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振动对于吸收式制冷性能强化的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机械振动对于吸收式制冷性能强化的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以热能为动力,不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可以利用各种自然界低品位热能和废气、废热,起到环保节能的作用。但由于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总体性能较低,限制了其推广和应用。因此必须改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性能,而改善的关键在于吸收器,吸收器的结构和性能影响决定了整个制冷系统的效率。目前专家学者们研究的重点的是通过被动强化换热的方式来提高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效率,而本文则利用机械振动方式对吸收过程进行强化研究。 本文首先阐述了吸收器中的吸收过程是一个传热传质相互藕合、相互制约的复杂过程。并用双膜理论解释了其吸收过程。通过降膜技术可以减少膜间阻力,从而强化传热传质,总结了强化传热传质理论,并综述了其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中的研究进展应用。根据边界层分离理论,分析了溶液与管壁分离现象,结果表明当溶液来流速度等于振动速度的最大值时,溶液刚好与壁面分离,这便是分离点。竟而推出,,当振动速度不大于溶液来流速度时,适当的提高振动频率和振幅可以强化吸收器中的吸收性能。引出机械振动强化吸收的概念并进行实验分析。 搭建了机械振动强化吸收式制冷传热效果研究的实验台,该实验台是一套集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电动振动及振动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为一体的综合实验系统。详细介绍了实验系统的各个部件主要技术参数和特性,系统运行流程和实验方法。 在机械振动条件下分析和推导吸收过程中数理模型,并计算和选取了溴化锂溶液的相关物性参数,实验研究了吸收过程中制冷性能随振动频率和振幅的变化。通过试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看出:在低频振动状态下,吸收器内的换热效果优于静止的情形,表明低频振动有利于强化换热,同时也可以提高制冷效率。
【关键词】:溴化锂 机械振动 传热系数 传质系数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B651;TH113.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前言9-16
- 1.1 概述9-10
- 1.2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发展历程10-12
- 1.2.1 国外的发展10-11
- 1.2.2 国内的发展11
- 1.2.3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特点11-12
- 1.3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12-13
- 1.3.1 制冷循环高效化12
- 1.3.2 吸收式热泵12-13
- 1.3.3 大型化13
- 1.3.4 太阳能13
- 1.4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的研究现状13
- 1.5 本文的研究工作13-14
- 1.6 课题的研究方法14-16
- 第二章 吸收式制冷传热传质强化的理论分析16-22
- 2.1 吸收过程分析16-18
- 2.2 强化传热传质技术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中的应用18-20
- 2.2.1 强化传热传质技术理论18
- 2.2.2 强化传热传质技术的方法和应用18-20
- 2.3 主动强化吸收概念的提出及理论20-21
- 2.4 本章小结21-22
- 第三章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的传热模型22-28
- 3.1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22
- 3.2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数学模型22-26
- 3.2.1 发生器23-24
- 3.2.2 吸收器24-25
- 3.2.3 冷凝器25
- 3.2.4 蒸发器25-26
- 3.2.5 溶液热交换器26
- 3.2.6 COP26
- 3.3 物性参数的计算26-27
- 3.3.1 密度的计算27
- 3.3.2 比热容的计算27
- 3.3.3 溴化锂溶液相关物性参数的选取27
- 3.4 本章小结27-28
- 第四章 机械振动对吸收过程中流体的流场变化的分析28-36
- 4.1 管外流体流动的流场模拟分析28-33
- 4.1.1 模拟方法及模拟软件介绍28
- 4.1.2 溴化锂溶液在水平管壁表面流动的流场模拟28-33
- 4.2 溶液与管壁分离的边界层分离理论分析33-35
- 4.3 本章小结35-36
- 第五章 实验系统介绍36-50
- 5.1 实验系统的构成36-46
- 5.1.1 电动振动系统36-43
- 5.1.2 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43
- 5.1.3 恒温水循环系统43-44
- 5.1.4 数据测量系统44-46
- 5.1.5 数据采集及控制系统46
- 5.2 实验流程46-49
- 5.2.1 水系统实验流程46-48
- 5.2.2 振动对比实验流程48-49
- 5.2.3 相同振动条件下不同工况的性能对比实验流程49
- 5.3 本章小结49-50
- 第六章 实验结果分析50-56
- 6.1 振动对溴冷机组性能的影响分析50-53
- 6.2 振动频率与振幅对吸收器换热效果的影响分析53-54
- 6.3 振动频率与振幅对机组制冷量的影响分析54-55
- 6.4 共振工况的影响分析55-56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56-57
- 7.1 总结56
- 7.2 展望56-57
- 参考文献57-60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60-61
- 致谢61-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宪芝,杨锡军;机械振动的简易分析方法[J];煤炭技术;2003年05期
2 崔志琴,景银萍;《机械振动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薛渊;凌贤长;陆念力;凌晨;杜少安;;机械振动技术工程应用研究进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S2期
4 毛君;刘丹;;减小有害机械振动方法的探讨[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6年09期
5 徐利梅;杨波;杜洋;;机械振动小课题设计实验的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年04期
6 ;科技书廊[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10年08期
7 郭荣;张敏;张立军;彭为;;《机械振动学》的教学内容、模式及考评方式改革探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9期
8 路纯红;白鸿柏;;提高《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26期
9 ;重视基础实验 提高理论教学效果——机械振动的几个示范试验[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77年03期
10 ;《机械振动》[J];力学与实践;198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未平;刘征宇;张利;;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机械振动研究[A];全国第20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CACIS·2009)暨全国第1届安全关键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2 刘洋;周军;叶超群;;机械振动的成骨效应[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韩国明;黄润华;张刚;姜元锋;;机械振动、冲击与状态监测标准化工作的国内外进展[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韩国明;黄润华;张刚;姜元锋;;机械振动、冲击与状态监测标准化工作的国内外进展[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王颖;;机械振动疗法对上背部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治疗作用研究[A];中国医师协会第二届康复医学论坛、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青年学术会议、北京康复医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杨玲;马建国;;机械振动增加油井产量机理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7 王殿武;和盟林;毛华伟;;机械振动与监测诊断[A];设备监测与诊断技术及其应用——第十二届全国设备监测与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王义;宁小锋;连项峰;原兵雁;;浅谈机械振动的控制与利用[A];2007年中小高炉炼铁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福清;;建筑物密集区机械振动传播规律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何立荣;崔武;王宝玉;;探讨机械振动测试及专家诊断系统的新技术[A];2003大型发电机组振动和转子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霞;新技术首次将光场转化为机械振动[N];科技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杜金榜;基于语音编码的旋转机械振动数据压缩关键技术与系统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曹冲锋;基于EMD的机械振动分析与诊断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磊;机械振动协同骨髓干细胞动员对大鼠闭合性骨折愈合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范铮;旋转机械振动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兰州理工大学;2014年
3 魏井福;干摩擦对机械振动特性影响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4 谢丹;基于隐式性能指标的机械振动优化设计[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5 潘秀红;机械振动对流体对流效应的影响研究[D];青岛大学;2002年
6 董晓华;局部均值分解在旋转机械振动中的研究与应用[D];燕山大学;2012年
7 张磊峰;低载荷机械振动对抗骨质疏松的人体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8 贺超;机械振动无线传感器网络监测模式和网络传输协议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9 董斌;机械振动对于吸收式制冷性能强化的实验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4年
10 孔令光;机械振动对ZL205A低压铸造合金缩松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机械振动对于吸收式制冷性能强化的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68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456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