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基于壳体结构优化的轴向柱塞泵减振降噪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31 11:33
   液压传动由于具备功率密度高,配置灵活,可靠耐用等独到的特点,已广泛地用于需要中等以上功率输出,且需对运动过程进行灵活控制和调节的地方,是现代化传动与控制的关键技术之一。 进入90年代以后,液压工业的增长速度明显降低甚至为负。其主要原因来自其自身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如漏油、噪声大和效率低等),另外也有来自电气传动、机械传动和交流伺服技术的竞争。因此,液压系统(尤其是大功率应用场合)的振动和噪声越来越为液压界所关注。一个公认的结论是:液压泵是系统主要的振动和噪声来源。 本文以浙江大学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性能液压柱塞泵/马达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为依托,结合L10VSO31系列的某型号斜盘式轴向柱塞泵,跟踪当今最新的振动与噪声控制的科技成果,对轴向柱塞泵的结构振动与噪声控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噪声与振动的研究方法是正确且可行的。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五章,现分述如下: 第一章,综述了国内外轴向柱塞泵减振降噪技术研究概况,说明了进行轴向柱塞泵减振降噪技术研究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首先介绍了轴向柱塞泵内的激振源及其激振频率,并对泵内振动传递路径以及轴向柱塞泵的结构振动响应机理进行了分析,从而明确了轴向柱塞泵结构振动控制方法;其次对轴向柱塞泵噪声的产生机理进行了阐述,并进行了泵表面声辐射分析,从而明确了轴向柱塞泵噪声控制方法。 第三章,为进一步研究轴向柱塞泵的噪声与振动特性,搭建实验液压系统,进行了轴向柱塞泵的噪声与振动实验,根据柱塞泵的噪声频谱和振动频谱以及理论计算得到的激振频率,分析得出轴向柱塞泵的主要噪声源和主要激振源以及它们各自的频率。 第四章,对主要研究对象——壳体进行了计算模态分析,得出壳体的固有频率值,验证了激振频率与壳体固有频率存在相近的情况,从而引发共振现象的结论。为避免共振现象,优化了壳体的结构,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优化后的壳体模型进行了计算模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壳体的固有频率值与激振源的频率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错开从而避免共振现象,降低了结构振动和噪声。 第五章,对本论文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展望了未来的研究工作。
【学位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TH322
【部分图文】:

轴向柱塞泵,盘式


因此其应用比径向柱塞泵更为广泛181191。轴向柱塞泵,按其配油方式分为阀式与盘式,如图1.1所示。盘式轴向柱塞泵又可分为斜盘式轴向柱塞泵(如图1.2)和斜轴式轴向柱塞泵(如图1.3)。阀式轴向柱塞泵由于吸排油阀的滞后现象,限制了泵轴转速不能高于1500转/分左右,再加上变量困难及阀式配油使泵失去了液压机械的可逆性(即不能换向或作液压马达使用),所以,阀式轴向柱塞泵主要用作定量泵,其使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变量型液压泵主要是盘式配油的轴向柱塞泵,它是当今使用最为广泛的轴向柱塞泵I,011,,]。图1.1轴向柱塞泵分类

轴向柱塞泵,斜轴


因此其应用比径向柱塞泵更为广泛181191。轴向柱塞泵,按其配油方式分为阀式与盘式,如图1.1所示。盘式轴向柱塞泵又可分为斜盘式轴向柱塞泵(如图1.2)和斜轴式轴向柱塞泵(如图1.3)。阀式轴向柱塞泵由于吸排油阀的滞后现象,限制了泵轴转速不能高于1500转/分左右,再加上变量困难及阀式配油使泵失去了液压机械的可逆性(即不能换向或作液压马达使用),所以,阀式轴向柱塞泵主要用作定量泵,其使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变量型液压泵主要是盘式配油的轴向柱塞泵,它是当今使用最为广泛的轴向柱塞泵I,011,,]。图1.1轴向柱塞泵分类

有限元,整机,柱塞泵


柱塞泵整机有限元模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童章谦;徐兵;;轴向柱塞泵的模态分析及基于壳体的结构优化[J];机床与液压;2010年15期

2 朱江森;陈剑;郭艳茹;;齿轮泵声辐射性能仿真分析与结构优化[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军辉;面向轴向柱塞泵降噪的配流盘及配流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马兴瑞;船舶液压舵机系统中的流体噪声控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童章谦;轴向柱塞泵结构辐射噪声的分析与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3 杨军;A11VO型轴向柱塞泵动态特性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4 朱江森;齿轮泵的声辐射性能分析及结构优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087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8087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5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