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低碳钢的ECAP变形及组织细化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9 02:15
【摘要】: 等径弯曲通道变形(Equal Channel Angular Pressing简称ECAP)是一种制备高性能材料的独特的加工方法,它是通过强烈的纯剪切变形,能成功的制备出块状的亚微晶材料。 本研究成功的实现了室温下Q235钢Bc方式的ECAP变形,其中多道次的ECAP变形累积等效真应变达到~9.2。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ECAP变形显微组织的演化规律和组织细化机制。主要结果如下: 1.在室温下应用ECAP变形成功的制备了Q235钢的亚微晶组织。 2.发现除变形温度外,变形方式也是ECAP变形中晶粒细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Bc变形方式下,T面2道次就有近似的等轴胞出现,4道次出现了晶界很清楚的等轴晶,尺寸大小为0.25μm。L面4道次后也有等轴晶出现。而C方式到11道次,组织仍表现为显著的板条状特征,这就说明Bc方式更有利于在低碳钢中获得均匀等轴的细晶组织。 3.本文观察了Bc方式变形后,不同4个面的组织演化,它们分别是T面、L面、S面和R面,而且每个面组织形貌的变化不一样。S面和R面是首次观察,发现了与L面和T面不同的形貌,即S面以位错胞为主,R面在第2道次出现变形带交叉的现象,而且以后的道次也发现了相同的现象。这说明了多道次之间的交滑移不是晶粒细化的唯一机制,R面交叉变形带的出现和1道次中观察到的双滑移或多滑移,也是造成组织等轴化的另一个重要机制。 4.最初的挤压道次中,亚微米组织的铁素体晶粒主要由小角度晶界包围,它们是{110}111和{112}111族中多系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道次的增加,大角度晶界的比例也跟着增加。它可能是由先前道次的小角度晶界转化来的,也可能是随着塑性变形的加剧,晶内的亚微晶发生旋转,这比晶内应变更能 适应大量的应变,这也是为了维持在晶界剪切的应变,因而形成了大角度晶 界。 5.高道次ECAP变形后形成的亚微晶组织,其环状选区衍射谱中{110}、{112}和 O}明显高于其它指数的环,一方面说明了这g移iHtE组织变形细化中的 关键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由ECAP g内部组织形成的亚微晶材料中晶粒 取向不是完全随机的,而是与变形的滑移面有密切的联系。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TG142
【图文】:

示意图,示意图,试样,道次


这对于试样的观察研究带来了很大的方便。1.3.1ECAP变形ECAP变形的示意图如图1一1所示。是将试样放入截面形状完全相同,并图1一1ECAP变形示意图成一定角度的弯曲通道中,试样在压力的作用下通过通道时,在通道弯曲处产生一定均匀的纯剪切变形。改变通道弯曲角度,可控制试样一道次的变形量。目前l道次变形量最大可达到的真应变为~1.15。ECAP变形前后试样的外形尺寸不变,可用同一试样进行多道次变形,在试样内部得到很高的真应变。vM.segal对EcAP变形模型做了一定的研究指出,改变材料应变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每道次改变弯曲角度;另一种是增加重复挤压道次。显然,第一种方

电子衍射图,选区,电子衍射,光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ECAP的变形方式对材料的微观结构的影响很大。图1一3标出了样品的T、L、Z轴的方向:『『右右了、、场场场,洲一知知叮叮叮1又目目贾贾贾贾一℃鞠、、、图1一3ECAP变形中定义的各个面及方向采用不同的变形方式加工后的变形情况如图1一4所示,由此图可以看出,A方式进行多道次挤压后,材料在T、L轴方向的变形较大;C方式的特征是经过Zn道次的挤压后,晶粒回复到挤压前的形状;Ba方式与A方式较为接近;B。方式与C方式较接近,但B。方式变形更为均匀,利用Bc方式挤压后,晶粒在三个方向上都获得了变形

片层,方向,研究生论文,选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十研究生论文ECAPI道次后L面的组织形貌如图3一3a所示,有非常明显的方向性,而且方向不一致,有与图2一2中规定的X方向一致的,也有与X方向成一定角度的,大约为45“。但都是片层状的组织,片层有薄有厚。由于片层方向不一样,所以其内部晶粒的取向肯定不一致,这一点也可由其选区的衍射斑点图3一3b、C看出。左边细的片层状内的晶粒通过电子衍射花样的标定‘:玉9一‘o’,取向为〔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媛;易凡;薛为林;;宝钢2030mm新增连续退火机组设计简述[J];甘肃冶金;2011年04期

2 白雪清;;氟金云母玻璃陶瓷摩擦磨损性能研究[J];山西冶金;2011年03期

3 雷娜;赵西成;杨西荣;赵健;;工业纯钛室温一道次ECAP加工后的组织和硬度[J];热加工工艺;2011年12期

4 王克平;赵西城;杨西荣;;工业纯钛ECAP温变形的组织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1年11期

5 黄桂桥;郭鹏;邢辉斌;;微生物对碳钢海水腐蚀影响的电化学研究[J];腐蚀与防护;2011年05期

6 黄道战;蓝虹云;雷福厚;罗丽;王小淑;;N-(邻羟基苯甲基)脱氢枞胺的合成及在盐酸溶液中对碳钢的缓蚀性能[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1年04期

7 苗德忠;;Fe-C合金包晶相变的研究现状[J];机械工程师;2011年08期

8 杨雨辉;肖伟龙;柴柯;吴进怡;;碳含量和浸泡时间对碳钢热带自然海水腐蚀产物中细菌组成的影响[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011年04期

9 杜楠;叶明阳;赵晴;肖胜辉;李光东;;ρ(Ca~(2+))对碳钢在NaHCO_3-NaCl-CaCl_2溶液中腐蚀行为的影响[J];失效分析与预防;2011年03期

10 贺桃香;;氯碱生产中烧碱的腐蚀与防护[J];中国氯碱;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惠卫军;田鹏;董瀚;苏世怀;于同仁;翁宇庆;;中碳钢形变及冷却过程中的组织演变[A];2004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C];2004年

2 王世宇;傅杰;李晶;王新江;李子林;段贵生;;安钢电炉流程生产高碳钢过程氮含量的控制研究[A];冶金研究中心2005年“冶金工程科学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刘学庆;王佳;;碳钢合金元素与腐蚀速度相关性的灰关联分析[A];2004年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4 曹华珍;张九渊;毛信表;郑国渠;倪似愚;董绍平;袁军国;;碳钢在原油罐罐底水介质中的极化行为[A];第二届石油石化工业用材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惠卫军;田鹏;董瀚;苏世怀;于同仁;翁宇庆;;中碳钢形变及冷却过程中的组织演变[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李维娟;;生产超细晶粒低碳钢的实验研究[A];中国金属学会2003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4)[C];2003年

7 倪亚平;;使用冷却水槽实现钢卷快速冷却技术[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倪亚平;;使用冷却水槽实现钢卷快速冷却技术[A];2008全国第十三届自动化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9 喻承欢;吴永生;邱同榜;李具中;;无碳材质在连铸极低碳钢和纯净钢上的应用[A];中国金属学会2003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3)[C];2003年

10 张笑冰;;碳钢缓蚀剂的缓蚀效果及应用[A];2008中国水处理技术研讨会暨第28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明星;碳钢密度的预测[N];世界金属导报;2005年

2 冰馨;碳钢紧固件反倾销立案[N];中国企业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柳祖林;两大因素支撑 近期优钢价格持稳[N];中国冶金报;2010年

4 记者 沈衍琪;我国反倾销欧盟进口碳钢紧固件[N];北京日报;2008年

5 金伯英;碳钢及合金钢表面涂覆铝刚玉化层的制造方法[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6 周俊 宋爱华;山东泰安滚动轴承碳钢球联盟标准成功立项[N];中国质量报;2010年

7 ;为何是欧盟碳钢紧固件[N];国际商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卢铮;中国启动对欧碳钢紧固件反倾销调查[N];中国证券报;2008年

9 纪;部分通用机械产品被亮“黄牌”[N];中国矿业报;2000年

10 ;关于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碳钢紧固件征收反倾销税的公告[N];中国税务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文;碳钢缓蚀剂和铜基自组装膜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2 赵景茂;碳钢在NaHCO_3-NaCl体系中的局部腐蚀行为与机理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1年

3 黄乃宝;溴冷机中碳钢、铜及其合金的腐蚀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4 唐聿明;碳钢在含氯离子溶液中的孔蚀早期电化学行为特征[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5 石杰;热轧碳钢表面氧化皮结构、机械研磨酸洗及无酸酸洗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08年

6 池成忠;碳钢表面中温双辉等离子渗铬合金化及渗层中碳迁移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7 高国;β-胺基醇气相缓蚀剂的合成及其缓蚀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8 陶志华;酸性介质中苯基—三唑类化合物对碳钢的缓蚀行为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9 廖俊生;铀酰溶液中合金腐蚀行为和铀铌合金氧化特性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4年

10 邹妍;海水中锈层覆盖碳钢的腐蚀电化学行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杰兰;土酸介质中碳钢高温缓蚀剂的研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媛;碳钢表面纳米SiO_2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4年

3 晋军辉;内覆不锈钢/碳钢双金属管内压扩散复合的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04年

4 曹小芳;低碳钢的ECAP变形及组织细化机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5 颜东洲;纳米SiO_2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3年

6 常明珠;碳钢表面分子自组装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7 唐晓;海洋环境中碳钢腐蚀速度软测量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3年

8 严莉;海水环境中硫酸盐还原菌与金属电化学状态相关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9 肖伟龙;热带海洋气候下海水中的微生物腐蚀过程对碳钢力学性能的影响[D];海南大学;2011年

10 张起生;Si对碳钢耐大气腐蚀性能影响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864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7864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8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