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新型涂层钢蜗轮副传动机理研究与传动性能评价

发布时间:2020-05-31 13:04
【摘要】: 在重载蜗杆传动中,蜗轮材料采用铸锡青铜,而蜗杆采用钢材料,组成具有良好减磨特性的啮合副。但青铜蜗轮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点:耗费贵重的有色金属且工艺较复杂,成本高;钢-铜接触副耐磨性差,重载工况下磨损严重,缩短了产品使用寿命;青铜合金的接触、弯曲疲劳强度较低,远远低于合金钢,从而增大了蜗轮传动的模数。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对蜗杆传动全工况啮合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表面工程强化技术和齿面改质理论,在钢蜗轮副齿面上生成功能性涂层,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理论和试验研究,实现了以钢蜗轮替代青铜蜗轮的目标。论文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 ①结合蜗杆副啮合原理和3D实体建模方法,建立了阿基米德蜗杆传动副的三维实体模型;采用弹性接触理论,分别对钢-钢蜗轮副和钢-铜蜗轮副进行接触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啮合副材料的机械特性和力学性能直接影响蜗轮副的传动性能,钢蜗轮副齿面生成的涂层应具备加载可跑合性。 ②运用摩擦磨损理论,建立了蜗轮轮齿接触磨损模型,获得了轮齿齿面的磨损深度分布特征;基于建立的蜗轮轮齿接触磨损模型,分析材料的力学机械性能对蜗轮磨损的影响。研究表明磨损率与配对材料副的磨损系数、较软材料的硬度、等效弹性模量等因素有关。 ③建立蜗轮轮齿本体温度的数学模型,运用有限元方法对蜗轮稳态温度场进行分析,获得了轮齿的温度分布规律。构建了接触副的摩擦系数、热分配系数、导热系数、熔合性与本体温度的关系模型。从理论上论证了钢蜗轮表面减摩涂层的抗胶合能力。 ④在标准试件上制备超微细磷酸锰转化涂层和硫化亚铁固体润滑涂层;在摩擦磨损试验机上对涂层标准试件进行摩擦磨损试验;分析涂层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并结合能谱分析的结果研究了涂层的减摩耐磨机理和跑合性能。结果表明两种涂层均具有优良的减摩耐磨性能,且具有加载可跑合性能。 ⑤在设计加工的钢蜗轮副齿面上制备两种不同的涂层:超微细磷酸锰转化涂层及硫化亚铁固体润滑涂层。在蜗杆传动试验台上对涂层钢蜗轮副进行综合性能测试,对比研究其传动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涂层钢蜗轮副较之未涂层钢蜗轮副缩短了跑合时间,具有更高的传动效率和更优良的抗胶合能力。同时,与硫化处理的钢蜗轮副相比,磷酸锰涂层钢蜗轮副的运转更为平稳。
【图文】:

减摩耐磨,涂层,历程


的抗胶合能力又低于钢-铜接触副。因此,需要在蜗轮蜗杆接触副齿面能性涂层,以便利用钢材料成本低、耐磨性好和强度高的特点。表面减摩耐磨涂层1 发展概述表面涂层是在固体表面形成一层或多层不同材料的薄膜来达到强化表面具有特殊功能的目的。因各种涂层的制备技术不同而性能各异,各种涂定的范围内使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了解表面涂层的类型、性能则才能有效地发挥各种涂层优势达到工程应用的目的。近年来,以改善被处理件的减摩、耐磨、表面状态等性能为目的的表面涂层技术研究得到迅猛发展,已成为表面工程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为系统摩擦学性能、解决材料磨损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目前,减层的研究热点是根据摩擦学应用的要求并吸收高科技最新成果去改进技统表面技术推陈出新。年代

减摩耐磨,摩擦学,涂层,机理


智能涂层是智能材料的涂层化。涂层材料具有自适应功能,如自我修复、、变色等特性,纳米技术是其实现的关键。.3 减摩耐磨涂层的摩擦学机理Yang[20]关于离子束沉积法在轴承钢盘表面制备的金属银涂层的研究表明成分钢球干摩擦时,根据 PV 值的不同可将其磨损方式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损,此时摩擦副之间的磨损系数小于 10-6,银涂层没有被破坏;PV 值超过后,进入正常磨损阶段,银涂层开始出现损坏,对磨副上形成转化膜,涂擦表面起持续保护作用,此时的磨损系数为 10-5~10-4。随着 PV 值的进一,材料的磨损进入严重磨损阶段,,其磨损系数大于 10-3,此时观察不到转由此可见减摩耐磨涂层的摩擦学机理较为复杂。Holmberg[21]从宏观力学、微观力学、摩擦化学、表面摩擦膜形成、材料转米尺度对摩擦学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总结了影响表面涂层摩擦行为的四因素,即涂层和基体的硬度、涂层厚度、表面粗糙度、磨屑大小和硬度。响因素对摩擦机理的影响如图 1.2 和图 1.3 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TH132.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德俊;刘瑞娟;;双级蜗杆减速器的优化设计[J];机械传动;2011年07期

2 苏如意;;机械基础有效教学问题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0期

3 赵江平;;带传动软启动装置蜗杆的优化设计[J];机械传动;2011年08期

4 邢勤国;张红旗;张雪峰;;自动洗车机参数计算及配套选择[J];机电信息;2011年21期

5 帅玉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改革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0期

6 陆艳雨;;提高对口高考《机械基础》——课程复习效率的方法初探[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1期

7 孟漪;陈明;孟璋琪;;带螺旋角双导程蜗轮滚刀齿距测量误差分析[J];工具技术;2011年07期

8 李军;朱海燕;;一种新型传动系在步进式割草机上的应用[J];湖南农机;2011年07期

9 杜凯;杜旭;唐黎明;周志鸿;;蜗杆蜗轮传动受力分析与效率计算[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1年04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陶靖轩;陶治;;蜗杆传动的优化设计[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2 邓国强;徐飞;刘铁;;低噪声塑料斜齿轮和蜗杆传动的试验研究[A];第11届粤港机械电子工程技术与应用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周娜;张义民;;蜗杆传动可靠性分析的参数灵敏度[A];2009年全国机械可靠性技术学术交流会暨第四届可靠性工程分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德玺;夏延秋;田世新;;钢蜗轮的跑合试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7年

5 蔡英杰;姚立纲;;滚动啮合蜗杆传动的啮合分析和三维建模[A];第十三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周良墉;;环面蜗杆理论和制造技术的新发展[A];2009海峡两岸机械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欧炳明;陈楚明;贾义龙;;500t摆式飞剪的适应性改进[A];第八届全国连铸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赵亚平;张昭;;论双圆环面包络环面蜗杆的曲率干涉特性[A];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下)[C];2009年

9 赵亚平;张昭;;论双圆环面包络环面蜗杆的曲率干涉特性[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年

10 刘轶诗;郑祥泽;张斌斌;张殷华;;抽油烟机自动清洗装置的设计[A];第十届粤港机电工程技术与应用研讨会暨梁天培教授纪念会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刘长庆;大港钻井以技改实现节能降耗[N];中国石油报;2006年

2 湖北孝感第一技工学校 邱承胜;LZS-1型大理石龙门自动锯切机电气故障检修三例[N];电子报;2007年

3 秦北;充满“时尚”新元素[N];中国财经报;2007年

4 张洪才;安全型大棚卷帘机前景广阔[N];中国农机化导报;2008年

5 宋绍彩;东芝:节能应从多角度考虑[N];政府采购信息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姚蓉;铝合金减速电机克服生锈难题[N];中国花卉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阎长罡;奇点共轭理论与0~°渐开线包络蜗杆传动的原理与技术[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2 段路茜;TI蜗杆传动啮合理论研究及优化设计[D];天津大学;2004年

3 赖一楠;XX卫星热控百叶窗系统设计及虚拟样机协同仿真[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建辉;双导程直线接触偏置蜗杆传动与传动副加工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姜宏伟;新型涂层钢蜗轮副传动机理研究与传动性能评价[D];重庆大学;2008年

3 孙佳;双导程直线接触偏置蜗杆传动性能分析与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刘爱明;线接触蜗杆传动及其在齿轮磨削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孙亚玲;基于特征的蜗杆传动CAD/CAE/CAPP集成系统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3年

6 刘三忠;基于Pro/E的蜗杆传动参数化设计及有限元分析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7 杨朝丽;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运动分析与模糊优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3年

8 毕诚;直廓环面蜗杆传动修形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0年

9 卜忠林;滚动式点啮合环面蜗杆传动的强度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10 肖延萍;TI蜗杆传动的参数化设计及存在装配误差时齿面接触分析[D];天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899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6899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2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