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磨损是机械零件失效的三种主要原因之一,各种机械零件的磨损所造成的能源和材料的消耗是十分惊人的,世界工业化发达国家的能源约40%是以不同形式消耗在磨损上的,因此,人们一直致力于研究提高材料的抗摩擦磨损性能,表面涂层技术就是极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本研究就是在制备硬质涂层的基础上利用强流脉冲离子束(HIPIB)对膜层进行辐照处理,研究辐照前后性能变化规律及其原因。 硬质涂层的制备是在Bulat-6型电弧离子镀设备上进行的。根据元素的物理和化学特性,选择Nb、Zr和Cr元素作为组元,采用分离靶技术,通过独立调节靶弧电流,在高速钢基体上制备了(Ti_(0.35),Nb_(0.65))N、(Ti_(0.45),Nb_(0.55))N、(Ti_(0.47),Zr_(0.53))N、(Wi_(0.70),Zr_(0.30))N、(Ti_(0.62),Cr_(0.38))N和(Ti_(0.67),Cr_(0.33))N的均质涂层及(Ti_x,Nb_(1-x))N、(Ti_x,Zr_(1-x))N梯度涂层。 辐照实验是在大连理工大学三束材料表面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TEMP-6型装置上进行的。该装置采用聚合物阳极单极脉冲模式外磁绝缘离子二极管,离子束成分为30%C~(n+)和70%H~+,加速电压为300-350kV,脉冲宽度为70ns,采用束流密度为60A/cm~2和100 A/cm~2对(Ti,Nb)N、(Ti,Zr)N均质涂层及(Ti_x,Nb(1-x))N、(Ti_x,Zr_(l-x))N梯度涂层进行了辐照处理。 SEM观察表明,采用束流密度为60A/cm~2的HIPIB辐照后,(Ti,Zr)N均质膜层和(Ti_x,Zr~(1-x))N梯度膜层的表面开裂,而(Ti,Nb)N均质膜层表面熔化,并产生了熔滴和熔坑。熔滴的产生是由于烧蚀物质回流沉降于膜层表面而形成,而熔坑的产生是HIPIB辐照时,离子束的轰击使膜层表面颗粒飞溅产生凹坑,而极快的冷却速度使熔融物质无法完全充满凹坑而形成的。而在束流密度为100 A/cm~2时,均质膜层和梯度膜层表面全部开裂。 利用MM-200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了HIPIB辐照前后膜层的抗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HIPIB辐照前,(Ti,Nb)N均质膜层的抗摩擦磨损性能明显高于(Ti,Zr)N均质膜层。300N载荷下,(Ti_(0.35),Nb_(0.65))N和(Ti_(0.45),Nb_(0.55))N的磨损体积分别为2.389和2.163(×10~(-3)mm~3),而(Ti_(0.47),Zr_(0.53))N和(Ti_(0.70),Zr_(0.30))N膜层的磨损体积分别为4.215和5.452(×10~(-3)mm~3)。600N载荷下,(Ti_(0.35),Nb_(0.65))N和(Ti_(0.45),Nb_(0.55))的磨损体积分别为2.762和3.217(×10~(-3)mm~3),(Ti_(0.47),Zr_(0.53))N和(Ti_(0.70),Zr_(0.30))N膜层的磨损体积分别为6.855和8.468(×10~(-3)mm~3)。(Ti_xNb_(1-x))N梯度膜层的抗摩擦磨损性能要优于(Ti,Nb)N均质膜,300N载荷下的磨损体积仅为1.514(×10~(-3)mm~3),600N载荷下的磨损体积为2.139(×10~(-3)mm~3)。而(Ti_x,Zr_(1-x))N梯度涂层的抗摩擦磨损性能与均质膜相比无明显改善。HIPIB辐照后,(Ti,Nb)N均质膜的抗摩擦磨损性能明显提高,300N载荷下, (Ti_(0.35),Nb_(0.65))N和(Ti_(0.45),Nb_(0.55))N的磨损体积分别为1.771和1.348(×10~(-3)mm~3),600N载荷下,(Ti~(0.35),Nb_(0.65))N和(Ti_(0.45),Nb_(0.55))N的磨损体积分别为2.299和2.011(×10~(-3)mm~3)。而(Ti_x,Nb_(1-x))N梯度膜的抗摩擦磨损性能反而下降,300N载荷下的磨损体积为2.179(×10~(-3)mm~3),600N载荷下的磨损体积为2.527(×1 0~(-3)mm~3)。 为了说明HIPIB辐照对涂层抗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原因,测试了辐照前后膜层的相结构、硬度及膜基结合力。 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HIPIB辐照前,(Ti,Nb)N均质膜层具有单一的(Ti,Nb)N相,优先沿(111)方向生长,保留了TiN的立方结构;(Ti,Zr)N均质膜层中出现了(Ti,Zr)N、(Zr,Ti)N、TiN和ZrN四种相,均保留了TiN的立方结构;而在(Ti,Cr)N均质膜层中以(Ti,Cr)N相为主,同时有少量的Cr_2N相产生。(Ti_x,Nb_(1-x))N梯度涂层中除(Ti,Nb)N相外,还出现了(Ti,Nb)2N相,而(Ti_x,Zr_(1-x))N梯度涂层中仍然是(Ti,Zr)N、(Zr,Ti)N、TiN和ZrN混合相。HIPIB辐照后,无论是(Ti,Nb)N、(Ti,Zr)N均质膜还是(Ti_x,Nb_(1-x))N、(Ti_x,Zr_(1-x))N梯度膜,其相结构与辐照前相同。 利用DMH-2LS超微载荷显微硬度计测量了HIPIB辐照前三种均质涂层及两种梯度膜的硬度及辐照后(Ti,Nb)N均质膜层及两种梯度膜的硬度。测试结果表明,辐照前均质膜层中,(Ti,Zr)N膜的硬度最高,(Ti_(0.47),Zr_(0.53))N膜层的努氏硬度可达HK3678,(Ti_(0.70),Zr_(0.30))N膜层的努氏硬度也达到HK3509,而(Ti_(0.35),Nb_(0.65))N均质膜的努氏硬度仅为HK2651。这主要是由于(Ti,Zr)N均质膜层中存在(Ti,Zr)N、(Zr,Ti)N、TiN和ZrN分离相所致。而(Ti_x,Nb_(1-x))N梯度涂层的硬度最高,其努氏硬度达HK3807,但(Ti_x,Zr_(1-x))N梯度涂层的硬度为HK3470,与均质膜相比无明显改善。HIPIB辐照后,(Ti,Nb)N均质膜层的硬度有明显提高,(Ti_(0.35),Nb_(0.65))N膜层的努氏硬度由HK2651提高到HK3054,(Ti_(0.45),Nb_(0.55))N膜层的努氏硬度由HK3200提高到HK3422,这是由于HIPIB的轰击在膜层内产生位错增殖所致。但(Ti_x,Nb_(1-x))N梯度涂层的硬度却显著降低,其努氏硬度由HK3807减少到HK3338。 利用CSR-01型划痕实验机测试了辐照前(Ti,Nb)N、(Ti,Zr)N均质膜及(Ti_x,Nb_(1-x))N、(Ti_x,Zr_(1-x))N梯度涂层及辐照后(Ti,Nb)N均质膜及(Ti_x,Nb_(1-x))N梯度膜的膜基结合力。结果表明,辐照前,虽然(Ti,Nb)N均质膜的硬度较低,但其膜基结合力要好于(Ti,Zr)N均质膜。(Ti_(0.35),Nb_(0.65))N和(Ti_(0.45),Nb_(0.55))N膜层的膜基结合力分别为65N和59N,而(Ti_(0.47),Zr_(0.53))N和(Ti_(0.70),Zr_(0.30))N膜层的膜基结合力仅为36N和28N。(Ti_x,Nb_(1-x))N梯度涂层的膜基结合力达到了70N,但(Ti_x,Zr_(1-x))N梯度膜的膜基结合力与均质膜相比没有明显改善,仅为37N。HIPIB辐照后,(Ti_(0.35),Nb_(0.65))N和(Ti_(0.45),Nb_(0.55))N膜层的膜基结合力分别提高到70N和65N,而(Ti_x,Nb_(1-x))N梯度涂层的膜基结合力提高到78N。 在简化的条件下,对HIPIB辐照过程的温度场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HIPIB开始作用阶段,温度迅速上升,升温速率达10~(11)K/s,很快达到膜层材料的熔点,随后温度开始下降,降温速率达10~(10)K/s。在整个辐照过程中,膜层表面始终有最大的温度分布,材料表层首先熔化,随后熔化深度向内层扩展,熔化深度为0.4μm左右。
【图文】: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6一5一4一2高速钢的组织形貌如图2.2所示,其组织为典型的回火马氏体+残余奥氏+未溶碳化物颗粒,组织均匀细小。表2.1基体材料高速钢的化学成分Tab.2.lComPonentofhighsPeedsteelsubstrate元素CWMoCrVSPWt%0.9~1.25.8~6.34.6~5.23.7~4.21.8~2.4<0.025<0.025
Nb卜x)N梯度涂层的Ti、N’’b成分分布 Fig.2.6ElementdistributionofTiandN’’bin(Tix,,N’b一x)Ngradienteoating图2.6为梯度涂层横截面的电子探针线扫描图像,从图中可以看出:(1)在涂层表面,Ti含量最高,而Nb含量最低;(2)从基体到涂层表面,Ti含量逐渐升高,Nb含量逐渐降低,在膜基界面处Nb含量最高。从图2.6的成分曲线可以看出,涂层的成分组成变化较为连续,因此,可确?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TH11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冰,汪爱英,孙超,黄荣芳,闻立时;电弧离子镀NiCrAlY涂层高温氧化行为(英文)[J];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2001年02期
2 高玉周,史雅琴,林国强,严立;(Ti,Zr)N复合薄膜的微观结构及性能[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3 秦聪祥;曾鹏;胡社军;汝强;;离子束辅助沉积对TiAlSiN薄膜性能的影响[J];钛工业进展;2006年02期
4 戚栋,王宁会,林国强,丁振峰;电弧离子镀脉冲负偏压电源负载特性的仿真分析[J];电工技术杂志;2002年11期
5 廖春艳,舒朝濂,杭凌侠;Cu、Ni金属膜表面AgCu28钎料润湿性研究[J];西安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 李争显;王少鹏;潘晓龙;杜继红;王宝云;严鹏;;电弧离子镀沉积TiN/AlN-TiAlN复合膜的耐磨性[J];装备制造技术;2010年02期
7 董小虹;黎炳雄;梁航;;俄罗斯电弧离子镀技术的特点及其在刀具涂层上的应用[J];航空制造技术;2009年13期
8 邱万奇;阎明;;电弧离子镀制备透明(002)AlN薄膜[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9年S1期
9 袁方园;陆文琪;林国强;;利用朗缪尔双探针诊断电弧离子镀等离子体参数[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09年05期
10 李鹏;黄美东;佟莉娜;张琳琳;王丽格;李晓娜;;磁控溅射与电弧离子镀制备TiN薄膜的比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占吉;任妮;Dmitri A.Karpov;;大型电弧离子镀膜设备[A];TFC’03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张建华;张勤俭;张勤河;秦勇;毕进子;朱学诚;;沉积偏压对电弧离子镀TiN涂层质量的影响[A];特种加工技术——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3 赵栋才;肖更竭;马占吉;武生虎;任妮;;碳纤维复合材料表面电弧离子镀铝膜附着力研究[A];TFC’09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高玉周;周文龙;徐久军;严立;;电弧离子镀复合薄膜(Ti_xNb_(1-x))N的结构、组织及其滑动磨损性能[A];21世纪全国耐磨材料大会——第九届全国耐磨材料磨损失效分析与抗磨技术学术会议论文专辑[C];2000年
5 杜军;张平;蔡志海;赵军军;;永磁体表面电弧离子镀制备ZrN薄膜的结构与性能[A];TFC’09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宋贵宏;邹友生;陈立佳;李锋;王启民;宫骏;孙超;;电弧离子镀沉积富碳的TiC薄膜研究[A];2004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C];2004年
7 闻立时;黄荣芳;;脉冲偏压电弧离子镀的发展现状及前瞻[A];2005'全国真空冶金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赵彦辉;林国强;董闯;闻立时;;脉冲工艺在薄膜制备中的应用[A];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赵栋才;肖更竭;马占吉;武生虎;任妮;;碳纤维复合材料表面电弧离子镀铝膜附着力研究[A];第九届真空冶金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王冰;宫骏;孙超;黄荣芳;闻立时;;电弧离子镀MCrAlY涂层元素的行为[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军;复合氮化物硬质涂层的HIPIB辐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信敬平;强流脉冲离子束原理及其辐照的能量沉积规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黄美东;脉冲偏压电弧离子镀低温沉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4 赵彦辉;脉冲偏压电弧离子镀沉积超硬多层薄膜[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戚栋;电弧离子镀的等离子体负载特性与脉冲偏压电源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6 王旭;强流脉冲离子束辐照316L不锈钢结构及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7 吴迪;强流脉冲离子束与靶材相互作用的数值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吕树国;脉冲N离子束辅助电弧离子镀沉积TiAlN膜层的研究[D];东北大学 ;2009年
9 董志宏;强流脉冲离子束特性优化及辐照力学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10 高玉周;耐磨梯度表面层的制备及其滑动摩擦学特性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珊珊;镁合金压铸模用H13钢表面电弧离子镀膜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凤;强流脉冲离子束辐照钛合金表面改性的机理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1年
3 丰新宇;强流脉冲离子束辐照材料应用基础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
4 孙亮;电弧离子镀内孔镀膜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肖惠军;钛义齿支架电弧离子镀技术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6 袁永;电弧离子镀纳米二氧化钛薄膜的制备及相关特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7 袁方园;利用朗缪尔双探针诊断电弧离子镀等离子体参数[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8 隋振中;AIP脉冲偏压电源及等离子体诊断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9 唐为国;TiN/(Ti,Al)N复合多层膜的制备及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0 姜迎新;厚Ti/TiN多层涂层力学性能与摩擦学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
2694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