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双螺杆压缩机转子型线检测与表达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5 00:31
【摘要】:螺杆压缩机广泛应用于工业制冷、空气动力等行业,其主要是由一对相互啮合的螺杆转子构成,转子端截面型线的形式直接决定着螺杆压缩机的工作性能。在螺杆压缩机转子的研究方面,我国自主研究开发的转子型线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转子型线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所以如何快速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螺杆转子型线就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而螺杆转子的逆向工程技术为此提供了新的手段。 本文主要在螺杆转子的检测技术、NURBS拟合方法、模型重构等问题上来研究和探讨了螺杆转子型线。 采用三坐标测量机(CMM)对螺杆转子进行了初步测量,在研究了转子型线CMM测量的补偿误差后,提出了基于曲面偏置测量法,以实现螺杆转子曲面的快速检测,提高检测效率。论文在理论上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通过在已知转子CAD原型的螺杆被测曲面及其测量所得偏距面的同一端面上分别截取一条型线进行比较输出误差。 研究了螺杆转子型线的数据预处理技术,针对螺杆转子型线测量数据的拟合,本文提出了基于移动最小二乘法的NURBS拟合螺杆型线逆向设计方法。详细介绍了移动最小二乘法(MLS)应用于NURBS曲线拟合的原理及特点,以螺杆转子端面点云数据为实例在MATLAB中实现了移动最小二乘NURBS曲线拟合,与采用传统最小二乘方法得到的拟合曲线相比,提高了精度及光滑性。 通过模型重构技术的研究,实现了螺杆转子的模型重构。 本文提出的螺杆型线逆向设计方法以及螺杆曲面模型重建的算法,已在Matlab中进实现,并通过实例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为螺杆压缩机生产企业等提供了技术支持与参考信息。
【图文】:

曲线,端面型线,螺旋曲面,转子


第一章 绪论缩机发明于 20 世纪 30 年代,经过对转子型线的长期研究加工设备的成功开发、螺杆产品开发试验,使得其操作方到了充分发挥,已被广泛应用于空气动力、制冷、石油及压缩机的结构组成中,核心部件是一对啮合的阴、阳螺杆横截轮廓外形称为母线,其沿一条螺旋线(即引导线)绕的曲面就为螺旋曲面,如下图 1-1 所示。螺杆转子表面并,由上述原理可知通过其生成所需的端面截形与螺旋线就面。在理论上,曲面的任何不重叠的两条曲线均可用来表

双螺杆压缩机


子称为阳转子,,凹齿面的转子称为阴转子。机体的内壁面、转子的齿与端端盖等共同构成了工作容积,机体的两端设有成对角线布置的吸、排两个啮合转子分别有若干个相同的工作容积,容积变化具有相同周期性作容积就称为基元容积,则我们只需研究基元容积的工作循环过程就能机的整个工作过程。双螺杆压缩机是通过阴阳转子啮合齿的侵入或脱开积不断地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周期性地改变转子每对齿槽间的容积来、压缩和排气动作以实现压缩工作,如下图 1-2 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TH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隋天中;张明川;崔虹雯;;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VCMM构建与测量方法[J];东北大学学报;2006年07期

2 曾清红,卢德唐;基于移动最小二乘法的曲线曲面拟合[J];工程图学学报;2004年01期

3 陈文静,苏显渝,谭松新;Fourier变换轮廓术中对测量系统的基本要求[J];光电子·激光;1999年06期

4 王红敏,石沛林;三坐标测量机测头的测球半径补偿误差的计算[J];工具技术;2003年07期

5 陈晓荣,蔡萍,施文康;光学非接触三维形貌测量技术新进展[J];光学精密工程;2002年05期

6 赵勇,廖延彪,赖淑蓉;复杂轮廓表面激光检测及三维重构技术的研究[J];光学技术;2002年02期

7 王红亮,陈树越;反求工程CLI建模中复杂轮廓数据处理方法研究[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罗泽刚,王弘;转子齿面的NURBS表示及啮合线的数值解法[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9 林其骏;方素平;周清芬;;螺杆泵转子齿形的三座标检测原理和应用[J];机床与液压;1988年02期

10 黎凌霄,吕强中;一种开放性结构的基于PC的可编程多轴控制器(PMAC)[J];机电一体化;200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纪小刚;增压器叶轮逆向工程中的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吴玉梅;CAD/CAM与CMM系统集成方法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2年

2 陶琦;三坐标测量数据预处理系统2.0的研究与开发[D];浙江大学;2005年

3 李碧浩;金属双螺杆泵螺杆转子性能分析[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4 张正华;螺杆转子型线检测技术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5 马仙龙;基于NURBS的双螺杆压缩机转子型线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492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6492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a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