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多轴转向汽车起重机转向系统分析

发布时间:2020-10-22 15:55
   目前,国内外对重型底盘转向系统的研究多局限于单、双轴转向的转向系统,同时由于设计、分析的能力和手段的限制,常把转向系统简化为平面运动机构来设计、分析,这样就不能精确地反映转向系统的运动规律,不能满足现代汽车底盘的高质量、高精度、高速度的要求。对于三轴以上的转向系统,目前都只进行了一些局部的、初步的探讨,尚未形成较规范的、较系统的设计分析理论和方法。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重型底盘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重型底盘的多轴转向系统的设计、分析是开发重型底盘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以计算机为工具,探讨了重型底盘多轴转向系统的设计、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形成较规范的、较系统的设计、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本文首先对重型底盘单轴转向系统的垂臂机构和梯形机构进行了运动学分析,建立了单轴转向系统的垂臂机构和梯形机构的运动学模型,进而建立了单轴转向系统的垂臂机构和梯形机构的优化数学模型,利用自行编制的改进复合形法优化程序对重型底盘的单轴转向系统的垂臂机构和梯形机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在此基础上对重型底盘多轴转向系统的垂臂机构和各轴向轴梯形机构进行了运动学分析,建立了多轴转向系统的垂臂机构和各转向轴梯形机构的运动学模型,进而建立了多轴转向系统的垂臂机构和各转向轴梯形机构的优化数学模型,利用自行编制的改进复合形法优化程序对重型底盘的多轴转向系统的垂臂机构和各转向轴梯形机构进行了优化设计。由此组成较规范、较系统、较全向的重型底盘转向系统设计和分析的方法。探索出一条对单轴、多轴转向系统高精度、高质量、高速度的设计、分析途径,为我公司重型底盘的转向系统的设计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设计保证。本文所推导的方法和编制的软件均在我公司生产的QY系列起重机和LT系列起重机上进行了实际使用和验证,提高了开发效率,改进了转向系统性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位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TH213.6
【部分图文】:

刀口,梯形,转角,几个关系


?单轴转向的理论分析及QY20G起重机转向系统分析优化以右主销中心03为圆心作一球面,如图2.13其中031为主销轴线,O3H为铅垂线,O3)为横向与纵向垂面的交线。显然:匕尤几=TAORSA匕万口3J匕了口31=:尤脚犬尸C艺万口3K=900+环℃图2.13右梯形臂转角和右车轮转角的关系 Fig2.13RelationshiPofrighttraPeziumannangleandwheelangle根据球面三角形的几个关系可作出如下推导:艺万口31ZIHI==areeos(eos匕 IO3)xcos匕万口3J)aresin(sin匕了口3Jsin艺万口31Z犬头厅=1800一匕刀叹了艺了口3K匕了口3L艺乃叹尺二艺产了Z乙==arecos(eos匕万口 31xeos匕刀口3K+sin匕万口 31xsin匕刀口 3Kxcos匕尺关厅=艺了口3Kareeos(eos艺万口3K一eos匕Z口 3Kxeos匕刀口31sin艺了口 3Kxsin匕HO3I匕产刀尤一艺犬儿cos匕犬口3L=eosZ匕 IO3K+sinZZIO3Kxcos艺犬几匕刀口3L艺犬石毯=厂搜口尺砰=areeos(eos匕刀口 31xeos匕IO3L+sin艺刀口 31xsin艺 IO3Lxcos/犬几arecos(eos艺KO3L一cos艺子 7O3Lxeos之HO3LSin艺 HO3Lxsin艺万口3L=士匕犬月乙注意:车轮为内轮时TARO砰为正,反之为负。由此我们得出了TAORSA和TAOR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建辉;杨兴菊;赵昌霞;王冰心;王福亮;周力;;基于AMESim的液压动力转向系统特性研究[J];汽车零部件;2010年12期

2 朱新云;朱红霞;;ZL50C型装载机转向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年09期

3 ;市场与信息[J];汽车零部件;2011年08期

4 Thilo Bitzer;;用于大车的电液助力转向系统:EPHS-Gen C[J];汽车与配件;2011年36期

5 邹义华;张光德;李梦;;汽车转向沉重的原因及检修[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年08期

6 王振;成艾国;胡朝辉;包键;;MDO在汽车转向系统结构优化中的应用[J];计算机仿真;2011年08期

7 贾和平;;关于线控转向的关键技术探讨[J];汽车零部件;2011年08期

8 陈舒;王亦迪;曾祥龙;;装载机铰接转向机构的布置方式分析[J];华章;2011年13期

9 王玉科;相鑫海;张强;周帅;;工程机械转向系统故障分析[J];机械;2011年06期

10 柳炽伟;魏胜君;;大众轿车电控机械助力转向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J];汽车零部件;201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朝胜;重型载货汽车底盘性能设计参数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王同建;装载机线控转向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薛玉春;电动汽车驱动和转向系统的振动与驱动电机的可靠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张小江;全地面起重机转向性能仿真和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卞学良;基于R-W方法的独立悬架和转向系统性能仿真及优化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6 王威;汽车整车与转向系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及控制仿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王威;汽车整车与转向系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及控制仿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胡静波;装载机容错线控转向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逄淑一;面向主观评价的汽车动力学建模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郑宏宇;汽车线控转向路感模拟与主动转向控制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郁明;变结构控制在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2 方志刚;液压助力转向系统与整车的匹配[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惠晓丹;汽车电控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的动力学分析与仿真[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4 李红海;汽车电控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电子控制系统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5 谢鹏;基于虚拟样机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动力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刘永;汽车线控转向系统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7 廖丹;重型汽车双前桥转向系统的优化设计及仿真研究[D];湖南大学;2002年

8 宁悦;装载机流量放大转向系统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胡康博;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陈可;电磁式助力转向系统的性能分析与仿真[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518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8518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f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