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齿形链的啮合机制与动力学建模及齿形链导板的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19 08:37
本文是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新型高速齿形链啮合原理及其设计方法(50275062)”内容的延续,也是正在运行中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型Hy-Vo齿形链的啮合机理及其设计方法(50575089)”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文分析研究了外啮合齿形链、内外复合啮合齿形链与渐开线链轮的啮合原理,在不考虑工作链板孔和销轴之间的间隙的前提下,分别建立了外啮合齿形链、内外复合啮合齿形链与渐开线链轮啮合机制的数学模型,为新型齿形链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分析研究了齿形链的动力学特性,分别建立了运动过程中外啮合齿形链与渐开线链轮啮入冲击的数学模型和内外复合啮合齿形链与渐开线链轮的啮入冲击与交变冲击的数学模型;通过分析齿形链导板对链条受力与性能的影响,提出了不同齿形链导板的设计方法,同时通过台架试验研究,验证了齿形链导板对链条的影响以及设计方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论文的研究成果为我国自主研发高质量的新型齿形链提供了新的设计依据和设计方法。目前,论文的部分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相关行业与企业,并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1.2 链传动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齿形链传动概述
2.1 齿形链的组成与分类
2.1.1 外啮合齿形链
2.1.2 内啮合齿形链
2.1.3 内外复合啮合齿形链
2.2 齿形链传动的特点
第三章 齿形链与渐开线链轮的啮合机制及其数学模型
3.1 渐开线方程与坐标变换
3.1.1 渐开线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方程及坐标变换
3.1.2 渐开线的极坐标方程
3.2 链轮渐开线齿廓方程
3.3 外啮合链板与渐开线链轮的啮合方程
3.3.1 完全定位时链板与链轮的位置方程
3.3.2 未定位时链板与链轮的啮入位置方程
3.4 内外复合啮合链板与渐开线链轮的啮合方程
3.4.1 内外复合啮合新型齿形链的啮合机制
3.4.2 由内啮合转为外啮合时的交变位置
3.4.3 内外复合啮合齿形链与链轮的初始啮入位置
第四章 齿形链与渐开线链轮的动力学及其数学模型
4.1 齿形链传动链条张力的组成
4.2 齿形链链板与渐开线链轮啮入冲击
4.2.1 外啮合齿形链与渐开线链轮的啮入冲击
4.2.2 内外复合啮合齿形链与渐开线链轮的啮入冲击
第五章 齿形链导板的设计与试验研究
5.1 齿形链导板作用及其对链条的影响
5.1.1 齿形链导板的作用
5.1.2 导板对链条装配的影响
5.1.3 导板对链齿形链受力的影响
5.2 齿形链导板的设计
5.2.1 设计齿形链导板形状的必要性
5.2.2 齿形链导板的形状分类
5.2.3 普通型式导板的设计
5.2.4 蝴蝶状导板的设计
5.3 导板对齿形链受力影响的试验
5.3.1 试验规范
5.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重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致谢
本文编号:3745892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1.2 链传动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齿形链传动概述
2.1 齿形链的组成与分类
2.1.1 外啮合齿形链
2.1.2 内啮合齿形链
2.1.3 内外复合啮合齿形链
2.2 齿形链传动的特点
第三章 齿形链与渐开线链轮的啮合机制及其数学模型
3.1 渐开线方程与坐标变换
3.1.1 渐开线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方程及坐标变换
3.1.2 渐开线的极坐标方程
3.2 链轮渐开线齿廓方程
3.3 外啮合链板与渐开线链轮的啮合方程
3.3.1 完全定位时链板与链轮的位置方程
3.3.2 未定位时链板与链轮的啮入位置方程
3.4 内外复合啮合链板与渐开线链轮的啮合方程
3.4.1 内外复合啮合新型齿形链的啮合机制
3.4.2 由内啮合转为外啮合时的交变位置
3.4.3 内外复合啮合齿形链与链轮的初始啮入位置
第四章 齿形链与渐开线链轮的动力学及其数学模型
4.1 齿形链传动链条张力的组成
4.2 齿形链链板与渐开线链轮啮入冲击
4.2.1 外啮合齿形链与渐开线链轮的啮入冲击
4.2.2 内外复合啮合齿形链与渐开线链轮的啮入冲击
第五章 齿形链导板的设计与试验研究
5.1 齿形链导板作用及其对链条的影响
5.1.1 齿形链导板的作用
5.1.2 导板对链条装配的影响
5.1.3 导板对链齿形链受力的影响
5.2 齿形链导板的设计
5.2.1 设计齿形链导板形状的必要性
5.2.2 齿形链导板的形状分类
5.2.3 普通型式导板的设计
5.2.4 蝴蝶状导板的设计
5.3 导板对齿形链受力影响的试验
5.3.1 试验规范
5.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重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致谢
本文编号:37458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3745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