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新型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结构和磁性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7 12:40
   本文利用X射线衍射和磁性测量等多种手段研究了不同稳定元素和Co替代对Fe基R_3Fe_(29-x-y)Co_xM_y(R=Sm, Nd, M=Mo, V, Cr)化合物的结构和磁性的影响,以及重稀土Ho和Er的3∶29相的成相规律,结构和磁性。此外还研究了Nd_2Co(17)中用V替代Co和(Nd_(1-x)Er_x)_2Co_(15.5)V_(1.5)中用Er的替代Nd对化合物结构和磁性的影响。 研究表明:对于Nd_2Co_(17-x)V_x(x=0—2),用V替代Co引起居里温度,饱和磁化强度和Co离子平均磁矩的急剧下降。当V含量x小于0.5的时候,Nd_2Co_(17-x)V_x在室温是平面各向异性,自旋重取向温度T_(sr)随着V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x大于0.5时,化合物转变为单轴各向异性,此时自旋重取向温度T_(sr)基本上趋于饱和,这可能与V原子的择优占位有关。对于(Nd_(1-x)Er_x)_2Co_(15.5)V_(1.5),用Er替代Nd时,晶胞体积和饱和磁化强度随着Er含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当x小于0.3时,化合物为Th_2Zn_(17)型结构,在室温为易锥型;当x大于0.6时,化合物为Th_2Ni_(17)型,其各向异性变为单轴型。在x=0.4和0.5时,两种结构共存。 首次合成了Nd_3Fe_(29-x-y)Co_xM_y(M=V, Cr)化合物。研究表明:在V作为稳定元素的情况下,Co替代Fe时,X的最大值为12,当X>12时,无论通过改变退火温度还是V的含量,郡无法得到纯的3∶29相。在替代的过程中,V含量的变化范围几乎不变,大约在2.0—2.3。所有化合物在室温均为平面各向异性,Co替代导致了居里温度和饱和磁化强度的急剧增加。而在Cr作为稳定元素的情况下,在低Co替代的时候,Cr的含量可以保持不变,当被替代的Fe原子数大于10时,则Cr含量必须继续增加。增加的趋势是x=13.5时,v=5.5;x=17.5时,y=6.5;x=21.5时,y=7.5。Co和Cr含量的增加导致居里温度和饱和磁化强度都先增加而后降低。所有的Nd_3Fe_(29-x-y)Co_xCr_v也是室温平面各向异性。 研究表明:对于Sm_3Fe_(29-x-y)Co_xMo_y,当Mo作为稳定元素时,它随着Co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当x=14和16时,化合物在室温表现出较强的室温单轴各向异性和饱和磁化强度,其居里温度比Nd—Fe—B要高很多。因此,Mo作为稳定元素的Sm-3Fe_(29-x-y)Co_xMo_y化合物非常适合作为新的永磁材料。 首次合成Ho基和Er基的3∶29相化合物。在(Nd_(1-x)Ho_x)_3Fe_(23-x)Co_6V_v的基础之上,用Ho替代Nd时,当替代10%的Nd时,V原子数可以保持在2.2;当继续增加Ho原子数时,V原子必须降至在2.0左右,当替代到80%以上时,如X=0.9时,则V原子必须降到1.8,但是纯Ho基3∶29相无论通过改变V含量或者是退火温度都无法得到。所有化合物都是Nd_3(Fe, Ti)_(29)型单斜结构,这说明至少到Ho的含量达到0.9时,3∶29仍然可以形成单斜型的Nd_3(Fe, Ti)_(29)结构。Ho替代对居里温度影响不大,但是导致饱和磁化强度的急剧下降。所有化合物均为室温平面各向异性。 在(Nd_(1-x)Er_x)_3Fe_(18)Co_6Cr_5的基础上,当Er替代到80%Nd原子的时候,所有的(Nd_(1-x)Er_x)_Fe_(18)Co_6Cr_5化合物仍然保持Nd_3(Fe, Ti)_(29)结构,晶胞体积和居里温度都随着Er含量的 新型稀上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结构和磁性的研究 增加而呈现一种下降的趋势。但是当Er替代到90%以上的Nd原子的时候,化合物的结 构发生了变化,新结构仍然保持着CaCu。型结构的基本特点。而且居里温度也呈现反常。 随着Er的增加而增加,室温各向异性几乎为0。现在,结构的确认工作还在进一步进行 之中。
【学位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3
【中图分类】:TG14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磁性远红外羽绒系列品[J];技术与市场;1998年02期

2 ;铁-铬系磁性合金[J];金属功能材料;1999年04期

3 ;梯度磁性材料[J];金属功能材料;1999年04期

4 ;特殊功能磁性材料[J];金属功能材料;2000年01期

5 沈良,江国华;磁性纳米功能材料研究进展[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5期

6 连利仙,刘颖,叶金文,高升吉,涂铭旌;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Nd-Fe-Co-Zr-B系永磁合金磁性的预测模型[J];金属学报;2005年05期

7 徐惠,王毅,翟钧,力虎林,苟国俊;Ni-P包覆纳米氧化锆复合粉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8 刘红日,刘国营,罗时军;铁电-磁性复合薄膜的溶胶-凝胶法制备[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邵艳秋;尹泳一;陈健伟;;磁性纳米固体酸SO_4~(2-)-TiO_2-Fe_3O_4催化剂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的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07年04期

10 魏玉鹏;王姝;张旭东;李建功;;真空热处理对TbDyFe薄膜结构和磁学性能的影响[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耿殿禹;张志东;司平占;张维山;赵新国;刘伟;苏会和;胡魁义;金志雄;;具有核—壳型结构的α铁固溶体纳米粒子的制备与磁性[A];纳微粉体制备与应用进展——2002年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方庆清;汪金芝;焦永芳;李锐;;Co含量对Zn_(0.6)Co_xFe_(2.4-x)O_4结构与磁性的影响[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04年

3 丁寅;倪科贤;蒋锡群;;磁性壳聚糖-三氧化二铁复合纳米微球的制备及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4 贺淑莉;刘丽丽;彭印;姜宏伟;李养贤;;快速退火后FePt薄膜结构和磁性的研究[A];2006年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年会专辑[C];2006年

5 李丹;林超;吕中伟;;多模态磁性-荧光可降解纳米探针的研制及成像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6 袁国军;任小明;;一维双-(马来二氰基二硫烯)镍单阴离子分子磁体组装、结构和磁性[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林英志;;应变时效处理铁铝锰碳合金的相变aK与超顺磁微结构之研究[A];海峡两岸第二届工程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凤荣;侯万国;;机械化学法合成磁性类水滑石[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王朱良;李小丽;许小红;;磁控溅射制备具有室温磁性的Co掺杂ZnO稀磁半导体薄膜[A];第十六届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牛文国;刘丽峰;郑鹉;姜宏伟;刘翠袖;王艾玲;乔金菊;;Co纳米颗粒的形貌和磁性[A];2008全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阳光;肿瘤早期诊断造影剂研究获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6年

2 记者 万曦亮;“磁性上饶”成为外商创业乐园[N];上饶日报;2006年

3 记者 白毅;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磁性纳米药物制备研究获创新成果[N];中国医药报;2009年

4 记者  董映璧;德意科学家破解二氧化镎奇异磁性之谜[N];科技日报;2007年

5 张中桥;磁性支架能防再狭窄吗?[N];健康报;2008年

6 林成功;我科学家制备生物相容磁性纳米晶体[N];中国化工报;2006年

7 陈丹;科学家利用原子空位使石墨产生磁性[N];科技日报;2010年

8 郑铁峰邋通讯员 王帆;一把钥匙能开遍一幢楼房门[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9 小新;磁性导航立体定向技术有望治疗心律不齐[N];医药经济报;2005年

10 张华;统一润滑油力推新一代双效磁性产品[N];中国工业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国斌;多功能磁性纳米药物载体的构建及其抗肿瘤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曹杨;磁性补强三元乙丙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中北大学;2012年

3 赵光辉;磁性可再生载体的制备及其固定化糖化酶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王光辉;铁基核/壳结构磁性纳米球的合成及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5 倪世兵;过渡族金属氧化物Fe_3O_4和Zn_3(VO_4)_2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王冠男;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的合成及生物应用[D];吉林大学;2011年

7 沈俊;NaZn_(13)型和Ce_6Ni_2Si_3型稀土—过渡族化合物及尖晶石结构CdCr_2S_4的磁性和磁热效应[D];河北工业大学;2009年

8 毕研平;基于旋转磁场的粒子分离系统[D];天津大学;2011年

9 周立;超支化聚缩水甘油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10 楚学影;锌基半导体微纳材料的制备、复合、物性及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世艳;水热法合成ZnO基稀磁半导体材料[D];河北大学;2005年

2 姚磊;基于磁靶向治疗的纳米磁性材料标记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彤;CoPt-C纳米颗粒膜的结构、磁性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研究以及CoPt_3合金膜的结构和磁性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4 陈权启;溶剂热法制备纳米磁性四氧化三锰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5 汪汝武;RMn_6Ge_6稀土锰基化合物的结构、磁性和磁电阻效应[D];武汉科技大学;2004年

6 刘超;ZnO基掺杂稀磁性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7 常铮;磁性纳米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1年

8 刘宝丹;新型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结构和磁性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3年

9 梅长松;磁性纳米固体超强酸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10 商菊清;磁性药物载体交联淀粉空白球制备和生物降解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133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8133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9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