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级双吸式离心泵在输送含沙水流下的流动与磨损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单级双吸式离心泵在输送含沙水流下的流动与磨损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单级双吸式离心泵流量较大且便于维修,其叶轮的对称结构几乎不产生轴向力,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引黄灌溉”和“南水北调”等重大项目。为便于和实际磨损情况作对比研究,本文以一台80SH-9.3的单级双吸式离心泵为模型,分析研究了模型泵在含沙水流下的流动与磨损特性。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中的欧拉-欧拉模型和欧拉-拉格朗日模型,结合三种理论磨损模型(颗粒摩擦和碰撞模型、Finnie冲蚀磨损模型、离散相冲击磨损模型),对单级双吸式离心泵内定常流动的固液两相流进行三维数值计算。由于输送介质的速度对泵内磨损影响较大,而吸入室内含沙水流速度相对较低,所以本研究重点分析了含沙水流下单级双吸式离心泵叶轮及压水室内部流动与磨损特性。主要研究了模型泵采用混合相模型和离散相模型时:外特性以及叶轮和压水室内部的流场与磨损特性在不同流量(0.8qv、1.2qv)、固相浓度(2%、5%、10%)及粒径(0.019mm、0.036mm、0.076mm)时的变化规律,结合理论公式对含沙水流对模型泵的磨损做了定量化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混合相模型不能直接预测出磨损强度分布规律,但计算时间短且数据易收敛;而离散相模型可以直接定量化预测磨损强度分布规律,但计算周期较长且数据不易收敛;外特性预测方面:采用混合相模型计算的数据与清水外特性十分接近,且随着流量、固相浓度和粒径的变化幅度很小,与实际情况不符,而采用离散相模型计算的外特性数据更具参考性; 2、采用混合相模型计算时,叶片摩擦磨损强度从进口至出口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又逐渐增大的趋势;叶片碰撞磨损强度从进口沿着叶片不断增大;在叶片入口和出口处工作面摩擦磨损强度大于背面,其余位置背面摩擦磨损强度大于工作面;整个叶片上摩擦磨损强度远大于碰撞磨损强度;压水室隔舌附近摩擦磨损强度和碰撞磨损强度最大。流量增大时:叶片摩擦磨损强度逐渐增加,而碰撞磨损强度则在设计工况点最小;压水室碰撞磨损强度在不同流量下相等,而摩擦磨损强度则在设计工况点最小;固相浓度和粒径增大时,叶片和压水室的摩擦磨损强度和碰撞磨损强度逐渐增加; 3、采用离散相模型计算时,叶片进口及出口磨损强度最高,工作面的磨损强度整体高于背面;轮毂面的磨损区域及强度在各流道内分布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叶轮进口及靠近叶片背面一侧;从隔舌沿着压水室外壁面至泵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磨损,而隔舌处的磨损强度最高。相应位置处的磨损强度随着流量增大逐渐减弱,而随着固相浓度和粒径增大时逐渐增强; 4、采用混合相模型,结合基于颗粒摩擦和碰撞磨损模型,更能说明模型泵在含沙水流下的流动与磨损特性,定量预测出摩擦摩擦强度和碰撞磨损强度沿着叶片和压水室壁面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离心泵 数值模拟 固液两相流 磨损预测 磨损模型 摩擦 碰撞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H311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1
- 第1章 绪论11-17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
- 1.2 固液两相流离心泵内流动研究现状11-13
- 1.2.1 固液两相流机理研究11-12
- 1.2.2 固液两相流数值计算模型研究12-13
- 1.3 固液两相流离心泵内磨损研究现状13-15
- 1.3.1 磨损机理研究13-14
- 1.3.2 磨损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14-15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15
- 1.5 创新点15-17
- 第2章 离心泵固液两相流动理论及数值计算方法17-30
- 2.1 计算模型的选择及建立17-18
- 2.2 网格划分18-19
- 2.3 RNGk-ε湍流模型19-20
- 2.4 固液两相流混合相模型20-21
- 2.5 固液两相流离散相模型21-22
- 2.6 磨损理论及模型22-25
- 2.6.1 颗粒摩擦和碰撞模型22-24
- 2.6.2 Finnie冲蚀磨损模型24-25
- 2.6.3 离散相冲击磨损模型25
- 2.7 求解控制及边界条件25-26
- 2.8 收敛精度的选择26
- 2.9 扬程和效率的预测方法26-27
- 2.10 数值计算模型适用性验证27-28
- 2.11 本章小结28-30
- 第3章 不同流量含沙水时泵内流动与磨损特性分析30-48
- 3.1 混合相模型时外特性分析30-31
- 3.2 混合相模型时泵内流场与磨损特性分析31-40
- 3.2.1 叶轮流场与磨损特性31-35
- 3.2.2 压水室流场与磨损特性35-40
- 3.3 离散相模型下外特性分析40-41
- 3.4 离散相模型时泵内流场与磨损特性分析41-46
- 3.4.1 叶轮流场与磨损特性41-44
- 3.4.2 压水室流场与磨损特性44-46
- 3.5 本章小结46-48
- 第4章 固相浓度对泵内流动与磨损特性影响分析48-64
- 4.1 混合相模型时外特性分析48
- 4.2 混合相模型时泵内流场与磨损特性分析48-58
- 4.2.1 叶轮流场与磨损特性48-53
- 4.2.2 压水室流场与磨损特性53-58
- 4.3 离散相模型时外特性分析58-59
- 4.4 离散相模型时泵内流场与磨损特性分析59-63
- 4.4.1 叶轮流场与磨损特性59-61
- 4.4.2 压水室流场与磨损特性61-63
- 4.5 本章小结63-64
- 第5章 固相粒径对泵内流动与磨损特性影响分析64-82
- 5.1 混合相模型时外特性分析64
- 5.2 混合相模型时泵内流场与磨损特性分析64-75
- 5.2.1 叶轮流场与磨损特性64-69
- 5.2.2 压水室流场与磨损特性69-75
- 5.3 离散相模型时外特性分析75
- 5.4 离散相模型时泵内流场与磨损特性分析75-80
- 5.4.1 叶轮流场与磨损特性75-79
- 5.4.2 压水室流场与磨损特性79-80
- 5.5 本章小结80-82
- 结论与展望82-84
- 参考文献84-88
- 致谢88-89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8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少光;郭新成;束德林;;燃煤发电厂省煤器管高温冲蚀磨损特性的研究[J];安徽工学院学报;1992年04期
2 张启寿;;离心泵的汽蚀现象[J];安徽化工;2010年01期
3 徐振法;王银凤;唐铃凤;;离心式杂质泵蜗壳内部流场数值模拟[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4 丁士杰;冯守志;;简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观测及数值模拟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5 宫彬彬;高洪波;钱稷;;温室侧窗开窗形式对流量系数取值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0期
6 马景林;韩志萍;叶剑芝;周先汉;;蜂蜜喷雾干燥过程的模拟与仿真[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7 陈建;张明;史志鹏;何婷婷;;丁坝对弯道水流紊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6期
8 刘晶;;混合弯管湍流的数值模拟[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9 梁述环;;单级涡壳式离心泵内二维流场的数值模拟[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10 刘健;李福堂;;基于Fluent的蝶阀三维流动的数值模拟及分析[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尊策;徐艳;吕凤霞;李森;;CFD在石油生产中的应用[A];第七届海峡两岸工程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孙春耕;罗t,
本文编号:4447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444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