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微合金非调质钢的疲劳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4 16:00
   为了节能降耗,微合金非调质钢越来越多地被用来制造有疲劳强度设计要求的运动部件如曲轴、连杆、前轴等,因此对其疲劳性能的要求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采用旋转弯曲疲劳实验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光学金相显微镜等设备,选用工业生产的四类常用不同碳含量的非调质钢(22MnVS、38MnVS、48MnV、38MnS)以及对比的调质钢40Cr,观察了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行为,并重点研究了非调质钢中常用微合金元素V和微观组织对其疲劳破坏行为的影响规律。 对不同碳含量非调质钢热轧材(22MnVS、38MnVS、48MnV)旋转弯曲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过程的观察表明,疲劳裂纹萌生于试样表面的铁素体-珠光体边界,并主要沿着铁素体-珠光体边界扩展;而同等强度调质钢40Cr的疲劳裂纹则萌生于试样表面基体或表层非金属夹杂物。 对含V的38MnVS钢与不含V的38MnS钢在不同状态(热锻态和退火态)下的疲劳破坏行为研究结果表明,V元素主要通过析出强化和组织细化的机制而改善铁素体+珠光体型非调质钢的疲劳性能。在热锻态,V(C,N)呈细小弥散分布,且与铁素体间具有特定位向关系,具有明显的析出强化和细化组织作用,铁素体的强化使得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的抗力提高,因而38MnVS钢的疲劳性能明显优于38MnS钢;在退火态,V(C,N)质点长大,与铁素体间失去共格关系,不再具有明显的析出强化作用,因而退火态38MnVS钢的疲劳性能明显低于热锻态,而与38MnS钢的疲劳性能相当。 对具有不同微观组织状态(热锻态、热轧态、高温正火态及高温退火态)的非调质钢38MnVS的疲劳破坏行为研究结果表明,高温正火态38-N由于具有粗大的贝氏体组织,因而具有最差的疲劳性能;而高温退火态38-A和热轧态38-R由于具有粗大的网状铁素体,其疲劳性能亦较差;热锻态38-F由于具有十分细小、均匀的微观组织和低的铁素体/珠光体硬度比,因而具有优于调质态40Cr钢的优异疲劳性能。因此,控制锻轧后微合金非调质钢的微观组织可获得与调质钢相当的疲劳性能。
【学位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TG142.12
【部分图文】:

照片,疲劳试样,表面疲劳裂纹,珠光体钢


图1一11(b)铁素体一珠光体钢疲劳试样表面疲劳裂纹扩展的SEM照片在疲劳条件下,空冷贝氏体非调钢主要在贝氏体一铁素体板条上产生滑移并萌生疲劳裂纹,如图1一12所示lsl】,为1573K奥氏体化后空冷贝氏体非调质钢疲劳试样表面滑移带造成的初始裂纹萌生SEM照片。(a)S’ ..下MaX.StfeS-:-t-.沐十幸S图1一 121573K奥氏体化后空冷贝氏体非调质钢疲劳试样表面滑移带造成的初始裂纹萌生SEM照片

照片,贝氏体非调质钢,疲劳试样,表面滑移


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1一11(b)铁素体一珠光体钢疲劳试样表面疲劳裂纹扩展的SEM照片在疲劳条件下,空冷贝氏体非调钢主要在贝氏体一铁素体板条上产生滑移并萌生疲劳裂纹,如图1一12所示lsl】,为1573K奥氏体化后空冷贝氏体非调质钢疲劳试样表面滑移带造成的初始裂纹萌生SEM照片。(a)S’ ..下MaX.StfeS-:-t-.沐十幸S图1一 121

表面疲劳裂纹,疲劳试样,昆明理工大学,疲劳裂纹萌生


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表3一3实验料疲劳裂纹萌生源统计结果NumberofsPeeimenswithvariousfatigueSte亡linitiationsites151SM22V-R38V-R151348V-R40Cr一QTote:1referstoinitiationatInternalInclusion;51referstoinitiationatSurfaeeInelusion;referstoinitiationatSurfaeeMatrix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林;卢永红;虞志鹏;曾凡龙;王林立;;沥青路面用橡胶沥青混合料低温疲劳性能研究[J];中国市政工程;2011年04期

2 王立新;;冻融作用下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技术;2011年04期

3 何柏林;;超声冲击对镁合金焊接接头疲劳性能的研究现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4 徐丽;陈跃良;罗浩;衣林;;结合Origion软件分析腐蚀对LY12CZ铝合金疲劳性能影响[J];装备环境工程;2011年03期

5 高英志;张立强;吕锦庆;;不同改性沥青对浇筑式沥青混凝土疲劳性能的影响[J];中外公路;2011年03期

6 周有成;陈有亮;邵伟;;含穿透裂纹岩石的高频疲劳特性研究[J];工程力学;2011年07期

7 方志;向宇;匡镇;王常林;;钢纤维含量对活性粉末混凝土抗疲劳性能的影响[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8 孙浩然;;汽车紧固件用钢的发展动向[J];中国冶金;2011年07期

9 韩凤麟;;粉末冶金Fe-2Cu-0.5C材料的显微结构对疲劳性能的影响[J];粉末冶金工业;2011年04期

10 钟科;曹东伟;;岩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立闯;臧曙光;马眷荣;庞世红;赵威;;高速列车侧窗风压疲劳性能研究[A];2010全国玻璃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薛钢;;表面压应力对10Ni5CrMoV钢疲劳性能的影响[A];中国造船工程学会2009年优秀学术论文集[C];2010年

3 高照杰;段梦兰;柳春图;刘海涛;刘宝元;姜渭渔;;EH36-A514异种钢焊接接头多次补焊熔修的疲劳性能[A];第十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2001年

4 张连锋;李晓红;李从卿;杜欲晓;;钛合金活性焊剂对TIC焊接头疲劳性能的影响[A];第二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C];2006年

5 完海鹰;王伟佳;;狗骨式刚性连接节点的疲劳性能试验研究[A];庆祝刘锡良教授八十华诞暨第八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吴仲棠;魏朋义;韩梅;何继绥;罗建桥;洪瑞江;;低压等离子喷涂NiCoCrAlYTa涂层对DD3单晶合金持久和疲劳性能的影响[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张志祥;吴建浩;;再生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的试验研究[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4年

8 陈继志;王嘉敏;刘军;;07Cr12NiMoVNb耐热钢疲劳性能研究[A];全国第八届热疲劳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岳学军;石颖;汪世川;;沥青稳定基层混合料的矿料级配研究[A];第六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饶群章;万仁芳;张元好;梁盛文;曾大新;吴炳焕;何汉军;李怀君;;铬铸态球铁的研究(上篇)——铬铸态球铁的组织与性能[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全国铸造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积极推进我国微合金非调质钢生产与应用[N];世界金属导报;2008年

2 ;微合金非调质钢新技术与方向[N];中国冶金报;2002年

3 翁宇庆 董瀚 干勇;先进汽车钢扁平材和长形材的研发进展[N];世界金属导报;2009年

4 孟繁茂 付俊岩;微合金非调质钢的现代进展[N];世界金属导报;2002年

5 郭廷杰;高强度钢应力比对疲劳性能影响[N];世界金属导报;2009年

6 干勇 董瀚;钒在钢中的应用技术评述[N];世界金属导报;2010年

7 夏军;实现维修加固旧有桥梁交通不中断[N];科技日报;2006年

8 明良;链条产品质量稳定性有待提高[N];中国工业报;2003年

9 ;铌在汽车用锻造钢中的应用[N];世界金属导报;2006年

10 林立恒;阀门弹簧用线材特点[N];世界金属导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旭东;张力节点的承载力和疲劳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王弘;40Cr、50车轴钢超高周疲劳性能研究及疲劳断裂机理探讨[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3 田耀刚;高强混凝土阻尼功能设计及其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4 郑克仁;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疲劳性能的影响及机理[D];东南大学;2005年

5 杨孚标;复合材料修复含中心裂纹铝合金板的静态与疲劳特性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6 张金旺;铝镁系合金强韧性能及焊接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9年

7 郭乃胜;聚酯纤维沥青混凝土的静动态性能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8 朱洪洲;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疲劳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9 张建斌;钛表面机械强化及其激光合金化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7年

10 史丽远;复合玻璃纤维增强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查小琴;微合金非调质钢的疲劳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2 王琼;微观组织和冶金质量对微合金非调质钢疲劳性能影响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3 章坚洋;混合配筋部分预应力砼梁正截面疲劳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郑小燕;既有连续钢桁梁桥剩余寿命评估[D];长安大学;2005年

5 陈曦;一种新型奥氏体不锈钢疲劳性能的研究[D];江苏大学;2007年

6 李闯;不同影响因素下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邹小波;高速铁路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疲劳性能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8 陶传琦;焊接转向架典型焊接结构疲劳性能与焊接工艺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王付胜;反式-1,4-聚异戊二烯在动态橡胶制品中的应用性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5年

10 熊云龙;纯净超低碳马氏体不锈钢材料的疲劳性能研究[D];机械科学研究院;2005年



本文编号:28123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8123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5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