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自动扶梯抗震技术专利技术发展路线
【部分图文】:
由于地震的作用,导致自动扶梯通常会发生3种变形,即纵向移位、横向移位以及上下振动、挠曲,见图1。纵向移位是指上部楼层的楼板面和下部楼层的楼板面之间沿着桁架的长度方向(梯级的行进方向)发生了层间位移;横向移位是指支承在上部楼层的框体的终端部与支承在下部楼层的框体的终端部之间产生的框体宽度方向上的层间位移(与梯级行进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下振动、挠曲是指桁架的横向弯曲和扭曲。2 自动扶梯抗震技术专利技术发展路线
2010年提出设置凹凸扣合的方式,具体为在框架体的宽度方向两侧设置凸出部分,相应地在楼层侧设置凹槽作为阻止体使用,通过凸出部与凹槽的卡合,能够防止框架体因发生位移而掉落,且由于凸出部和凹槽设置成完全隐藏在建筑物内,不会破坏自动扶梯从侧面观察时的外部美观性(JP5486387B2)。之后演变为通过设置延伸部件来提高自动扶梯的抗震性能,例如2012年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提出设置抗震保护装置,使得自动扶梯的一端通过支撑件能够移动地放置在建筑物楼层的台口上,当建筑物在地震后因发生变形或者因伸缩缝距离改变而使得自动扶梯两楼层板之间的距离改变时,抗震装置通过支撑件的移动能够自动消除地震变化的距离(CN102849602B);2014年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提出在桁架与建筑梁连接的端部设置一延长部件,加强桁架与建筑梁的固定连接,防止地震时自动扶梯掉落(JP2016069100A);2015年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提出通过设置支撑角铁的延长构件,并将延长构件与支撑角铁均固定在加强板下,加强支撑角铁与延长构件的结合强度(JP2016210605A);东芝电梯株式会社提出延伸设置一部件,用于固定于支撑角铁的配合余量,延伸设置部件具有重叠地焊接在支撑角铁上的上板,与支撑角铁对接平齐地设置在上板下表面的下板,通过对支撑角铁的配合余量的延长使得满足新的抗震构造(CN105947858A)。2.2 控制自动扶梯横向侧移专利技术发展脉络
2013年因温特奥股份公司提出设置滑动部件,在两个滑动支承件上分别具有上部滑动件和下部滑动件,通过两滑动部件的相对移动来追随楼层的彼此相对移位(CN105793185A);因温特奥股份公司还提出一种用于自动扶梯或移动步道的中间支撑结构,该中间支撑结构具有阻尼装置,阻尼装置中具有狭槽,允许桁架侧向地自由移动,以适应在地震中由层间偏移导致的侧向位移(WO2015148762A2)。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提出附加建筑梁具有限制框架向宽度方向的移动的导向件,使得框架不会在宽度方向上偏移,地震平息时,非固定侧支承梁回到原本的位置时,在宽度方向上也能够回到适当的位置(CN105502138A)。2016年东芝电梯株式会社提出设置一对止动件,将支承角位于左右一对止动件之间,并配置在锚定件上,从而限制了桁架在宽度方向的移动(CN205906910A)。株式会社日立大厦系统提出在框架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安装辅助支承构件,该辅助支承构件一部分载置在建筑结构的精加工地板面上,避免由于地震摇晃导致框架掉落(CN106553952A)。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印;朱力;;自动仓库系统中的抗震技术[J];现代制造;2008年38期
2 虞继明;董波;;浅谈宁波轨道交通重载型自动扶梯[J];中国电梯;2019年24期
3 宋玉;李竹天;梁骁;;一则自动扶梯单排链换双排链案例[J];中国电梯;2020年03期
4 陈亮;林峰;;一起由自动扶梯故障引发的思考[J];中国设备工程;2020年04期
5 梁艳;王鹏程;郭丙君;杨保元;杨铭源;何奕樟;;一种自动扶梯防坠落装置的设计[J];电子世界;2020年05期
6 吴海平;蒋杰;江叶峰;王水军;;自动扶梯桁架参数化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20年01期
7 刘建平;王刚;常振元;;自动扶梯间隙测量工具的设计与应用[J];机械研究与应用;2020年01期
8 陈永强;;浅谈自动扶梯的出入口阻挡装置[J];特种设备安全技术;2020年01期
9 曾家荣;;一种新型自动扶梯保护装置的应用探索[J];中国电梯;2020年04期
10 何成;徐放;牟振英;;智能自动扶梯在城市轨道交通运维管理中的研究与实践[J];隧道与轨道交通;2019年S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房书继;公共交通领域重载自动扶梯失效机理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2 金安泉;基于可编程电子安全电路要求的自动扶梯控制系统改造方案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3 张景曼;自动扶梯群控系统及优化分配算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4 郭忠;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自动扶梯梯级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5 汪婉莹;自动扶梯相关部件的防滑性能测试及评估[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6 刘晋锋;自动扶梯扶手驱动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7 薛成超;自动扶梯参数化设计系统框架构建及若干模块的开发[D];东北大学;2008年
8 程东霁;自动扶梯金属刚架结构的分析及其优化[D];苏州大学;2006年
9 柳胜;自动扶梯梯级参数化有限元分析系统设计[D];苏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873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887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