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多自由度机械系统的时滞反馈镇定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TH113
【图文】:
带以钢丝绳或玻璃纤维绳为承载层,其强度高,受载后变形极小,能保持齿,因而能保持准确的传动比。而且同步带以氯丁橡胶或聚氨酯为基体,可消具有链传动和带传动的优点。同步带传动的缺点是重载荷运行时容易丢转。鉴惯性较小,综合考虑后最终选用了同步带传动。图 2.7 同步带传动系统各部分设计加工装配完成后的实物如图一九一一年一月二日二 2.8 所示包覆层基底 承载层带轮
绳或玻璃纤维绳为承载层,其强度高,受载后变形极小,保持准确的传动比。而且同步带以氯丁橡胶或聚氨酯为基动和带传动的优点。同步带传动的缺点是重载荷运行时容易,综合考虑后最终选用了同步带传动。包覆层2011年 第06期 工程科技Ⅱ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晓菲;张小美;陆国平;;不确定随机时滞系统的无源滑模控制[J];南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2 李善强;石宇静;陈东彦;王俊明;;凸多面体不确定时滞系统鲁棒模型预测控制[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3 李忠娟;张新政;;时间滞后离散滑模控制理论研究进展[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4 张晓华;张勇;程金;;拖挂式移动机器人反馈镇定的非连续控制方法[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1年06期
5 段五星;张新政;;基于时滞系统的参数自整定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21期
6 刘鹏;李虹;李梦辉;;一类时滞系统的无模型自适应控制仿真研究[J];仪表技术;2011年07期
7 董瑞;潘全香;;受扰离散时滞系统的最优变结构控制[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李清华;袁智;王常虹;闻帆;;离散网络化控制系统的鲁棒H∞控制[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年05期
9 肖小石;毛志忠;;关联时滞系统的分散H_∞滤波[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0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星;李智斌;;线性不确定时滞系统的时滞相关鲁棒稳定性[A];第二十二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2 韩清龙;俞金寿;;满足匹配条件的不确定性时滞系统鲁棒稳定性的新判据[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4卷)[C];1997年
3 孙继涛;张银萍;;时变时滞不确定系统的滞后相关稳定性[A];1998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4 李福明;彭建春;段广仁;;一种时滞系统鲁棒故障检测与分离的参数化方法[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韩京清;;大时滞系统的自抗扰控制[A];1997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7年
6 全亚斌;许晓鸣;张卫东;陈佩;;一种MIMO时滞系统的辨识算法[A];2001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7 夏元清;韩京清;;线性时滞系统的复合状态反馈镇定[A];2003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孙玉华;陈广义;石卫红;;线性时滞系统的预测控制[A];1997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7年
9 夏元清;韩京清;;线性时滞系统H_∞降维无偏滤波器的设计[A];第二十一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秦磊;付艳明;段广仁;;含有时滞的线性跳跃系统的保性能控制[A];第二十四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博;一类多自由度机械系统的时滞反馈镇定[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2 李萍;切换时滞系统稳定性的若干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3 王勇;线性切换时滞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控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俊余;复系数时滞系统的稳定性与动态响应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5 邰治新;一大类时滞系统的若干关键理论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6 王东;切换时滞系统的H_∞滤波与故障检测[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祁伟;时滞系统与复杂动力学网络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8 钱伟;时滞系统若干问题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9 雷靖;时滞系统的最优减振控制及在汽车悬挂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朱训林;基于LMI技术的时滞系统稳定性分析与综合[D];东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晓杰;离散T-S模糊时滞系统的模型降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张锋辉;嵌入式C/S架构服务器在时滞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D];西华大学;2010年
3 宋琳;多传感器时滞系统的信息融合算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4 盖绍婷;在高速网络下时滞系统的最优扰动抑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陈娜;时滞切换系统的鲁棒稳定性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6 卢爽;时滞系统开环闭环控制方法同步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李亚;时滞系统的稳定性与计算[D];浙江大学;2006年
8 王峰;时滞系统的辨识与控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善强;时滞系统的鲁棒模型预测控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晋;时滞系统的H∞鲁棒控制策略研究[D];甘肃工业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7404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740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