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横轧模具摩擦磨损机理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楔横轧模具摩擦磨损机理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楔横轧模具 交界形面 摩擦磨损机理 工艺参数
【摘要】:楔横轧技术具有“高效、优质、低载荷、低消耗”等优点,已成为塑性成形工艺的重要加工方式之一。由于楔横轧模具自身的特殊性和工作环境恶劣,模具表面的一些关键部位磨损过快,导致轧件成形问题及芯部疏松、孔洞等缺陷,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产品质量。因此,本文开展了楔横轧模具的磨损机理研究。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楔横轧模具与轧件的相对运动关系,发现模具表面楔面交界棱线位置的接触应力和相对滑移距离较大;基于温度修正的Archard磨损公式,建立了楔横轧模具磨损的热力耦合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拟发现模具轧制后的磨损严重区域位于楔面交界的棱线区域。为了验证理论分析和模拟仿真结果的正确性,进行了楔横轧轧制现场实验,发现模拟结果与理论分析和有限元模拟的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磨损最严重的区域出现在楔入段和展宽段的交界棱线位置附近。为了进一步找出磨损严重的原因,分析了各种力能参数对模具交界形面附近磨损的影响,发现三向应力均在轧件转半圈区域达到应力峰值,在峰值处径向应力最大。最后模拟了轧制温度、展宽角、成形角、轧件断面收缩率、轧辊直径、轧辊转速和摩擦系数7种工艺参数的变化对磨损量的影响,发现磨损量在1100℃时最小,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磨损量上升;展宽角、成形角、断面收缩率和摩擦系数增大会导致磨损量整体上升;随着轧辊直径的增加,磨损深度先增大后减小。 本文研究结果对保证轧件产品质量、延长模具寿命具有指导意义,并能够为楔横轧模具的减摩增寿提供借鉴,进一步丰富塑性加工摩擦学理论。
【关键词】:楔横轧模具 交界形面 摩擦磨损机理 工艺参数
【学位授予单位】:宁波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G333;TH117.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5
- 1.1 课题研究背景9-10
- 1.2 楔横轧成形原理及其特点10-11
- 1.2.1 楔横轧模具失效形式10-11
- 1.3 楔横轧模具的磨损形式11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3
- 1.4.1 楔横轧工艺技术的研究现状12-13
- 1.4.2 小结13
- 1.5 研究内容13-15
- 1.5.1 本文主要工作13-14
- 1.5.2 论文的研究思路14-15
- 2 楔横轧模具摩擦力、磨损成因分析15-20
- 2.1 轧辊与轧件的相对运动15-18
- 2.1.1 轧辊与轧件的圆周速度15-17
- 2.1.2 轧辊与轧件的相对滑动17-18
- 2.2 轧辊与轧件间的轧制力18-19
- 2.3 本章小结19-20
- 3 楔横轧模具的磨损有限元建模20-29
- 3.1 磨损计算方法20-21
- 3.1.1 Archard 磨损理论20-21
- 3.2 Marc 有限元仿真软件及其磨损理论基础21-24
- 3.2.1 MSC. Marc 软件简介22
- 3.2.2 Marc 中接触与摩擦的处理22-23
- 3.2.3 修正的 Archard 模型23-24
- 3.3 有限元磨损模型的建立24-27
- 3.3.1 确定模具的几何参数及加工条件24-25
- 3.3.2 Archard 磨损模型及其修正25-27
- 3.3.3 轧制工况的设定27
- 3.4 磨损模型的准确性验证27-28
- 3.5 本章小结28-29
- 4 楔横轧轧制过程中模具磨损实验29-41
- 4.1 实验方案和装置29-34
- 4.1.1 实验方案设计30
- 4.1.2 实验装置和材料30-34
- 4.2 实验过程34-35
- 4.2.1 模具的安装调试与坯料加工34
- 4.2.2 实验具体操作过程34-35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35-38
- 4.3.1 模具磨损结果分析35-38
- 4.4 模具棱线上的温度变化分析38-39
- 4.5 实验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及解决办法39-40
- 4.6 本章小结40-41
- 5 楔横轧模具磨损机理分析41-49
- 5.1 楔横轧模具表面力学行为分析41-46
- 5.1.1 等效应力、应变概念的理论基础41-42
- 5.1.2 模具表面等效应力、应变分布与磨损严重部位42-44
- 5.1.3 交界面棱线上的三向应力分析44-46
- 5.2 模具棱线上的温度变化分析46-48
- 5.3 本章小结48-49
- 6 工艺参数对磨损量影响分析49-59
- 6.1 轧制温度49-51
- 6.2 展宽角51-52
- 6.3 成形角52-53
- 6.4 摩擦系数53-54
- 6.5 断面收缩率54-55
- 6.6 轧辊直径55-56
- 6.7 轧辊转速56-57
- 6.8 小结57-59
- 7 结论与展望59-62
- 7.1 全文总结59-60
- 7.2 研究展望60-62
- 参考文献62-65
- 在学研究成果65-66
- 致谢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懿;大变截面齿轮轴楔横轧制成功[J];锻压机械;2000年06期
2 谢懿;截面变化大的台阶轴楔横轧制成功[J];机械;2000年06期
3 杜凤山,李学通,王敏婷;楔横轧三维热力耦合非线性有限元模拟[J];机械工程学报;2002年S1期
4 闫雪萍 ,李东平,崔相吉,刘志平;组合式楔横轧模具的应用[J];锻压技术;2003年02期
5 王长春,韩玉坤;楔横轧技术综述[J];潍坊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杨宏青,王宝雨,黄敬义,胡正寰;楔横轧模具CAD/CAPP/CAM集成系统的研究[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4年05期
7 黄瑶,王雷刚,金云光;基于特征的楔横轧模具设计方法[J];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2005年04期
8 李连鹏;束学道;胡正寰;;板式楔横轧接触区表面应力分布规律研究[J];现代制造工程;2006年04期
9 徐鹤贤;王剑志;;楔横轧技术在汽车工业中的推广和应用[J];特钢技术;2006年04期
10 熊毅;赵文;孙淑华;吕知清;傅万堂;;高碳钢中珠光体在温楔横轧过程中的组织演变[J];材料研究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朱天合;关洪涛;宋小顺;张振平;蔡新治;;楔横轧模具的失效、返修与改制[A];第四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陈勇;;楔横轧技术在连杆模锻生产线上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塑性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朱世明;秦学枫;叶永旭;吉文裕;;楔横轧轴类产品的开发应用[A];第三届华东六省一市塑性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张巍;李聚银;屈定华;;楔横轧自行车连体曲柄中轴新工艺[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锻压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5 胡正寰;;楔横轧轴类件技术的现状与展望[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锻压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6 刘祥;;楔横轧产品端部缩孔的分析[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祥;;楔横轧产品端部缩孔的分折[A];2010全国机械装备先进制造技术(广州)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8 杨宏青;王宝雨;黄敬义;胡正寰;;楔横轧模具CAD/CAM集成系统研究与开发[A];第八届全国塑性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杨宏青;王宝雨;黄敬义;胡正寰;;楔横轧模具CAD/CAM集成系统研究与开发[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应富强;渐开线齿轮轴楔横轧成形机理、模拟分析及实验研究[D];上海大学;2007年
2 刘桂华;楔横轧三维变形的数值模拟研究及内部缺陷预防[D];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08年
3 赵培峰;6061铝合金楔横轧变形研究[D];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06年
4 李志刚;列车车轴楔横轧精制坯新设备与新工艺[D];吉林大学;2010年
5 贾智;电液锤生产线连杆毛坯锻造工艺研究及缺陷预防[D];重庆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俊杰;单向连续板式楔横轧机的设计[D];吉林大学;2007年
2 任伟伟;模具磨损对楔横轧中心疏松的影响[D];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09年
3 李文超;轴类件楔横轧成形表面缺陷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张淑娟;楔横轧塑性成形数值模拟[D];山东大学;2009年
5 汪飞雪;三辊楔横轧轴类件成形机理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2005年
6 沈智;大直径楔横轧件的成形工艺研究[D];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06年
7 邹娇娟;三辊楔横轧轧齐曲线的研究[D];燕山大学;2006年
8 郭丽娜;连杆坯料楔横轧成形的设备与工艺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金云光;计算机辅助楔横轧工艺及模具设计[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10 陶新刚;基于损伤力学的楔横轧件内部损伤开裂的研究[D];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11年
本文编号:8046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804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