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弯曲运行带式输送机转弯设计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8 14:00
   带式输送机作为重要的散料运输设备已经有了百年历史。但由于地形、地物、地质等条件,输送线路不可能全部直线布置,所以一些线路会在水平或者空间上出现不同角度的转弯。随着我国港口、矿山、水泥等工业领域的逐步发展,采用弯曲运行带式输送机实现自然变向转弯,取得技术和经济上的最佳效益,是带式输送机应用的必然趋势,提高弯曲运行带式输送机设计水平势在必行。 本课题以弯曲运行带式输送机为研究对象,重点解决带式输送机弯曲运行转弯设计参数(主要是曲率半径)计算问题。论述了现有弯曲带式输送机理论研究现状和成果,以及现在设计理论存在的问题,为工业设计提供理论设计依据。 通过对垂直转弯(凸凹曲线)的理论分析,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研究了运行中胶带飘带和失稳的影响因素,建立了相应的计算公式。 在平面转弯分析过程中,通过对现有技术措施理论分析,建立了新的胶带受力模型,并对此模型进行了力学推导,得出了静力平衡关系式,进而解决了转弯曲率半径的计算问题;讨论了转弯处托辊组的结构及布置原则,确定了运输工况和用户要求不同的情况较优布置方案的原则。使带式输送机的设计更接近于实际。 在垂直转弯和平面转弯分析的基础上,对空间转弯的定坡转弯处输送带进行了力学分析,得出空间转弯运行曲线的曲率半径的数学表达式,指出了该式的一般性。 本文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完善了弯曲运行带式输送机的设计理论,对平面转弯处托辊组的结构分析和布置原则的研究,给输送机的设计提供了依据。同时,本文关于弯曲运行带式输送机的静态分析,给下一步进行动态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学位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TH222
【部分图文】:

示意图,横向失稳,胶带,示意图


R二旦二兰塑鱼B_‘爬、一‘p(1一约He砒x一‘p (2.10)2.1.2根据胶带横向失稳确定凸弧曲率半径承载胶带在托辊上的正常状态如图2一2a所示,当曲率半径过小或成槽角过大时,由于侧托辊上胶带的附加变形力,产生一个分力使得胶带下滑,胶带纵向中轴线处隆起,如图2一Zb所示,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侧托辊上胶带应力过大,中间托辊上胶带应力过小而导致的应力重新分布。如图2一Zc所示,当将中间托辊上胶带作分离体来看待时,侧托辊上胶带将给予中间托辊上胶带以挤压力凡,在力只的作用下,中间托辊上的胶带在横向被压缩。当压力Pc没有超过临界值时,压缩量与压力成正比,压力对中间胶带所做的功等于中间胶带的压缩变形能而处于稳定平衡状态。当压力只超过临界值时,这种稳定平衡状态被破坏,压力所做的功等于胶带中轴线处向上隆起等各种弯曲的变形能。我们把这种稳定平衡状态遭到破坏的现象称为失稳。所以在考虑凸曲线曲率半径时

曲线,凹曲线,胶带,飘带


2.2.1保证不飘带时凹弧曲率半径凹弧转弯中,如果在启动或制动时可以不飘带,则稳定运行时就不会飘带,所以这里按启动或制动时的力平衡考虑‘9川“,。如图2一5所示,设曲线转弯的曲率半径为p(m),变角为毋,取一微元段胶带长进行分析,该段胶带有如下几个受力:离心力:由于dQ相对甚小,在分析计算中可忽略不计。移动部分重力:dG二qog冈中, N(2.35)该段胶带起点张力S,N;到达该段胶带终点时的张力增量ds,N托辊给予胶带的支持力dN

弹性支撑,吊挂结构,支点


因吊挂托辊组中相邻两托辊间采用铰接,同吊挂件连接成一个环形,所以吊挂结构又被称为索环结构‘’6川7川”’。图3一3是国内井下煤矿平面转弯带式输送机所采用的结构,该结构是应用巷道的顶板作为吊挂支点,当转弯力不平衡时,由吊挂杆的摆动,产生阻碍输送带向弯曲中心移动的力,从而保证转弯段力的平衡。承级段托粗回穆段托姚曲找图3一3顶板吊挂结构Fig.3一 3susPendingframessusPendedfromaPiealPlate图3一4支点吊挂结构Fig.3一 susPendingframessusPendedfromaPivot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聂扬;;常兴煤矿主斜井带式输送机设计与研究[J];机电信息;2011年18期

2 刘琦军;;带式输送机几种张紧装置的比较和应用[J];机械工程师;2011年07期

3 解占新;洪田威;付丽;常志宝;;压带带式输送机的应用[J];机械管理开发;2011年03期

4 任秋芳;刘志超;彭军;;一种新型反V式调心托辊[J];起重运输机械;2011年07期

5 孙镇;;浅谈带式输送机自动纠编装置的正确使用[J];知识经济;2011年16期

6 宋伟刚;杨彦贺;;带式输送机导料槽阻力的计算方法[J];起重运输机械;2011年07期

7 谢翠红;尹文健;秦凯;;矿用大倾角带式输送机防煤料下滑方式探索与应用[J];硅谷;2011年17期

8 张红梅;;浅谈影响托辊性能的要素[J];科学之友;2011年15期

9 石宁;邓永胜;毛金峰;;液力耦合器多滚筒传动带式输送机的功率平衡[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牟寿鹏;杨效中;濮世坤;;带式输送机在小隧道塌方抢险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产业;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廖育恒;;远距离带式输送机安装试车与调偏技术探讨[A];第七次煤炭科学技术大会文集(下册)[C];2011年

2 高峰;;调速型液力耦合器与变频调速装置在矿用带式输送机驱动系统中的选用[A];煤炭机电与自动化实用技术[C];2012年

3 徐春玲;胡守忠;时逢雷;付宏伟;;带式输送机常见故障分析与防护改进[A];2011年全国冶金安全环保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陈珏;;带式输送机标准化工作30年回顾与展望[A];中国煤矿综采机械化发展30周年学术研讨论文专集[C];2000年

5 吴明龙;;煤矿井下用带式输送机技术发展方向[A];中国煤矿综采机械化发展30周年学术研讨论文专集[C];2000年

6 陈珏;;ISO9000标准与带式输送机设计[A];第六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李刚;肖丽君;;港口长距离大运量带式输送机驱动方式探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港口工程分会第七届港口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8 周代军;韩述芫;;带式输送机胶带跑偏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韩岿;;长运距带式输送机软启动装置的分析与比较[A];第五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10年

10 宋伟刚;;带式输送机的设计方法的发展[A];面向21世纪迎接物料搬运技术新发展——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物料搬运分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田静;带式输送机技术创出品牌[N];中国矿业报;2004年

2 北京雨润华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孙明昭;矿山带式输送机托辊节能降耗的研发与实践[N];中国建材报;2011年

3 山西焦煤集团有限公司官地矿 范惠平 王文科;带式输送机起动运行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N];山西科技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杨宏辉;下游对橡胶输送带提出高要求[N];中国化工报;2010年

5 华;新型带式输送机研制成功[N];中国矿业报;2001年

6 太原选煤厂 马丽;带式输送机输送带跑偏原因及防治措施[N];山西科技报;2002年

7 郑益平;水利水电工程浇筑设备现状[N];中国水利报;2000年

8 郭爱萍;多项产品通过煤安标志认证[N];中国矿业报;2004年

9 ;专利精选[N];中国水利报;2002年

10 开平 唐兵 兴旺;输送机托辊未来走向[N];中国矿业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胡坤;带式输送机绿色设计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

2 贺天才;寺河矿东大巷带式输送机动力学分析及最优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3 王繁生;带式输送机柔性多体动力学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4 朴香兰;长距离平面转变带式输送机关键设计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侯友夫;带式输送机动态特性及控制策略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1年

6 但斌;制造系统中带送物料流的动态计量技术和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1997年

7 陈树召;大型露天煤矿他移式破碎站半连续工艺系统优化与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8 甘得泉;柔性产品平台设计理论及其应用[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9 李鑫;基于CMAC的多驱动系统协调控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云光;大型水平及垂直转弯带式输送机力学分析与软件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王兴省;弯曲运行带式输送机转弯设计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3 何磊;煤矿带式输送机的电气节能技术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4 崔永涛;嵌入式带式输送机保护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河南理工大学;2009年

5 王晓娟;带式输送机保护控制系统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6 曹成;矿用带式输送机监控系统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0年

7 徐昆鹏;带式输送机变频调速驱动系统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8 程刚;磁垫式带式输送机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

9 乔燕雄;带式输送机起、制动阶段的动态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10 彭伟;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带式输送机综合试验系统设计[D];太原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217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8217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8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