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离合器的综合控制与仿真
发布时间:2020-05-12 21:31
【摘要】:自动机械传动系统(AMT),是在传统的定轴式有级机械传动系统(MT)基础上增加自动变速操纵系统(ASCS)组成的,AMT技术适合中国国情,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发展前景。目前,影响AMT中ASCS技术发展的主要问题有两个:离合器(主离合器)的接合过程控制、系统的成本和可靠性。 在AMT技术中,最为困难的是离合器(主离合器)控制,离合器控制技术已经成为实现机械传动变速自动操纵的关键技术。本文深入分析了离合器接合过程中的车辆动力学,分析了摩擦转矩传递过程、摩擦转矩的影响因素、驾驶意图对摩擦转矩传递过程的影响、离合器接合过程对冲击度的影响、离合器接合过程对离合器寿命的影响,提出了离合器接合过程的模糊接合控制策略。该策略根据油门开度和发动机转速与离合器输出轴转速差,并通过控制离合器驱动机构的行程增量,满足驾驶员平稳、快捷的要求,同时具有所需输入信号少的特点。 为了研究离合器模糊控制策略的可行性,本文设计了模糊控制器,并运用MATLAB/Simulink进行了车辆起步仿真试验,试验证明了文中给出的离合器控制策略是正确、合理的。另外,根据车辆起步过程所面临的复杂环境,又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理论的自适应控制策略,该策略根据离合器输出轴转速和发动机转速与离合器输出轴转速差,得到理想离合器输出轴加速度,并通过控制离合器驱动机构的行程增量,使得实际离合器输出轴加速度和理想输出轴加速度相一致,以期控制系统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环境,具有更高的实用价值。
【图文】:
ContrQI一edAutomat元eTransmission),均采用了具有闭锁离合器的液力变矩器,一配以电子控制系统后实现自动换档以及实现液力变矩器毓闭锁和解锁控制等,从而提高了车辆的使用性能,其组成框图如图1一1所示’。.图1一1EA’I,系统组成框草灯由于采用,了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电控系统,因此具有以下特点:①可根据需要提供不同的控制模式,如变矩器的闭锁解锁控制:滑磨控制;(2)’预设多种换档规律,以适应不同类型驾驶员和外界行驶环境的变化;卿采用现代控制理论来改善换档品质,如自适应控制、最优控制等;(4)引入智能控制技术,使电控系统具有自学习功能;
1AM丁的控制结构AMT按照其对发动机控制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油们ECU控制和油门踏板直接控制两类控制结构〔‘“’。油门ECU控制结构的AMT系统流程图如‘图1一2所示。图1一2油门ECU控制结构的AMT系统流程图油门‘ECU控制结构的AMT其油门踏板与发动机之间没有机械连接,油门踏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TH133.4
本文编号:2660868
【图文】:
ContrQI一edAutomat元eTransmission),均采用了具有闭锁离合器的液力变矩器,一配以电子控制系统后实现自动换档以及实现液力变矩器毓闭锁和解锁控制等,从而提高了车辆的使用性能,其组成框图如图1一1所示’。.图1一1EA’I,系统组成框草灯由于采用,了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电控系统,因此具有以下特点:①可根据需要提供不同的控制模式,如变矩器的闭锁解锁控制:滑磨控制;(2)’预设多种换档规律,以适应不同类型驾驶员和外界行驶环境的变化;卿采用现代控制理论来改善换档品质,如自适应控制、最优控制等;(4)引入智能控制技术,使电控系统具有自学习功能;
1AM丁的控制结构AMT按照其对发动机控制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油们ECU控制和油门踏板直接控制两类控制结构〔‘“’。油门ECU控制结构的AMT系统流程图如‘图1一2所示。图1一2油门ECU控制结构的AMT系统流程图油门‘ECU控制结构的AMT其油门踏板与发动机之间没有机械连接,油门踏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TH133.4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璐;商用车AMT控制策略及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丁峻强;重型商用车AMT故障诊断技术研究[D];西华大学;2011年
2 李源;大齿五档变速箱AMT系统开发[D];吉林大学;2011年
3 刘江涛;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自动变速器控制方法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4 徐旭;自动离合器执行机构的设计与开发[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5 马景龙;重型AMT汽车发动机转速控制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6 胡婷;AMT车辆低附状态控制方法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7 关红艳;电液比例磨床液压系统设计及换向平稳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8 陈华明;车用磁粉离合器控制策略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8年
9 张益瑞;轿车半自动机械变速器换挡过程控制技术研究与开发[D];山东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608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660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