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载机液压驱动系统研究
本文关键词:装载机液压驱动系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前装载机广泛采用液力传动,其速度-负荷自适应调节能力满足了装载机的工作要求,然而其高效区范围小、无法实现速度精确控制,在不换档的情况下难以实现高效率、大范围的负载调节。液压传动理论上可实现液力传动的功能以取代之,除动力性满足工作要求外,液压传动的无级调速、可控性、高效率等特点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注意,,但在国内属尚未开发的领域,缺乏理论支持。 本文以液压驱动装载机为研究对象,论述液压驱动系统的一般形式,根据装载机的作业特点说明各元件的匹配与控制方法,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分析装载机的受力情况,定义滑转率曲线,给出最佳滑转率的标定方法和基于滑转率的参数匹配方法。 2.根据装载机作业特点与对驱动系统的要求,采用泵控闭式驱动系统。以效率、载荷分布角度给出系统参数匹配与控制方法,详细论述发动机特性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与液压泵匹配和控制方法,简述了电控柴油机与液压泵的匹配。 3.以ZL06装载机为例,根据其技术参数要求,计算液压系统相应参数,选择泵与马达型号。 4.根据液压系统的控制模式,建立了泵排量调节机构、泵-马达组合、马达-车速环节的传递函数,构造并简化得到整个系统的数学模型。 5.基于液压系统的非线性,给出模糊PID控制方法,根据液压系统数学模型建立仿真模型,对于输入信号和干扰的响应进行比较,表明模糊PID相比常规PID响应速度快、稳定性好、抗干扰能力强。
【关键词】:液压驱动 滑转率 发动机 匹配与控制 数学模型 仿真 模糊PID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H24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5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
- 1.2 液压传动原理及特点10-12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3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3-14
- 1.5 本章小结14-15
- 第二章 装载机行走系统参数匹配研究15-22
- 2.1 装载机行驶系统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15-17
- 2.1.1 装载机行驶系统运动学分析15-16
- 2.1.2 装载机行驶系统动力学分析16-17
- 2.2 装载机的附着性能17-18
- 2.3 装载机牵引性能参数在行走机构滑转率曲线上的配置18-20
- 2.4 牵引特性方程20-21
- 2.5 本章小结21-22
- 第三章 装载机液压驱动系统设计及性能研究22-52
- 3.1 装载机液压驱动系统原理与性能22-26
- 3.1.1 装载机液压驱动系统方案22-23
- 3.1.2 装载机液压驱动系统速度特性23-25
- 3.1.3 液压驱动系统的速度刚性25-26
- 3.2 液压元件效率效率分析26-32
- 3.2.1 液压泵的效率计算分析26-30
- 3.2.2 液压马达的效率计算分析30-32
- 3.3. 装载机液压驱动系统负荷特点及系统压力选择32-35
- 3.3.1 装载机液压驱动系统负荷特点32-33
- 3.3.2 系统压力选择33-35
- 3.4 液压驱动系统部件参数计算35-38
- 3.4.1 液压马达的参数选择计算35-37
- 3.4.2 液压泵的参数选择计算37-38
- 3.5 液压泵与发动机的匹配与控制38-49
- 3.5.1 发动机的特性分析38-41
- 3.5.2 发动机与液压泵的匹配41-42
- 3.5.3 发动机与液压泵的控制策略42-44
- 3.5.4 电喷柴油机与液压泵匹配44-49
- 3.6 ZL06 装载机液压驱动系统参数计算49-51
- 3.7 本章小结51-52
- 第四章 装载机液压驱动系统数学模型52-65
- 4.1 变量泵调节机构的数学模型52-60
- 4.1.1 直动式比例电磁铁换向阀模型52-55
- 4.1.2 伺服变量机构的数学模型55-59
- 4.1.3 变量泵的活塞-斜盘数学模型59-60
- 4.2 变量泵-定量马达数学模型60-62
- 4.3 马达-行驶速度环节数学模型62-63
- 4.4 速度传感器数学模型63
- 4.5 载机液压驱动系统模型参数确定及简化63-64
- 4.6 本章小结64-65
- 第五章 装载机液压驱动系统控制算法与仿真65-79
- 5.1 液压驱动系统自适应控制原理65
- 5.2 PID 控制原理65-68
- 5.2.1 PID 控制数学模型65-66
- 5.2.2 PID 控制各单元的作用66-67
- 5.2.3 PID 控制特点67
- 5.2.4 PID 控制器参数整定方法67-68
- 5.3 模糊 PID 控制68-76
- 5.3.1 模糊控制理论68-71
- 5.3.2 模糊 PID 控制原理71-72
- 5.3.3 模糊 PID 控制器设计72-73
- 5.3.4 建立模糊 PID 控制系统模型73-75
- 5.3.5 模糊 PID 仿真模型建立75-76
- 5.4 仿真结果分析76-78
- 5.5 本章小结78-79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79-81
- 6.1 总结79
- 6.2 展望79-81
- 参考文献81-85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85-86
- 致谢8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初生,王向周,王渝;LQ Speed Control of Pump Controlled Motor System[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English Edition);2004年S1期
2 王殿龙;周君;徐金帅;;简化地面条件下履带起重机原地转向研究[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09年04期
3 陈晋市;刘昕晖;王同建;赵璐;张举;;平衡阀对起重机起升系统抖动现象的影响因素[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10年01期
4 资新运;郭锋;王琛;邓成林;;电液比例变量泵控定量马达调速特性研究[J];工程机械;2007年07期
5 冀宏;王东升;丁大力;谭正生;刘小平;;非全周开口滑阀阀口面积的计算方法[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6 Mike Osenga;苏明;;四种新的Caterpillar铁路柴油机[J];国外内燃机车;2008年03期
7 闻德生;李永安;张月忠;孙江波;杜利斌;;锥形阀口滑阀的特性研究及流场数值模拟[J];机床与液压;2010年21期
8 郭孔辉;金凌鸽;卢荡;;统一轮胎模型在车辆动力学仿真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年S2期
9 周会;邓斌;刘桓龙;;液压组合阀口过流面积计算及特性分析[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9年01期
10 胡昌云;王旭永;朱武强;;滑移式装载机行走转向液压系统的匹配计算[J];内江科技;2011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剑鹏;50型装载机液压系统动态特性与热平衡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刘晓峰;覆带起重机起升系统双马达同步控制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何龙;液压二次调节惯性负载系统控制及节能特性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4 王飞;ZL50型装载机动力舱空气流动与换热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5 张晓刚;三配流窗口轴向柱塞泵配流理论及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6 马登成;波动载荷下工程机械液压底盘性能及实验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7 艾超;液压型风力发电机组转速控制和功率控制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8 纪绪;大吨位履带起重机液压系统的动态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装载机液压驱动系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11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311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