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状粒子气力输送设计计算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发布时间:2020-08-09 00:18
【摘要】:气力输送技术是随着物料搬运和一些工业过程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无论是 从经济还是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气力输送系统的应用日益广泛,它具有能耗低、 自动化程度高、可长期连续运行、无环境污染等诸多优点,是最适合散料输送的 一种先进的技术。目前气力输送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电力、制药、食品、塑料、 水泥、化工、玻璃、采矿及冶金等工业领域。 目前对气力输送系统中粒子的讨论多局限于圆球粒子,由于圆柱体形状非各 向同性,将粒子看作圆柱体使得问题变得非常复杂,所以几乎没有文献介绍柱状 粒子的情况。但是实际应用中,很多被输送物的形状更加接近于圆柱状,如小麦、 包装工业中常用的碳酸钙等,所以有必要对柱状粒子的运动作研究,本文使用等 效表面积法来考虑非圆球效应(柱状粒子效应),就圆柱状粒子在气力输送系统 中的运动情况作了系统的研究,在运动研究的基础上,使用能量损失原理对柱状 粒子在气力输送系统中的压降进行了讨论,推导了一系列柱状粒子的运动方程和 压降方程,计算结果与圆球粒子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也比较满意,具有实际 的应用价值,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此外,本文在现有软件的基础上,完善了气力输送计算辅助设计系统,添加 了原系统里所没有的柱状粒子气力输送设计计算系统部分,进一步完善了此软件 系统的应用范围。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气力输送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过程(CAD)中的设计流程和实现方法也作了简单的介绍。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TH232
【图文】:
力输送系统的结构也不相同,气力输送系统一般由供料装置、输送管路、分离机构、空气动力源四个基本部分组成,各基本部分的不同构成及不同的组合结构,构成不同类型的气力输送系统。图1一11’I所示为近年发展的正压浓相气力输送系统示意图。图1一1气力输送系统的结构1.3气力输送系统的起源气力输送最早的尝试开始于19世纪初,它也是19世纪工业革命的标志之一。据记载第一个气力输送系统出现在1847年法国的Puegoc工厂,它用于14个磨石的除尘。因为干操作只是整个过程的一部分,所以设计时,将系统的最大值设计为可同时为4个磨石除尘,图1一2是系统的框图。到了1868年,英国人C~pno的专利“煤的碾碎、准备和燃烧的发展”给出了另一种气力输送系统,它主要用于炼钢。图1一3是控制煤粉输送量的装置,
是柱状粒子的计算设计系统。刚进入软件系统时,会有一个对话框弹出来,这个时候选择是进入圆球状粒子的计算设计系统还是进入柱状粒子的计算设计系统。对话框如图5一1所示。图5按下“柱状粒子计算系统”按钮,计系统,如图5一2所示。模块选择对话框软件自动进入模块二:柱状粒子的计算设
是柱状粒子的计算设计系统。刚进入软件系统时,会有一个对话框弹出来,这个时候选择是进入圆球状粒子的计算设计系统还是进入柱状粒子的计算设计系统。对话框如图5一1所示。图5按下“柱状粒子计算系统”按钮,计系统,如图5一2所示。模块选择对话框软件自动进入模块二:柱状粒子的计算设
本文编号:2786303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TH232
【图文】:
力输送系统的结构也不相同,气力输送系统一般由供料装置、输送管路、分离机构、空气动力源四个基本部分组成,各基本部分的不同构成及不同的组合结构,构成不同类型的气力输送系统。图1一11’I所示为近年发展的正压浓相气力输送系统示意图。图1一1气力输送系统的结构1.3气力输送系统的起源气力输送最早的尝试开始于19世纪初,它也是19世纪工业革命的标志之一。据记载第一个气力输送系统出现在1847年法国的Puegoc工厂,它用于14个磨石的除尘。因为干操作只是整个过程的一部分,所以设计时,将系统的最大值设计为可同时为4个磨石除尘,图1一2是系统的框图。到了1868年,英国人C~pno的专利“煤的碾碎、准备和燃烧的发展”给出了另一种气力输送系统,它主要用于炼钢。图1一3是控制煤粉输送量的装置,
是柱状粒子的计算设计系统。刚进入软件系统时,会有一个对话框弹出来,这个时候选择是进入圆球状粒子的计算设计系统还是进入柱状粒子的计算设计系统。对话框如图5一1所示。图5按下“柱状粒子计算系统”按钮,计系统,如图5一2所示。模块选择对话框软件自动进入模块二:柱状粒子的计算设
是柱状粒子的计算设计系统。刚进入软件系统时,会有一个对话框弹出来,这个时候选择是进入圆球状粒子的计算设计系统还是进入柱状粒子的计算设计系统。对话框如图5一1所示。图5按下“柱状粒子计算系统”按钮,计系统,如图5一2所示。模块选择对话框软件自动进入模块二:柱状粒子的计算设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常金丽;机械定量气流式集中排种系统的研究及其排种特性试验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863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786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