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固定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与静摩擦因数建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2 12:07

  本文关键词:固定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与静摩擦因数建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结合面 分形理论 三维分形模型 法向接触刚度 静摩擦因数


【摘要】:众所周知机械系统和机械设备都是由各种零件按照一定的技术和生产要求组合在一起。而在组合的过程中,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接触,在接触的表面就形成了一个“机械结合面”。由于这样的结合面在机械系统中存在的数量很多,便使得机械系统不再具有连续性。为了进一步研究结合面的接触机理,更精准的表达结合面的接触行为,本文在分形理论及弹性和塑性接触变形机制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弹-塑性过渡变形机制的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和静摩擦因数的三维分形模型。本文研究内容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1275328,固定结合面接触刚度多尺度模型、动力学建模与位置分布设计方法)、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2011023-4)、山西省研究生优秀创新项目(20123103)和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1-076,机械结合面接触刚度与接触阻尼建模研究)的共同资助,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介绍了分形理论的产生和研究意义、分形维数的计算和分形集的特征,进而从结合面单个微凸体的接触、微凸体的大小分布、粗糙表面的真实接触面积、单个微凸体的法向接触载荷及接触面积等方面论述了考虑弹-塑性过渡变形机制的结合面三维接触分形模型。 (2)建立考虑弹-塑性过渡变形机制的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三维分型模型,该模型改善了仅考虑弹性和塑性接触变形机制下的临界点处参数不连续的问题。通过对该模型的数字仿真分析,揭示了弹-塑性过渡变形机制对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数字仿真分析比较了考虑和不考虑弹-塑性接触过渡变形机制的两种法向接触刚度三维分形模型的不同。 (3)研究建立了考虑弹-塑性接触过渡变形机制的结合面静摩擦因数的三维分形模型,,并通过数字仿真分析揭示了结合面法向接触载荷、材料特性参数以及结合面分形参数对结合面静摩擦因数的影响,进而分析比较了考虑和不考虑弹-塑性接触过渡变形机制两种结合面静摩擦因数三维分形模型的不同。
【关键词】:结合面 分形理论 三维分形模型 法向接触刚度 静摩擦因数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H11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6
  • 1.1 引言10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10-11
  • 1.3 结合面研究概况11-14
  • 1.4 本文研究内容14-16
  • 第二章 结合面三维接触分形基础理论16-28
  • 2.1 分形理论的基础16-21
  • 2.1.1 分形理论的产生及概述16
  • 2.1.2 分形维数16-18
  • 2.1.3 分形集的特征性质18-21
  • 2.2 结合面三维接触分形理论21-27
  • 2.2.1 分形接触理论的概述21-22
  • 2.2.2 三维粗糙表面轮廓的数学特征22
  • 2.2.3 三维结合面分形接触建模22-27
  • 2.3 本章小结27-28
  • 第三章 考虑弹塑性过渡变形机制的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三维分形模型28-48
  • 3.1 固定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模型28-34
  • 3.1.1 单个微凸体法向刚度28-29
  • 3.1.2 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三维分形模型29-30
  • 3.1.3 结合面法向接触载荷三维分形模型30-34
  • 3.2 模型仿真34-42
  • 3.3 考虑弹-塑性与未考虑弹-塑性法向接触刚度三维分形模型仿真对比42-46
  • 3.3.1 结合面弹性和塑性法向接触刚度三维模型42-43
  • 3.3.2 法向接触载荷仿真及其分析43-44
  • 3.3.3 法向接触刚度对比仿真及其分析44-46
  • 3.4 本章小结46-48
  • 第四章 考虑弹塑性过渡变形机制的结合面静摩擦因数三维分形模型48-60
  • 4.1 结合面切向接触载荷48-51
  • 4.2 模型仿真51-54
  • 4.3 忽略与包含弹塑性过渡变形机制的两种模型仿真结果对比54-58
  • 4.3.1 忽略弹塑性过渡变形机制的结合面静摩擦因数模型54-55
  • 4.3.2 结合面切向切向载荷仿真对比55-56
  • 4.3.3 静摩擦因数模型仿真对比56-58
  • 4.4 本章小结58-60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60-62
  • 5.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60
  • 5.2 研究展望60-62
  • 参考文献62-66
  • 致谢66-6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68-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饶柱石,夏松波,汪光明;粗糙平面接触刚度的研究[J];机械强度;1994年02期

2 葛世荣;粗糙表面的分形特征与分形表达研究[J];摩擦学学报;1997年01期

3 王松涛;王立华;张鹏;;机械结合面阻尼的产生机理研究现状与发展[J];机械;2007年12期

4 张学良,黄玉美,温淑华;结合面接触刚度分形模型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00年04期

5 尤晋闽;陈天宁;;基于分形接触理论的结合面法向接触参数预估[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6 张学良,徐格宁,温淑花;机械结合面静动态特性研究回顾及展望[J];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7 殷东华;张学良;温淑花;牛作证;陈永会;兰国生;;结合面静摩擦因数三维分形模型[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8 田红亮;朱大林;秦红玲;;MB模型的修正及应用[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9 田红亮;朱大林;秦红玲;;MB模型计算原理的修正[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尤晋闽;陈天宁;;结合面法向动态参数的分形模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9期



本文编号:8371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8371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d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