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不确定性疲劳寿命预测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7 04:33
【摘要】: 疲劳破坏是机械构件失效的主要形式。随着现代机械向高温、高速和大型化方向发展,许多构件在复杂、恶劣的工作环境下运行,不确定性因素大大增加,疲劳破坏事故更是层出不穷。因此,深入研究机械构件的疲劳破坏机理和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对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本文在目前已有的确定性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和常规可靠性设计的基础上,结合概率论、模糊数学和灰色系统理论,系统研究了三种不确定性方法在疲劳寿命预测及疲劳可靠性设计上的应用,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分析了疲劳寿命预测中存在的大量模糊现象,探讨了“精确性”与“模糊性”的对立和统一以及“随机性”与“模糊性”这两种不确定性的区别和联系。针对工程中不同情况下构件的疲劳寿命预测,首次提出了“应力模糊带”的概念及其两种扩展方式,系统阐述了应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将疲劳寿命预测中的模糊性进行定量描述的方法。算例分析的结果表明,此方法较忽略模糊性的传统方法更加准确、合理。 针对传统Miner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无法考虑载荷加载顺序对构件疲劳寿命影响的缺陷,研究了不同载荷顺序下疲劳损伤存在的模糊性,提出了“疲劳损伤门槛值”和“疲劳极限扩展值”的概念,并首次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对不同载荷顺序下的疲劳损伤“模糊区域”进行了定量描述。为进一步考察载荷加载顺序对构件疲劳寿命的影响,以材料为6005AT6铝合金的某紧固孔模拟件为试验对象进行了疲劳试验,应用试验数据进行算例分析的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载荷顺序对疲劳寿命的影响,预测结果更加准确、合理。另外,通过具体算例系统分析了选择不同的隶属函数及函数参数对疲劳寿命预测误差的影响,总结了隶属函数选取与函数参数设定的规律,得出了若干有意义的结论,可以有效指导工程实践。 阐述了结构元件的无限寿命疲劳可靠性设计和有限寿命疲劳可靠性设计,针对多级载荷作用下元件的有限寿命疲劳可靠性设计这一焦点问题,在已有疲劳可靠性分析模型的基础上,从疲劳破坏的客观规律出发,提出了基于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的“累积损伤-临界寿命”动态干涉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和大量试验数据证明了模型分析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并推导了相应的可靠度计算公式,为模糊疲劳可靠性设计奠定了基础。 分析了应力和强度的模糊性及处理方法,系统阐述了结构元件的无限寿命模糊可靠性设计和有限寿命模糊可靠性设计。在有限寿命模糊可靠性设计中,基于本文提出的“累积损伤-临界寿命”动态干涉模型,把疲劳破坏条件视为一模糊事件,认为元件从安全状态到失效状态不是以突变形式完成的,而是存在一个渐进过渡阶段,首次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常规疲劳可靠性设计所无法处理的模型性不确定性问题进行了定量描述,并推导了相应的可靠度计算公式。算例分析的结果表明,此方法的预测结果更加符合试验数据,同时也说明了此方法在工程上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针对疲劳现象的复杂性,研究了灰色系统理论在疲劳寿命预测中的应用,将疲劳现象视为存在于一个灰色系统中,提出了运用灰色系统理论,通过建立灰色系统GM(1,1)模型预测构件疲劳寿命的新方法,算例分析的结果表明这一方法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和工程实用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TH114;TB114
【图文】:

曲线,名义应力法,结构疲劳,寿命


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劳寿命的定义为:发生疲劳破坏以前所经历的应力或应变的循环次数,或从开断裂所经过的时间[12]。疲劳寿命的预测方法可以分为确定性方法和不确定性方 确定性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定性疲劳寿命预测方法是对零部件进行疲劳寿命预测的理论依据,是后来逐渐确定性疲劳寿命预测方法的应用基础,主要包括名义应力法、局部应力应变法[2-4]。. 名义应力法义应力法是最早形成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它以材料或零部件的S N曲线为样或结构疲劳危险部位的应力集中系数和名义应力,结合疲劳累积损伤理论,或校核疲劳强度。义应力法的基本假设是[4]:对相同材料制成的任意两个构件,只要应力集中系数相同,则它们的疲劳寿命相同。用名义应力法预测结构疲劳寿命的步骤如图 1.

局部应力应变法,结构疲劳,寿命,步骤


2. 局部应力应变法局部应力应变法结合材料的循环应力应变曲线,通过弹塑性有限元分析或其他计算方法,将构件上的名义应力谱转换成危险部位的局部应力应变谱,然后根据危险部位的局部应力应变历程估算寿命。局部应力应变法在疲劳寿命估算中考虑了塑性应变的影响和载荷顺序的影响,因而用它预测结构的疲劳裂纹形成寿命通常可以获得比较符合实际的结果。局部应力应变法的基本假设是:若同种材料制成的构件其危险部位的最大应力应变历程与一个光滑试件的应力应变历程相同,则它们的疲劳寿命相同。用局部应力应变法预测结构疲劳寿命的步骤如图 1.2 所示[4]。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1年 第04期 工程科技Ⅱ辑 C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吕海霆;;机械零件疲劳寿命问题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1年2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朱顺鹏;高温复杂结构的混合概率故障物理建模与疲劳寿命预测[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2 赵富强;商用车变速器疲劳实验特征辨识与寿命预测[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宏;起落架结构可靠性分析与锁机构可靠性试验[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2 李忠焕;船体板材成型液压机的可靠性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3 刘建雄;改进神经网络在疲劳短裂纹演化行为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4 王东强;基于模糊损伤的履带起重机臂架疲劳寿命评估[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5 何燕平;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疲劳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王振雨;载荷谱编制中极值载荷确定方法及应用[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170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7170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8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