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基于模块化的并纱机数字化预装配系统研究与开发

发布时间:2020-07-20 16:42
【摘要】: 本文针对在大规模定制中客户个性化产品配置设计完成后,为了使客户能够快速的查看配置产品装配的效果,技术人员能够快速对配置产品的进行预装配分析,从而对客户的个性化产品装配的可行性和装配的可靠性进行判断,加快产品的上市时间,增加企业的竞争力,提出了基于模块化的并纱机数字化预装配系统开发与研究的课题。 本文首先对基于实例的模块化产品配置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了模块的划分原理,建立模块的接口矩阵和数据结构,提取并纱机的配置参数并建立配置参数与模块的映射关系。随后研究了数字化预装配模型,并建立了基于模块化的产品数字化预装配的信息模型。 文章重点对基于骨架模型的数字化预装配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研究了基于产品族的骨架模型,阐述了骨架模型的功能及在数字化预装配中骨架模型的作用,以并纱机的产品族为例建立了基于产品族的骨架模型,并利用骨架模型对并纱机模块进行了装配;接着详细阐述了快速替换模块技术和尺寸驱动两个数字化预装配变型设计的关键技术,通过定义了替换模块的参照标签,确定了替换模型在整个装配体中的装配空间位置及空间拓扑关系,通过尺寸驱动完成并纱机产品锭数与产品模块的关联。最后研究了装配干涉检查,在Pro/E中对产品可装配性进行了分析。 最后利用Visual Basic6.0、Pro/ENGINEER 2.0、Automation GATEWAY4.2等进行了系统的开发,以并纱机为例对系统做了验证。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TH163
【图文】:

并纱机,模块设计,数字化预装配


本课题以并纱机为研究对象,引入了模块化技术、配置设计技术、数字化预装配技术等技术,研究并开发了并纱机模块设计系统,系统分为3个大部分:并纱机产品配置设计子系统、数字化预装配子系统和产品数据管理,如图1一1所示。并纱机模块化设计系统提提取装配产.钻的 的参 参数信息 息并并纱机产品配置设设 设数字化预装配系统统统统统统统统统统统统计 计系统 统 统 统统显示效果图 图 模模模块及实例编码信百百 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检 检检检检检检检检检检检 检检检验模块配置的 的合合合合合合合合合合 合合合合合合合合合合合 合理性 性装装配产品的千涉 涉检 检查 查产 产品数据管理 理 lllll图1一1并纱机模块设计系统的组成

模块接口,模块,单元体,接口库


号、接口参数和接口件的接口单元体,单元体的数量表示了模块之间的装配特征数量。因此,接口库是由这种含有多个接口的单元体的集合组成的。接口模型的数据结构如图2一10所示。其中,在接口管理实体中的模块编写1和模块编写2分别表示接口连接的两个模块。

模块接口,数据模型


接接口奋狱习接口件 111摸摸脚+111图2一9模块接口模型表达(l)接口管理信息,根据模块的统一编号,表明接口连接的模块。(2)接口参数信息,模块的标准化主要是通过接口的标准化来实现的,同类模块的接口参数必须严格一致。接口参数主要包括:令接口类型;令接口位置(接口面);令接口的装配基准以及装配尺寸;令接口尺寸和精度等。同时,在设计系统中创建的新模块也必须满足主体几何尺寸和接口参数的完全统一。(3)接口件信息,接口件包括标准件和非标准件两种。有些模块之间是通过标准件直接连接。而有些模块之间是通过标准件和非标准件共同连接而成。两个模块之间的任何一个装配特征在接口模型中都表现为一个含有接口编号、接口参数和接口件的接口单元体,单元体的数量表示了模块之间的装配特征数量。因此,接口库是由这种含有多个接口的单元体的集合组成的。接口模型的数据结构如图2一10所示。其中,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江省,姚英学,赵焕菊;数字化装配技术[J];兵工自动化;2004年05期

2 宗鸣镝,蔡颖,刘旭东,李湘媛;产品模块化设计中的多角度、分级模块划分方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李伟,刘光复,张孟青;一种基于约束满足问题的产品配置方法[J];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2004年02期

4 董兴辉,徐晓慧;基于VRML三维协同装配可视化的实现[J];工程图学学报;2002年02期

5 王凤岐,郭伟,陈永亮,胡素梅;面向并行工程的产品需求获取及拓展技术的研究[J];高技术通讯;1999年02期

6 吴斌,乌兰木其,王丽英,邓家提;产品需求敏捷获取与处理系统[J];计算机辅助工程;2000年01期

7 吴斌,沈精虎,邓家y

本文编号:27636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7636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5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