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轴向间隙压气机的时序效应
【图文】:
使流动具有非定常性。此外,在叶片的产生与传播,叶片表面流动的非定常,转捩的不稳定型,尾缘的非定常脱落片与气体的非定常作用及引起的叶片振流动。这些非定常现象,及其诱发的流用,,不但与叶轮机效率,级负荷密切相深入的理解和研究非定常流动现象,对的意义。现状射流
图 1-2 不同轴向间隙下压气机的效率变化[3]图 1-3 不同轴向间隙下涡轮效率的变化[4]Smith[3]在一台 4 级低速压气机的实验研究中发现减少叶列间轴向间隙会带来落后角和损失系数明显的降低。轴向间隙从弦长的 37%降低到 7%,效率提高 1-2%,压比提高 2-4%。(图 1-3)吴仲华[4]在 1952 年发现,随着轴向间隙的增加,涡轮的效率也在提高(图 1-3)。为了解释上述现象,Smith[3]提出了尾迹亏损的恢复机理:一个可逆的过程降低了尾迹的掺混损失。他认为尾迹将在下游叶列内被拉伸,它源于相对运动和下游叶列的加载作用。Van de Wall[5]对这个理论作了更详细的补充,他认为与尾迹有关的损失是通过粘性掺混过程产生的,如果存在某种过程可以降低尾迹的掺混损失,那么总损失也会降低。由于动叶后排列着静叶,那么动叶的尾迹将被静叶切割成为片断,并伴随着主流在静叶流道内输运。在这个过程中,尾迹片断内的小尺度漩涡将被拉伸(或压缩)和倾斜,这种旋涡运动就扮演了改变动叶尾迹亏损的角色。所以说静叶的存在,使得旋涡运动和粘性作用一起成为影响动叶尾迹亏损的两个决定因素。1.2.2 尾迹干扰的研究转动部件与静止部件之间的直接干扰主要由无粘势流干扰和粘性尾迹干扰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TH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祥墉;沈中秋;李茂德;;涡轮增压器的压气机性能测试中温度的测量[J];车辆与动力技术;1986年04期
2 蒋华兵;陆亚钧;袁巍;李秋实;;处理机匣/压气机非定常相互作用分析[J];航空动力学报;2008年07期
3 何义团;马朝臣;魏名山;朱智富;;二级增压系统压气机性能试验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4 王志涛;李大为;史玉恒;孙聿峰;;小型离心式压气机湿压缩实验台测试系统研究[J];应用科技;2007年08期
5 马文生;顾春伟;;轴流压气机跨声级转子叶顶喷气的流动特性[J];推进技术;2009年03期
6 张健,任铭林;静叶角度调节对压气机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2000年01期
7 李传鹏,胡骏,吴铁鹰,王英锋;轴向间距对压气机稳定性的影响(英文)[J];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2005年03期
8 李美林,林峰,陈静宜,童志庭,聂超群;周向进口畸变对压气机失速过程的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5年06期
9 刘建勇;袁巍;陆亚钧;;周向局部处理机匣对压气机影响的数值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2010年07期
10 刘科辉;单鹏;李娜;郑严;;弹用涡喷发动机加零级压气机设计方法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理;;三次样条插值函数算法在压气机性能试验中的应用[A];2010航空试验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2 孙明霞;梁春华;;提高轴流压气机稳定性的技术措施[A];中国航空学会第七届动力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李书奇;张俊跃;;两区模型离心压气机性能预测方法研究[A];第四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浦鹏;孙涛;李冬;;压气机性能影响因素研究[A];中国航空学会第七届动力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陈钱;白鹏;李锋;;飞行器绕流边界运动致全局力非定常性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李建君;顾春伟;;压气机1.5跨音级内部流动分析[A];中国动力工程学会透平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何义团;马朝臣;吕伟;于立国;魏名山;;径流式二级增压系统的喘振分析与试验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大功率柴油机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陈懋章;刘宝杰;;风扇/压气机气动设计技术与挑战——用于大型客机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A];大型飞机关键技术高层论坛暨中国航空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祁明旭;杨策;马朝臣;;增压器压气机特性CFD及实验验证[A];第十五届全国大功率柴油机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王松涛;杜鑫;冯国泰;王仲奇;李建萍;;导叶根部间隙对压气机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A];中国动力工程学会透平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高山 张若萌;激扬动力[N];中国航空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向阳;压气机叶顶间隙流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6年
2 童志庭;轴流压气机中叶尖泄漏涡、失速先兆、叶尖微喷气非定常关联性的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6年
3 谭廷寿;非均匀流场中螺旋桨性能预报和理论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4 熊鹰;非均匀流中螺旋桨空泡及脉动压力的数值和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5 张靖煊;畸变条件下轴流压气机叶顶间隙流对流动失稳影响的非定常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7年
6 崔凝;重型燃机联合循环机组实时动态仿真模型研究与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8年
7 李丽;桥梁气动导纳函数研究及其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8 赵勇;风扇/压气机非设计点性能计算和进气畸变影响预测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9 初雷哲;高转速高压比离心压气机内部流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8年
10 马骋;POD推进器的水动力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海涛;变轴向间隙压气机的时序效应[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2 张宏伟;雨雾环境模拟器研制及雨水摄入对轴流压气机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2年
3 汪蕾;导管螺旋桨非定常水动力性能数值预报[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4 史玉恒;两级离心式压气机湿压缩特性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5 李亮;进口总压畸变稳定性评定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6 胡健;螺旋桨诱导的船尾脉动压力的数值模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7 王铁宁;增压中冷系统与柴油机的匹配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8 张健;氦气轴流压气机CFD模拟与气动性能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9 姚利森;联合循环机组运行优化:模型、算法与应用[D];浙江大学;2008年
10 徐夏;叶轮机械流场计算与任意回转面叶型设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685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668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