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单个微凸体接触过程中的闪点温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5 07:43

  本文关键词:单个微凸体接触过程中的闪点温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滑动粗糙面 微凸体接触 闪点温度


【摘要】:为了对滑动摩擦副表面的闪点温度进行有效评估,以相对滑动粗糙表面上的单个微凸体间的瞬态接触导热过程为研究对象,假设两个粗糙表面上各自有一个微凸体发生接触,理论分析了滑动速度、最大贯穿深度、摩擦系数以及材料的热物性参数等因素对闪点温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接触面中心位置处的闪点温度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在总的接触时长的82.5%时刻,闪点温度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闪点温度逐渐降低,最大闪点温度比Archard模型的预测结果高10%。此外,最大闪点温度与滑动速度的平方根、最大贯穿深度的3/4次方、摩擦系数以及复合杨氏模量成正比,与热导率、密度和比热容的乘积成反比。该研究结果为后续滑动摩擦副摩擦磨损机理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
【关键词】滑动粗糙面 微凸体接触 闪点温度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613570303)
【分类号】:TH117
【正文快照】: 具有粗糙表面的两个物体相接触时,由微凸体接触形成的实际接触面积是不连续的,并且远小于名义接触面积。当两物体之间发生相对滑动时,克服摩擦阻力产生的热量将首先通过发生接触的微凸体向内扩散,使得微凸体温升比摩擦表面的平均温度的温升高许多倍,从而对接触面产生有害的影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冷永胜,王国诚,黄炎;名义平表面无穷微凸体群的非Hertz接触[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5期

2 李冰;罗玉军;高中庸;梁辉;;微凸体油膜弹性支承效应的刨切试验验证研究[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7年04期

3 李冰;罗玉军;高中庸;梁辉;;微凸体油膜弹性支承效应的刨切试验验证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7年05期

4 沈萌红,全永昕,周桂如;混合润滑时各向异性粗糙表面微凸体载荷分配的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6期

5 朱林波;庄艳;洪军;杨国庆;;一种考虑侧接触的微凸体弹塑性接触力学模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11期

6 刘莹,陈大融,杨文言;轧辊表面微凸体形貌激光毛化技术的试验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03年07期

7 胡兆稳;刘q;王伟;刘小君;;塑性成形表面微凸体平坦化行为研究[J];润滑与密封;2013年02期

8 赵强;李皋;肖贵林;辛春彦;程纯勇;;单裂隙渗流有限元数值仿真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4年02期

9 伍丽峰;高中庸;;基于正交刨切实验的微凸体油膜弹性支承效应研究[J];润滑与密封;2009年08期

10 杨川江;王伟;马树全;刘q;;表面微凸体形态对三体摩擦界面间隙的影响[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占立;丁建宁;杨继昌;胡友耀;解国新;;缅甸蟒蛇腹部表皮的摩擦机理研究[A];第六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首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高中庸;黄位健;周光宝;;微凸体油膜弹性支承效应的刨切实验验证[A];2007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占立;丁建宁;杨继昌;胡友耀;解国新;;缅甸蟒蛇腹部表皮的摩擦机理研究[A];第六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志明;规则微凸体表面有向摩擦建模及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2 胡兆稳;混合润滑状态下塑性变形界面微凸体平坦化行为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林博;混凝土开裂面的力学行为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杨蕊;细观尺度下切削钛合金刀具接触过程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3 王爱彬;粗糙表面接触界面微凸体压平效应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967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7967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6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