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准端面双圆弧齿轮啮合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3 11:09
  随着生产的发展,齿轮传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双圆弧齿轮传动由于其齿形特点,使其具有很高的接触强度和弯曲强度。目前所采用的圆弧齿轮都是法面圆弧齿轮。所谓法面圆弧齿轮,指的是与之共轭的基本齿条的法截面齿形是由几段圆弧曲线有机地相连所构成的曲线——基本齿廓曲线。由于基本齿条的法截面齿形是圆弧曲线,法面圆弧齿轮存在着理论接触位置对误差的敏感性太大与法面圆弧齿轮的弯曲强度不足两个弊端。文献中的“准端面”圆弧齿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本文首先由啮合原理得到了准端面双圆弧齿轮的端面齿廓方程;然后借助Pro/E中的Program进行程序设计,实现了由参数驱动的自动模型生成,从而成功地实现了准端面双圆弧齿轮的参数化三维造型和准端面双圆弧齿轮啮合组件装配的参数化设计。由于双圆弧齿轮的轮齿是一个空间螺旋体,形状非常复杂,因而利用先进的设计计算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对其参数进行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在Pro/E中建立了准端面双圆弧齿轮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后导入Pro/Mechanism进行参数化装配,继而导入到Ansys/Workbench有限元分析软件中,通过有限元程序的前后处理模块,对啮合齿轮组件进行接触应... 

【文章来源】: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准端面双圆弧齿轮啮合特性研究


GB12759一91型双圆弧齿轮齿形基准ThetoothformPrimarystandardofGB12759一91gothiegear

坐标转换,齿面,共扼


减少了工作面。使其中的一个齿面E:向其体内变形为EZP,齿面E:上仅存在一条工作线L:在艺ZP上,这样两齿面El和EZP仅在工作线Ll和L:上瞬时点接触,不在互相包络,但两齿面工作线的接触点仍存在共切面(图2一3)。初始制造点接触圆弧齿轮跑合后最终要实现线接触并且两齿面将相互包络。在齿轮切削过程中,齿轮齿面是刀具齿面在相对运动中的包络。有时,考虑刀具进给运动,切削过程可以理解为双参数曲面族的包络。总之,包络理论是齿面共扼的基础。在齿轮传动或切削过程中,两齿面共辘的充要条件是接触点存在公切面。2.2.2共扼齿面的形成方法包络理论是齿面共扼原理的基础。在齿轮传动过程中,两齿面共扼的充要条件是接触点存在公切面。在遵守这一条件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形成共扼齿面。在实践中共扼齿面的选择不仅要实现给定的传动规律,而且要具有工艺性简单、承载力强等特点。(l)在平行轴传动中,利用一个刀具齿条成形面P可以形成一对线接触共辘齿面。如图2一4所示

齿形曲线,坐标系,基本齿条,齿面方程


2.3准端面双圆弧齿轮基本齿条齿面方程式准端面双圆弧齿轮齿面是其基本齿条齿面在相对运动中的包络曲面。为此,我们首先建立如图2一5所示的坐标系〔34j,再建立基本齿条齿面方程式。熟l肠图2一5齿形曲线坐标系FigureZ一 5eoordinatesystemoftoothProfile当倾斜角为刀。的斜齿条的端面齿形为圆弧曲线时,其法截面齿形为下式所表达的椭圆曲线、!!2少n召x。=P, 1sina+E、z夕。一(p:,eosa+FS,)eos(2一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遗传算法的双圆弧齿轮传动的模糊可靠性优化设计[J]. 赵荣,李阳星,周广林,李光煜.  煤矿机械. 2002(03)
[2]双圆弧齿轮齿形参数的模糊优化[J]. 张静,王铁.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02(02)
[3]双圆弧齿轮传动的模糊可靠性设计方法[J]. 张瑞亮,王铁.  现代制造工程. 2001(10)
[4]刮削硬齿面双圆弧齿轮——磨削硬齿面渐开线齿轮承载能力对比试验研究[J]. 秦旭平,李进宝,许恒伟.  机械传动. 2000(03)
[5]准端面双圆弧齿轮及其齿面方程[J]. 段德荣,常彦伟.  机械传动. 2000(02)
[6]双圆弧齿轮接触迹间载荷分配状况分析[J]. 武宝林,邵家辉,孟惠荣.  航空动力学报. 1999(03)
[7]中心距误差对圆弧齿轮应力影响的研究[J]. 张秀亲,张应顺,邵家辉.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1998(03)
[8]双圆弧齿轮凸凹弧啮合规律与啮合刚度计算[J]. 綦耀光.  石油机械. 1998(02)
[9]圆弧齿轮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J]. 徐永年,张廷健,陈渊,刘世军.  机械传动. 1996(S1)
[10]圆弧齿轮啮合原理的误区──简论用接触线法形成圆弧齿轮点接触共轭齿面的弊端[J]. 段德荣.  机械传动. 1996(03)



本文编号:29747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9747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a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