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新型无锥套油膜轴承数值计算与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2 15:02
  油膜轴承是基于流体动压润滑原理,依靠转轴自身动力将油带入楔形间隙,隔离辊颈与衬套,形成压力油膜,平衡负载,将金属间的固体摩擦转化为液体摩擦,将摩擦、磨损降至最低限度。随着钢铁工业的迅猛发展,为适应高速、重载、连续、自动化、大型化的发展趋势,油膜轴承作为轧机“心脏”的重要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随着轧制工业的发展,轧材质量的提高,轧机油膜轴承由原来的长键联接改为短键联接。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开展无键联接的研究、研制和推广应用工作。随着市场的激烈竞争,谁在高技术性能的前提下创造出低成本的产品价格,谁就拥有市场的主动权。为了保持竞争优势,针对未来的潜在市场,在多年潜心研究轧机油膜轴承的基础上,我校轧制工程中心拟开发衬套与辊颈直接装配的新型无锥套油膜轴承,使其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及油膜厚度跳动小等特点,并能从结构上杜绝锥套卡死及损伤现象,从而为企业、社会节约大量成本,必将为国家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油膜轴承工作时依靠衬套与轧辊表面的油膜承受载荷,轴承是否均载取决于油膜压力的均匀性,为此,本文从理论角度合理分析轴承润滑状况,应用数值方法分析油膜压力及油膜厚度的分布规律,继而判断轴承的受载... 

【文章来源】:太原科技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新型无锥套油膜轴承数值计算与实验研究


轴的泵汲效应

承载原理,静压


图 1-2 静压承载原理 图 1-3 静压轴承压轴承与静压轴承的主要区别,除了形成的原理之外,则是动压轴承的承载轴旋转过程中自动形成的,不需要其他外界条件,而静压轴承的承载能力必须压力油才能形成;其次,动压轴承的承载能力是随着轴转速的提高而自行增强的压轴承的承载能力则于转速无关。了设计出集这两种轴承的主要优点,而又避开各自缺点的油膜轴承,就开创静—动压油膜轴承。静—动压油膜轴承,即在动压轴承的承载区域开设很小的腔,并通入高压油。这样,它就具备了静压和动压的双重效应,其特点是:仅形成动压油膜的极限速度、启动、制动的情况下,静压系统投入工作;而在高速运转时,轴承处于动压工作状态,这样,高压系统不需要连续地满负荷工作,在很短时间内起作用,这就大大提高了轴承工作的可靠性。动压和静压制度是机转速自动切换的[1 8]。

静压轴承,动压轴承,主要区别,原理


图 1-2 静压承载原理 图 1-3 静压轴承压轴承与静压轴承的主要区别,除了形成的原理之外,则是动压轴承的承载轴旋转过程中自动形成的,不需要其他外界条件,而静压轴承的承载能力必须压力油才能形成;其次,动压轴承的承载能力是随着轴转速的提高而自行增强的压轴承的承载能力则于转速无关。了设计出集这两种轴承的主要优点,而又避开各自缺点的油膜轴承,就开创静—动压油膜轴承。静—动压油膜轴承,即在动压轴承的承载区域开设很小的腔,并通入高压油。这样,它就具备了静压和动压的双重效应,其特点是:仅形成动压油膜的极限速度、启动、制动的情况下,静压系统投入工作;而在高速运转时,轴承处于动压工作状态,这样,高压系统不需要连续地满负荷工作,在很短时间内起作用,这就大大提高了轴承工作的可靠性。动压和静压制度是机转速自动切换的[1 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Ф1500油膜轴承DF密封原理及改进[J]. 魏东,宋洪林.  润滑与密封. 2005(04)
[2]高线小型轧机高速油膜轴承密封结构及原理[J]. 林成志.  润滑与密封. 2005(03)
[3]轧机支承辊油膜轴承动压特性的研究[J]. 孙美丽,孟凯,张直明.  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 2004(S1)
[4]滑动轴承油膜非线性动力学分析[J]. 朱均.  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 2004(S1)
[5]高线轧机油膜轴承载荷特性测试装置研究[J]. 李玉贵,黄庆学,庞思勤,袁国.  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 2004(04)
[6]静动压油膜轴承的选择与应用探讨[J]. 王文波.  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 2004(S1)
[7]高速线材精轧机油膜轴承[J]. 郭溪泉.  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 2004(S1)
[8]大型轧机油膜轴承的三维热弹性流体动力润滑分析[J]. 王建梅,黄庆学,杨世春.  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 2004(S1)
[9]重载条件下油膜轴承弹流问题的数值分析[J]. 黄庆学,王建梅,李玉贵,杜晓钟,赵春江.  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 2004(S1)
[10]新型轧机油膜轴承实验台的研制[J]. 赵春江,贾智勇,黄庆学.  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 2004(S1)



本文编号:36219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36219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c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