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非摩擦连续作用无级变速器的分析与设计
发布时间:2020-05-07 19:46
【摘要】: 机械式无级变速器是目前国内外应用较为广泛的变速装置,主要特点是转速稳定、工作可靠,具有恒功率机械特性,传动效率较高,而且结构简单,维修方便,价格相对便宜,而且其无级变速传动特性和定传动比、有级变速器相比,能够根据工作需要而在一定的范围内连续变换速度,以适应输出转速和外部负荷变化的要求,因此无级变速器已经成为当今变速器发展的趋势。但同时,零部件加工及润滑要求较高,承载能力较低,抗过载及冲击性能较差,由于存在的这些固有缺陷,一般适用于中、小功率传动。本文研究的新型非摩擦式连续作用变速器由机械式脉动无级变速器演变而来,它以连杆机构为输入转换器,除了上面所提到的优点外,还具有连杆机构的优点,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机械式脉动无级变速器的作用原理。 本文是重庆市技术攻关项目《新型非摩擦式连续作用机械无级变速器的研制与开发》的延续和拓展,是在已经设计和制造出的该类变速器的样机上的基础上,针对其在设计及实践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其工作的平稳性,减小脉动性;提高其实际调速的精度和范围,其主要措施是正确配置齿数和相数,寻求齿数和相数间的关系并合理设计齿形及工作体的结构,在方法上采取理论分析与充分应用ADAMS等软件强大的仿真功能进行寻优相结合,建立了输入功率为1.5KW,输入转速1500rpm,额定输出转速为150rpm,最大输出转速300rpm的仿真模型并进行了优化,并综合出多种结构形式的非摩擦式连续作用变速器。 本文是对新型非摩擦式无级变速器研究的进一步完善,充分挖掘了连杆的潜能,为新型非摩擦式连续作用变速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为创新设计提供了新的方向。
【图文】:
摩擦式连续作用无级变速器的性能要求,由足所得到的运动曲线,特别是峰值附近的曲,如果极值点附近的曲线较陡,即使相数较脉动值较大;另外,,结构还应简单可行,构,因为它是满足设计要求的最基本、最也有很多种形式,如最基本的曲柄摇杆机构机构,如转动导杆机构、曲柄摇块机构和行,优先选用曲柄滑块、曲柄摇杆和 2K-H(三种机构的工作特性对于研究非摩擦式连续包括运动学特性即连杆的角速度、角加速度值及平稳性;动力学特性如传力特性,它将(力矩)与动载荷等。其工作特征,本章还将着重分析机构的几个的摆角范围、急回特性及及角速度极值出
221 sin( )cos cosa ebbαα α+ ≤α <270°时,2 12211 sin( )cos cosaa ebbω ωαα α=+ ° ≤α <360°时,2 12211 sin( )cos cosaa ebbω ωαα α= + dtdconstdtd βωαω ===12,求出连杆的角加速度,将(3.5)式对时间t 求导,得到212 32 22[sin ( sin )( sin )][ ( sin ) ]a b a e a eb a eω α α αεα + += +式的推导,求出了连杆运动的基本规律,其速度、加速度曲线如下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TH132.46
本文编号:2653464
【图文】:
摩擦式连续作用无级变速器的性能要求,由足所得到的运动曲线,特别是峰值附近的曲,如果极值点附近的曲线较陡,即使相数较脉动值较大;另外,,结构还应简单可行,构,因为它是满足设计要求的最基本、最也有很多种形式,如最基本的曲柄摇杆机构机构,如转动导杆机构、曲柄摇块机构和行,优先选用曲柄滑块、曲柄摇杆和 2K-H(三种机构的工作特性对于研究非摩擦式连续包括运动学特性即连杆的角速度、角加速度值及平稳性;动力学特性如传力特性,它将(力矩)与动载荷等。其工作特征,本章还将着重分析机构的几个的摆角范围、急回特性及及角速度极值出
221 sin( )cos cosa ebbαα α+ ≤α <270°时,2 12211 sin( )cos cosaa ebbω ωαα α=+ ° ≤α <360°时,2 12211 sin( )cos cosaa ebbω ωαα α= + dtdconstdtd βωαω ===12,求出连杆的角加速度,将(3.5)式对时间t 求导,得到212 32 22[sin ( sin )( sin )][ ( sin ) ]a b a e a eb a eω α α αεα + += +式的推导,求出了连杆运动的基本规律,其速度、加速度曲线如下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TH132.46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朋飞;蔡吉飞;吕传东;;单自由度无级变步距输纸机的设计[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朋飞;变步距多功能输纸机分析与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6534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653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