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滑动轴承非线性轴心轨迹的瞬态与周期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2 09:35
   轴心轨迹是滑动轴承工作状态的综合反映。通过轴心轨迹,可以确定轴承的回转精度和最小油膜厚度,判断转子系统的稳定性和轴承设计参数的合理性;通过控制可以实现具有特殊用途的期望轴心轨迹。本课题针对滑动轴承的复杂受力状态,开展非线性轴心轨迹的瞬变及周期特性研究,对旋转机械的精度和稳定性控制及期望轴心轨迹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基于轴颈惯性力、非线性油膜力和动载荷之间的平衡,建立了滑动轴承轴心轨迹的非线性分析模型。同时,为便于比较,根据油膜力线性化方法,建立了轴心在平衡位置附近作小位移涡动的线性分析模型。 其次,提出了非线性轴心轨迹的位置配置计算方法。步骤是:由初始条件,先求解该瞬时轴心位置的Reynolds方程,根据油膜压力分布积分得到油膜合力,然后求解运动方程,得到轴心的瞬时加速度,再由欧拉方法计算出轴心的下一个位置参数,如此循环迭代,直到得到完整的轴心轨迹。 接着研究了阶跃、矩形脉冲、正弦脉冲和三角脉冲复杂载荷作用下,轴心轨迹的瞬态特性、最大油膜压力及最小油膜厚度等主要参数的变化规律,分析比较了四种载荷对主要参数的影响。轴承在稳定工作而受到瞬变载荷作用时,主要参数都有较大的变化。时域中变化剧烈的阶跃和矩形脉冲载荷,比正弦脉冲和三角脉冲载荷对轴心轨迹及主要参数的影响大。由于脉冲载荷的作用时间有限,随着其消失,轴心乃收敛于原平衡位置,而阶跃载荷则使轴心收敛于新的平衡位置。 研究了不平衡旋转载荷作用下,轴心轨迹的周期特性,分析比较了在小不平衡载荷作用下轴心轨迹非线性分析与线性分析之间的误差,即轴心轨迹中心的位置误差与位移幅值误差。当不平衡载荷较小时,可以作为小扰动载荷处理,轴心轨迹的非线性分析可以用线性分析代替,二者误差较小。 当不平衡载荷增大时,轴心轨迹的中心偏离原平衡位置向轴承中心移动,且涡动位移随载荷非线性增大,轴心轨迹的非线性分析与线性分析之间的误差增大。对轴心轨迹特性及动态油膜力进行了频谱分析,表明轴心位移及油膜力不仅包含基频成分,而且包含二倍频及三倍频等高频成分,且基频力随不平衡载荷的增加具有明显的线性增加特征。 基于非线性轴心轨迹和油膜合力的频谱特征,提出了大扰动不平衡载荷作用下轴心轨迹的准线性分析方法:将油膜力基频部分表示为位移、速度的线性函数,采用LMS方法识别出一组当量刚度和当量阻尼系数,再以此刚度、阻尼系数和载荷对轴心轨迹进行准线性分析。比较了非线性分析与准线性分析的误差,完全能够满足工程要求。用准线性分析代替非线性分析,可大大减少计算时间。 研究了不平衡载荷与阶跃载荷对轴心临界涡动轨迹的影响。不平衡载荷的存在,使临界转速降低,临界涡动提前,半频涡动和基频涡动同时存在。不平衡载荷小时以半频涡动为主,不平衡载荷大时以基频涡动为主。只有不平衡载荷在-定范围时,轴心涡动轨迹才为“内8形”。当轴承处于临界涡动时,如果给轴施加一个阶跃载荷,可以调整轴心的工作位置,抑制临界涡动的发生。 最后,根据非圆轴心轨迹的应用要求,研究了椭圆轴心轨迹的成形方法。建立了轴心预定轨迹计算模型,计算了轴心同步进动时,实现不同轴心轨迹所需的控制力,并比较了“期望轨迹”与“检验轨迹”之间的误差。从控制力的波形看,圆轨迹所需的控制力优于椭圆轨迹的控制力。从“期望轨迹”与“检验轨迹”的误差看,圆轨迹的误差小于椭圆轨迹的误差。相比同步正进动,轴心作同步反进动时,轴心轨迹的抗扰动能力强,即使在临界转速时,“检验轨迹”都能较好地复现“期望轨迹”。 论文详细地研究了滑动轴承非线性轴心轨迹的瞬态和周期特性,揭示了轴心轨迹变化的内在规律,为旋转机械的精度、稳定性控制及期望轴心轨迹的实现奠定了理论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论文建立的非线性轴心轨迹计算模型,提出的非线性轴心轨迹计算方法,并未涉及具体的轴承结构,因而适用于所有滑动轴承,包括静压轴承和动静压轴承。 本课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课题(项目编号:50275089,51075242)。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TH133.31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淑江;螺旋油楔滑动轴承润滑机理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杨莹;螺旋油楔滑动轴承空穴特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彭畅;旋转机械轴承振动信号分析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马向伟;螺旋槽动压推力轴承动态特性分析及参数优化[D];山东大学;2014年

2 林禄生;液体动静压轴承动力特性与油膜稳定性分析[D];湖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242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8242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5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