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加工表面的性能评价
发布时间:2021-02-20 14:42
在加工表面完整性研究领域,关于表面粗糙度对零件表面功能特性影响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在此背景下,本文利用分形数学的研究方法针对表面耐磨性能、承载性能和储油性能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本文首先介绍了分形理论及其数学基础,指出了用分形方法来描述机加工表面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并重点阐述了分形维数和尺度系数的计算方法及其各自的物理意义。 在研究表面耐磨性时,本文主要考虑了磨损过程中摩擦系数和磨损量的变化。通过试验研究,搞清了摩擦系数和磨损量的变化规律,由此建立了它们和分形参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尺度系数适用于评价表面的耐磨性能。 本文在重新划分Abbott-Firestone曲线的基础上引入了表面承载指数、核心区液体滞留指数和谷底液体滞留指数三个指标分别评价表面承载性能和储油性能,同时通过试验找到了这三个评价指数的变化规律,最后建立了它们和分形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发现尺度系数同样可以用来评价表面的承载性能和储油性能。
【文章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表面粗糙度标准的发展
1.2 表面粗糙度标准中的基本参数定义
1.3 精密加工表面性能评价的内容及其迫切性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以及涉及的相关理论基础
第二章 分形理论及分形参数计算方法
2.1 分形学的兴起和发展
2.2 分形理论的基本内容
2.2.1 自相似性
2.2.2 无标度性
2.3 分形的研究过程
2.4 分形的数学基础
2.4.1 分形维数
2.4.2 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和尺度系数
2.4.3 分形维数的物理意义及其应用
第三章 表面耐磨性能研究及试验分析
3.1 表面耐磨性能研究的背景
3.1.1 表面粗糙度对摩擦和磨损的影响
3.1.2 磨损表面的形貌表征
3.2 摩擦磨损试验方法
3.2.1 试验设备
3.2.2 试验参数
3.2.3 滑动摩擦试验
3.2.4 试验结果的分析内容
3.3 试验数据处理软件的编制
3.4 试验结果的处理、比较和分析
3.4.1 试验数据的获得
3.4.2 试验数据的处理、比较和分析
3.5 磨损性能和分形参数之间的关系
3.6 磨损表面的微观形貌
第四章 表面承载性能和储油性能的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表面支承指数和液体滞留指数的引入和计算方法
4.2.1 表面支承指数和液体滞留指数的引入
4.2.2 表面支承指数和液体滞留指数的计算方法
4.2.3 功能指数的可行性研究
4.3 试验数据的处理、比较和分析
4.4 表面性能指数和分形参数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磨合表面形貌变化的分形表征[J]. 朱华,葛世荣,陈国安. 机械工程学报. 2001(05)
[2]表面形貌的分形特征研究[J]. 刘小君.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2)
[3]基于分形理论的磨合磨损预测模型[J]. 陈国安,葛世荣. 机械工程学报. 2000(02)
[4]磨合表面形貌变化的特征粗糙度参数表征[J]. 葛世荣,陈国安.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1999(03)
[5]用分形几何表征工程表面的几个问题[J]. 陈国安,葛世荣. 润滑与密封. 1998(03)
[6]机加工表面轮廓分形维数的两种计算方法[J]. 李成贵,刘杰,郎青山. 航空精密制造技术. 1997(04)
[7]粗糙表面的分形特征与分形表达研究[J]. 葛世荣. 摩擦学学报. 1997(01)
本文编号:3042916
【文章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表面粗糙度标准的发展
1.2 表面粗糙度标准中的基本参数定义
1.3 精密加工表面性能评价的内容及其迫切性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以及涉及的相关理论基础
第二章 分形理论及分形参数计算方法
2.1 分形学的兴起和发展
2.2 分形理论的基本内容
2.2.1 自相似性
2.2.2 无标度性
2.3 分形的研究过程
2.4 分形的数学基础
2.4.1 分形维数
2.4.2 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和尺度系数
2.4.3 分形维数的物理意义及其应用
第三章 表面耐磨性能研究及试验分析
3.1 表面耐磨性能研究的背景
3.1.1 表面粗糙度对摩擦和磨损的影响
3.1.2 磨损表面的形貌表征
3.2 摩擦磨损试验方法
3.2.1 试验设备
3.2.2 试验参数
3.2.3 滑动摩擦试验
3.2.4 试验结果的分析内容
3.3 试验数据处理软件的编制
3.4 试验结果的处理、比较和分析
3.4.1 试验数据的获得
3.4.2 试验数据的处理、比较和分析
3.5 磨损性能和分形参数之间的关系
3.6 磨损表面的微观形貌
第四章 表面承载性能和储油性能的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表面支承指数和液体滞留指数的引入和计算方法
4.2.1 表面支承指数和液体滞留指数的引入
4.2.2 表面支承指数和液体滞留指数的计算方法
4.2.3 功能指数的可行性研究
4.3 试验数据的处理、比较和分析
4.4 表面性能指数和分形参数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磨合表面形貌变化的分形表征[J]. 朱华,葛世荣,陈国安. 机械工程学报. 2001(05)
[2]表面形貌的分形特征研究[J]. 刘小君.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2)
[3]基于分形理论的磨合磨损预测模型[J]. 陈国安,葛世荣. 机械工程学报. 2000(02)
[4]磨合表面形貌变化的特征粗糙度参数表征[J]. 葛世荣,陈国安.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1999(03)
[5]用分形几何表征工程表面的几个问题[J]. 陈国安,葛世荣. 润滑与密封. 1998(03)
[6]机加工表面轮廓分形维数的两种计算方法[J]. 李成贵,刘杰,郎青山. 航空精密制造技术. 1997(04)
[7]粗糙表面的分形特征与分形表达研究[J]. 葛世荣. 摩擦学学报. 1997(01)
本文编号:30429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3042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