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转子钢在不同温度下的低周疲劳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1 18:31
【摘要】: 随着汽轮机向高温、高压和大容量化发展,特别是原子能电站的设计和制造,对结构的可靠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汽轮机转子是汽轮机的核心部件之一,由于其在制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和夹杂,采用疲劳寿命的预测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在本文中,通过与国外同类材料的性能进行比较,国产材料与国外材料共有的材料特征基本相同;对转子钢(30CrlMolV钢)进行了不同温度下的低周疲劳性能实验,,研究其在不同温度下疲劳寿命,以弥补国外对同类钢材测试的不足;采用拉伸数据预测低周疲劳寿命时发现,室温条件下用四点关联法在中低寿命区预测较好,在高温条件下四点关联法和通用斜率法都有较大误差,需要进行改进。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TG142.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海利;朱月梅;贾国庆;;X12CrMoWVNbN10-1-1转子钢室温低周疲劳特性[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2 赵兴东;陈仲强;郑渠英;王键妍;;TC17钛合金整体叶盘腐蚀表面“亮条”的成因及其对性能的影响[J];钛工业进展;2011年04期

3 梁晓宇;苏金虎;刘建生;;高温扩散对12Cr钢第二相、夹杂物的影响[J];大型铸锻件;2011年04期

4 贾奎;;汽车万向节十字轴失效分析[J];机械工程师;2011年07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绍伦;;预应力低周疲劳及弹塑性有限元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丽英;李金许;;9Ni钢的低周疲劳行为研究[A];2010年海峡两岸材料破坏/断裂学术会议暨第十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八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张亚军;高灵清;张利娟;;800MPa级钢悬臂弯曲加载低周疲劳表面裂纹扩展特性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摘要及论文集[C];2010年

4 黄学伟;蔡力勋;史培垒;;TA17合金缺口试样的单轴低周疲劳与寿命预测模型[A];四川省力学学会2008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付祥卫;黄增宏;;汽水管道低周疲劳和蠕变条件下使用寿命的分析方法[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6 陈海波;殷琰;肖维灵;;45号钢和Glidcop的低周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研究[A];塑性力学新进展——2011年全国塑性力学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张亚军;高灵清;张利娟;;压力容器低周疲劳表面裂纹扩展速率试验研究[A];2010年海峡两岸材料破坏/断裂学术会议暨第十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八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徐坚;钟曼英;郭世行;;氢反应器壁材料的低周疲劳特性[A];疲劳与断裂2000——第十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9 窦立军;钟善桐;;钢管混凝土低周疲劳的实验研究[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1991年

10 刘维维;唐定中;李嘉荣;刘世忠;韩梅;;第二代单晶高温合金DD406(DD6)低周疲劳行为[A];动力与能源用高温结构材料——第十一届中国高温合金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迟明;对待液化石油气钢瓶大意不得[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萍;航空发动机单晶叶片的多轴低周疲劳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李聪;锆合金的低周疲劳行为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丁智平;复杂应力状态镍基单晶高温合金低周疲劳损伤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4 黄志伟;MCrAlY涂覆的镍基高温合金及其基体合金的等温和热机械疲劳行为[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王坤;大型汽轮机转子寿命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6 吴晓源;大型FPSO船舶结构疲劳寿命预报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7 李贵军;特种压力容器用钢2.25Cr1Mo的中温低周疲劳行为及寿命评估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沈洪;激光弯曲成形的精度控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孙鹏;电子封装中无铅焊点的界面演化和可靠性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10 王琮;通载浮桥的水弹性响应及其桥垮接头疲劳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米海蓉;转子钢在不同温度下的低周疲劳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1年

2 毛雪平;30Cr2MoV转子钢的低周疲劳特性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0年

3 凌绪玉;Zr-4合金低周疲劳性能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黄学伟;新结构材料力学行为的获取方法[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5 王钊;基于免疫遗传算法的汽轮机转子钢低周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6 李万祺;一种半刚性连接节点的低周疲劳性能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7 吕文豪;30Cr2MoV转子钢高温低周疲劳数值模拟及损伤评价[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范志毅;16MnR钢的低周疲劳裂纹萌生寿命及其概率统计模型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9 巩俊松;双腹板—顶底角钢的半刚性节点低周疲劳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10 丛广佩;基于能量耗散理论的纯铜T2的低周疲劳寿命预测[D];东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747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6747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d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