔡炳初,徐东,陈鉴,王莉;基于硅结构的微流体控制系统[J];微细加工技术;200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杜文斌;微流控高通量试样引入系统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赵强;基于MEMS技术的微型泵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大林;迟滞非线性支承结构的系统辨识[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1年

2 周传勇;Bouc-Wen滞回模型的参数辨识及其在电梯振动建模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陈陆安;连续非线性系统学习控制的自适应方法[D];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

4 王喜冬;基于ICPF驱动的微型机器人巡迹及目标跟踪方法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5 李森;压电陶瓷微位移驱动器输出特性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6 郑伟范;动态神经网络的定性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7 范海梅;Hilbert变换和线性m.s.估计的正交原理在海洋工程地点年极值波高序列估计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8 韩亚伟;基于神经网络的结构振动预测控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9 闫志浩;基于Bouc-Wen模型的非线性结构参数识别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10 江涛;基于MEMS技术的直流电渗流微泵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244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6244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6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