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式输送机卸料轨迹及转载过程的DEM仿真研究
本文关键词:带式输送机卸料轨迹及转载过程的DEM仿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散状物料输送中,转载系统是重要组成部分,它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带式输送机的使用寿命。本文根据输送系统转载过程的研究现状,将研究颗粒离散体物料分析的离散单元法引用到输送系统转载过程的研究中,根据离散单元法原理建立颗粒与颗粒、颗粒与边界的接触模型及接触判断方法,同时利用赫兹接触理论建立接触力学模型,用EDEM软件对散体物料转载过程进行仿真,使物料的转载过程实现可视化。 根据某工程实例,建立颗粒模型和几何体模型,通过EDEM软件仿真物料在带式输送机中运行及下落的运动过程,并绘制其运动轨迹,将所得到的轨迹曲线与采用连续介质的力学方法所绘制的卸料轨迹曲线进行分析比较,确定了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卸料轨迹的绘制方法;用EDEM软件对由不同形状挡料板构成的转载系统进行仿真,通过对挡料板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由仿真数据得出弧形挡料板可以更好的来减小冲击。 用EDEM软件分别对在溜槽底部有无条筛的不同情况进行仿真,通过对受料输送带受力情况的分析得出,加了条筛之后,由于条筛的分流作用,受料输送带所受冲击力有明显的减小,在无条筛的情况下,更多的物料集中在高速区,速度大于4m/s的物料所占的比例为46.9%,而加了条筛后,比例减小为29.1%,而且在溜槽底部增加条筛可以起到降低输送带磨损的作用。分析研究了转载溜槽内物料的流动情况以及溜槽的结构形式,对不同结构溜槽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采用直线段与圆弧段相结合的溜槽结构,物料在输送带运行方向上的出口速度更接近带速,减小了物料对带的冲击和磨损破坏,并且与采用传统直线型溜槽结构相比,可以大大减小转载系统的空间尺寸。
【关键词】:离散单元法 转载系统 卸料轨迹 溜槽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H22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8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0-11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10-11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11
- 1.2 转载系统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方法11-13
- 1.3 离散单元法的发展现状及其应用13-16
- 1.3.1 离散单元法的基本概述13-14
- 1.3.2 离散单元法的发展现状14-15
- 1.3.3 离散单元法在散料转载过程中的应用现状15-16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16-18
- 第2章 带式输送机卸料轨迹的研究18-38
- 2.1 DEM简介18-25
- 2.1.1 DEM基本原理18
- 2.1.2 颗粒接触理论18-22
- 2.1.3 颗粒接触的判断22-23
- 2.1.4 EDEM软件简介23-25
- 2.2 EDEM仿真卸料轨迹25-28
- 2.2.1 仿真模型建立25-26
- 2.2.2 仿真参数的验证26-27
- 2.2.3 EDEM仿真基本过程27-28
- 2.3 计算轨迹抛物线方程绘制卸料轨迹28-32
- 2.4 CEMA6方法绘制卸料轨迹32-36
- 2.4.1 卸料时物料的临界状态分析32-35
- 2.4.2 轨迹线绘制35-36
- 2.5 方法比较分析36-37
- 2.6 颗粒大小对仿真轨迹的影响37-38
- 第3章 转载系统的DEM仿真分析与改进38-58
- 3.1 转载系统分类38-39
- 3.2 转载系统建模39-41
- 3.3 仿真结果分析41-44
- 3.4 阶梯与弧形挡料板仿真44-46
- 3.5 折线型挡料板仿真分析46-47
- 3.6 受料输送机受料区域所受冲击分析47-50
- 3.7 转载系统截面利用率50-51
- 3.8 物料在转载过程中的能量损耗51-53
- 3.9 条筛式溜槽所受冲击分析53-58
- 第4章 转载溜槽的分析与仿真58-68
- 4.1 溜槽的主要问题与设计原则58-60
- 4.2 溜槽内物料的运动分析60-63
- 4.2.1 物料流动的运动方程60-61
- 4.2.2 等效摩擦系数61-62
- 4.2.3 溜槽内物料流动速度62-63
- 4.3 溜槽倾角的确定63-64
- 4.4 溜槽的结构分析64-65
- 4.5 转载溜槽的仿真分析65-68
- 第5章 结论68-70
- 参考文献70-74
- 致谢74-76
- 硕士期间参与项目及发表论文情况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海刚;刘国生;贺超;;石台杵岭隧道DEM建立及其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8年05期
2 陈秀忠;DEM在节水灌溉工程的土地平整及辅助设计中的应用[J];工程勘察;2001年06期
3 蒋国富;刘国旭;;基于DEM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坡耕地现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3期
4 王林林;王智勇;史同广;张祖陆;;基于DEM的山东省气温分布模拟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5 白天路;申佳;;DEM坡度的尺度效应研究[J];工程勘察;2012年01期
6 胡余忠;胡以宝;章彩霞;姚成;李致家;;基于DEM的流域相似性数值识别与应用[J];江淮水利科技;2010年04期
7 何毅;蔺彬彬;;基于DEM的流域分割及子流域分类[J];人民黄河;2014年07期
8 淡金强;马国华;蒋胜平;韩鲁滨;;基于DEM的战场目标侦察定位技术研究[J];光学技术;2008年01期
9 李娟;赵军;;基于DEM的西北干旱区典型地貌类型坡度提取分析[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8年02期
10 黄金良,洪华生,杜鹏飞,张珞平;基于GIS和DEM的九龙江流域地表水文模拟[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文涛;;在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中制作DEM方法及应用[A];高效 清洁 安全 电力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吉林省电机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杨昕;;基于DEM的区域气温模拟[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郭巍;叶海建;王彦;;基于格网DEM的流域特征点参数提取算法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电气信息与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分会科技与教育专委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C];2010年
4 朱雪坚;汤国安;龙毅;杨昕;张勇;;基于3维Douglas-Peucker算法的DEM地貌特征提取[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冉琼;迟耀斌;王智勇;于冰洋;严明;;基于“北京一号”小卫星异轨立体像对提取DEM[A];第十二届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黄利民;祝志明;;基于人工判读高程原理的DEM生成方法[A];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测绘论文集[C];2002年
7 程真;符永好;;通过实测方式获取DEM数据的方法研究[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四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庆;陈磊;韩文泉;;基于机载LiDAR技术的高精度DEM生产研究[A];第九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测绘分论坛)论文集[C];2012年
9 蒋燕;弓美荣;;DEM、DOM生产工艺改造在1:10000基础测绘项目中的应用与实现[A];2007'全国测绘科技信息交流会暨信息网成立30周年庆典论文集[C];2007年
10 刘学军;汤国安;;基于DEM坡度坡向算法精度的分析研究[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祝士杰;基于DEM的黄土高原流域面积高程积分谱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2 高明星;基于DEM的青藏高原东北端地表过程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3 张婷;基于DEM的流域沟谷网络尺度特征及尺度分解[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章孝灿;快速高精度DEM生成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娟;DEM在黄土高原淤地坝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年
2 薛志伟;基于DEM化简的等高线综合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3 昝梅;基于DEM的艾比湖阶地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4 陈燕;不同空间尺度DEM坡度转换图谱研究——以在黄土高原的试验为例[D];西北大学;2001年
5 徐斌;基于DEM的洞庭湖盆地非均匀沉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吕献林;多源数据辅助机载LiDAR数据生成DEM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7 邓潇潇;基于DEM的控制网的自动生成[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8 邓财;不同空间插值、等高线及分辨率下微地貌DEM地形因子对比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9 辛麒;基于机载激光雷达数据构建DEM的精度分析[D];长安大学;2009年
10 陈再辉;DEM空间数据质量控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带式输送机卸料轨迹及转载过程的DEM仿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17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81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