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超高压容器中的自增强理论的研究及应用

发布时间:2020-06-28 06:18
【摘要】: 本文在论述了国内外超高压容器的发展概况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单层普通圆筒形超高压容器、单层自增强厚壁圆筒形超高压容器、双层缩套圆筒形超高压容器的应力计算方法及相应的强度理论。以某厂生产的数控万能水切割机中的一个核心零件——高压缸为例,着重运用自增强技术进行了分析和计算。为了说明自增强技术在超高压容器设计中的优点,本文也采用了缩套原理对该高压缸进行了设计计算和分析,将采用自增强技术的设计计算结果和采用缩套原理的设计计算结果及原设计方案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采用自增强技术设计超高压容器优于采用缩套原理设计的超高压容器。为了进行相应的自增强试验,作者提出了一套实验方法,专门用于超高压厚壁圆筒形容器的自增强实验研究。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贡献如下: 1)对最大剪应力理论和最大应变能理论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对各理论与实际的符合程度的原因进行了较完整的理论定性分析论述,从而进一步完善了适合于超高压容器设计的强度理论。为超高压容器强度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2)提出了一套超高压容器初步设计的方法和评价该方法的效果的指标,这些指标均属独创。这种初步设计方法不但能节省人力和时间,并可提高设计效率。 3)通过应力分析,论证了用自增强技术优于缩套原理的结论。 4)提出了一套进行自增强实验研究的方法,该方法除了本文中提到的用途以外,还有以下用途: ①能测定厚壁圆筒的应力、应变及位移; ②能测定厚壁圆筒的一些基本的自增强参数,如初始屈服压力、全屈服压力、反向屈服压力等; ③能测定材料在恶劣工况下长期工作时的力学性能参数,如屈服极限,强度极限等; ④能测定材料在恶劣工况下长期工作时的物理性能参数,如弹性模量,泊松比、热膨胀系数等; ⑤基于上述“③”和“④”,可以建立适合于恶劣工况下长期工作的强度条件。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TH49
【图文】:

厚壁容器,柱形


高压容器的应力及强度计算及原子能等工业部门的重要设备之一。为使作压力下,容器中不允许产生过量的塑性变析和极限承载能力的计算。分析和计算的结用来确定已有容器的工作状况。本形式。本章主要对单层厚壁圆筒形容器的,然后进行弹塑性分析及全塑性分析。在介的基础上,最后建立了强度计算公式。在进塑性的,而且在弹性区及塑性区内材料都是。为求得容器的塑性极限承载能力,也可以法对于确定容器的安全度是既简便而又有效析

刚塑性材料,理想弹塑性,应力应变曲线,容器


图 2.2 承受内压或外压时厚壁容器中应力分布Fig 2.2 The contribution of stress of thick wall vessel under inside pressure and outside pressure2.2 单层厚壁圆筒形容器的弹塑性分析由图 2.2 可知,随着压力的增加,柱形厚壁容器内的应力不断增加,当应力分的组合达到某一值时,则由弹性变形状态进入塑性变形状态,即在容器的截面将出现塑性变形,并从内壁开始形成塑性区,而且随着压力的继续增加,塑性在不断扩大,弹性区也相应地不断减小,直至整个容器的截面全部进入塑性状为止。若容器的材料为理想弹塑性的(如图 2.3a,图中 σs为屈服极限),则容器面全部进入塑性状态(全塑性状态)即为容器的塑性极限状态。当容器达到塑极限状态时,结构完全丧失承载能力,而且这时的变形是个不定值。为分析容的塑性极限承载能力亦可采用刚塑性变形模型(如图 2.3b),即假设容器的弹性形为零,当出现变形即为塑性阶段,由这种变形模型计算得到的容器塑性极限载能力与由理想弹塑性变形模型的结果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兴利;;离心式多缸型氧气透平压缩机安装[J];科技信息;2011年15期

2 常列珍;潘玉田;马新谋;潘丹阳;;机械自紧厚壁圆筒塑性半径的计算[J];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3 胡延海;黑鹏;尹全胜;潘洪;;发电机组启动过程中高压缸上下缸温差大的原因分析与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年09期

4 张后全;刘红岗;贺永年;韩立军;;岩石厚壁圆筒三向压缩下的卸荷试验与岩石强度破坏[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5 赵伟光;樊庆林;陈显辉;王莺歌;;高中压合缸汽轮机的冷却蒸汽确定方法试验研究[J];汽轮机技术;2011年03期

6 王成;;金属外筒与环氧胶灌注热应力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6期

7 徐曙;曾全芝;;汽轮机缸效率对热耗率影响的能级估算[J];湖南电力;2011年04期

8 孙为民;郝杰;李留轩;;300MW机组热耗偏离设计值原因分析及处理[J];汽轮机技术;2011年03期

9 李挺;李德友;;超超临界1000MW机组汽轮机单侧进汽运行的实践与分析[J];热力发电;2011年06期

10 张军辉;张红梅;;超超临界汽轮机高压进汽连接部件设计与分析[J];热力透平;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贺永年;刘红岗;张后全;蒋斌松;韩立军;;岩石厚壁圆筒三向压缩下的卸荷试验与岩石强度破坏[A];2010年海峡两岸材料破坏/断裂学术会议暨第十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八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赵均海;卢继明;;厚壁圆筒受外压时塑性极限荷载的统一解[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2年

3 王红;;超高压缸的壁厚设计分析[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6年

4 蒙占海;张玉荣;;厚壁圆筒内超高压力的非破坏性测量[A];2004全国测控、计量与仪器仪表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5 陈勇军;郑津洋;邓贵德;孙国有;;爆炸载荷下厚壁圆筒弹性响应的简化计算[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6 贺永年;;岩石厚壁圆筒卸压试验与围岩区域性断裂问题研究[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21:深部岩石工程围岩分区破裂化效应[C];2008年

7 杨宏伟;李晓银;吕爱民;王更新;王志群;;厚壁圆筒在动态内压作用下的循环疲劳试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卷)[C];1996年

8 詹美礼;岑建;;岩体水力劈裂圆筒模型实验研究[A];水工渗流研究与应用进展——第五届全国水利工程渗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骆志勇;李朝弟;;岩土材料厚壁圆筒的渐进破坏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10 李恋恋;赵均海;;圆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柱的承载力分析[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20年圆一梦:大空分压缩机国产化[N];科技日报;2005年

2 魏芳菊 何苗;打通一矿提升技术打好安全生产仗[N];经理日报;2007年

3 ;沈鼓集团以科技进步为依托 致力于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N];中国工业报;2006年

4 王莉 袁天志;赤天化依靠质量和服务打造“中国名牌”[N];贵州日报;2006年

5 李克信;内蒙古电力:向“学习型”企业迈进[N];华北电力报;2001年

6 崔玉平;长沙赛尔挟新技术起锚 意欲打造世界一流压缩机[N];中国工业报;2005年

7 记者 杨丰富;激情书写奋进人生[N];中国石油报;2005年

8 徐大懋;我经历的火电“里程碑”事件[N];国家电网报;2008年

9 特约记者 曹百禹邋董新光;中国石油远程实时监测能力国际领先[N];中国石油报;2008年

10 记者 梁振君 通讯员 符运炜;中海油60万吨甲醇成功点火[N];海南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后全;岩石厚壁圆筒高压卸载环状劈裂及其相关力学行为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2 张宁;功能梯度混凝土立井井壁承载性能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3 张于贤;超高压容器中的自增强理论的研究及应用[D];重庆大学;2005年

4 汪嘉春;厚壁圆筒一次和二次机械自紧技术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1992年

5 李茂林;非局部摩擦及应变梯度理论在超塑性成形中的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6 江宁;汽轮机厚壁部件的状态监测与运行优化[D];东南大学;2000年

7 吴非;强激光辐照下结构热力效应分析[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8 路智敏;压力容器壳体的可靠性设计及在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上的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9 杨宇;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承载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10 王建州;深厚表土层非均质厚冻结壁力学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庆良;具有功能梯度特性多层混凝土厚壁圆筒的应力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2 冯剑军;基于双剪统一强度理论的厚壁圆筒的塑性极限载荷分析[D];湘潭大学;2002年

3 郑值;机械自紧技术的实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4 陈重毅;SA508-Ⅲ钢厚壁圆筒纵焊温度场及应力场有限元分析[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0年

5 李岸华;核电站汽轮机高压缸入口压力控制模式改进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6 蔡钢思;内压和轴向力复合载荷下含周向面型缺陷厚壁圆筒的极限载荷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6年

7 程玲;混凝土厚壁筒梯度依赖损伤模型解析解[D];沈阳工业大学;2007年

8 卢鹏程;断裂力学方法分析钢筋混凝土锈胀开裂[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9 王国庆;岩体水力劈裂试验及裂纹扩展的无单元法计算[D];河海大学;2004年

10 章宏令;超高压厚壁容器中的自增强机理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326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7326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f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