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摆线应用型面联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4 07:00
本文关键词:内摆线应用型面联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内摆线 摩擦系数 型面联接 ANSYS 接触应力
【摘要】:作为机械传动中的联接方式,型面联接相对于传统的键联接相比,具有联接强度高,没有应力集中,可以传递大扭矩且效率高的同时也可以承受冲击载荷,并且对于一些大型机械装备来讲其拆装方便及维修便利。 常见的型面联接有包络等距三边型面联接,三段弧型面联接等多种形式,其截面曲线都是包含有参数方程的曲线。本文从内摆线原理出发,分析R/r为不同值时(R为定圆半径,r为动圆半径),内摆线以及内次摆线的运动轨迹所形成的曲线。通过对摆线参数方程推导计算,得出在R/r为不同值时,,其内摆线和内次摆线的运动轨迹,从中找出摆线运动轨迹规律,通过图谱分析以及作为型面联接的基本要求判定,选取R/r=3,n为不同值的内次摆线进行数学证明,得出在R/r=3,0n0.27条件下的内次摆线为光滑、无奇异点,凸的封闭曲线。对所选的内次摆线所围成平面图性进行几何计算。推导出e=2nr,D=4r,(e为偏心率,D为摆线型面轴的公称直径)。 本文以所选取的摆线曲线为截面建立摆线型面轴,根据材料力学及弹性力学相关知识,对摆线型面轴的拉伸、扭转,弯曲变形情况逐一进行计算分析,并且推导摆线型面联接的接触压力的计算公式。 本文首先对接触问题的发展及相关计算方法进行简单的阐述。其次应用ANSYS分析摆线型面轴单独扭转时剪应力的大小及分布,有限元分析与理论推导结果基本一致。最后对摆线型面联接的接触特性进行有限元静力学仿真,分析摆线型面轴毂在不同扭矩、摩擦系数、偏心率、轮毂壁厚的情况下的接触应力的大小及分布规律。得出摆线型面联接的接触应力大小受偏心率的影响,而e=2nr,由于r为一定值,根据内次摆线的参数方程,通过调整n的大小来调整摆线形状来改变摆线型面联接的接触应力大小及分布。
【关键词】:内摆线 摩擦系数 型面联接 ANSYS 接触应力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H13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1章 绪论9-13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9-10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9
- 1.1.2 课题的来源9-10
- 1.1.3 有限元法简介10
- 1.2 型面联接国内外研究现状10-11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0-11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1
-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11-13
- 第2章 内摆线的选取13-23
- 2.1 内摆线形成13-15
- 2.1.1 内摆线的参数方程13-14
- 2.1.2 内次摆线的参数方程14-15
- 2.2 内次摆线图谱的创建15-18
- 2.3 选取合适的内次摆线18-21
- 2.3.1 内次摆线的判定条件18-19
- 2.3.2 内次摆线的精确选取19-20
- 2.3.3 内次摆线封闭曲线的几何要素20-21
- 2.4 本章小结21-23
- 第3章 摆线型面联接的基本理论23-41
- 3.1 摆线型面轴截面的平面相关量计算23-25
- 3.2 摆线型面轴的拉伸25-27
- 3.2.1 摆线型面轴的拉压力25-27
- 3.2.2 摆线型面轴的拉压变形27
- 3.3 摆线型面轴的扭转27-33
- 3.3.1 摆线型面轴的扭转的应力函数27-28
- 3.3.2 摆线型面轴扭转情况下的剪应力分布规律28-31
- 3.3.3 摆线型面轴的剪应力求解31-33
- 3.4 摆线型面轴的弯曲33-35
- 3.4.1 摆线型面轴的弯曲应力计算33-34
- 3.4.2 摆线型面轴的斜弯曲应力计算34-35
- 3.5 摆线型面轴的弯扭组合变形35-36
- 3.6 摆线型面联接的接触压力相关计算36-38
- 3.6.1 接触压力算法的选取36-37
- 3.6.2 工程算法计算接触压力37-38
- 3.7 本章小结38-41
- 第4章 接触问题的有限元简介41-47
- 4.1 接触算法简介41-43
- 4.1.1 直接迭代法42
- 4.1.2 接触约束算法42-43
- 4.1.3 数学规划法43
- 4.2 弹性接触问题43-44
- 4.2.1 基本假定43
- 4.2.2 接触条件43-44
- 4.3 弹性接触问题的解法概述44-45
- 4.4 本章小结45-47
- 第5章 摆线型面联接有限元分析47-65
- 5.1 摆线型面轴的有限元分析47-49
- 5.1.1 摆线型面轴的建模及仿真47-49
- 5.2 摆线轴毂联接初始接触点计算49-51
- 5.3 摆线型面联接接触有限元分析51-59
- 5.3.1 摆线型面联接模型建立51-57
- 5.3.2 摆线型面联接有限元结果分析57-59
- 5.4 接触应力对摆线型面联接的影响59-61
- 5.4.1 不同扭矩下的接触应力分布59-60
- 5.4.2 不同偏心率对接触应力的分布60
- 5.4.3 摆线型面联接拉压应力60-61
- 5.5 轮毂壁厚对摆线型面联接的影响61-62
- 5.6 本章小结62-65
- 结论65-67
- 参考文献67-6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69-71
- 致谢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乐乐;杨勇生;沈海荣;;基于Pro/E模型导入ANSYS的方法[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郭嘉;黄滨;吴大转;王乐勤;;三叶形等距型面联接的接触-冲击特性分析[J];工程设计学报;2011年02期
3 徐波;摆线的构成[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4 王德胜,罗建中,李爱玲;三弧段等距型面联接的挤压强度验算[J];焦作工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5 郑友益,史娱慈,杨野田;等距型面联接初始接触点位置的确定[J];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3期
6 康富军;吴凤林;任家骏;张明;;应用Pro/E和ANSYS的零件结构合理设计[J];机械管理开发;2006年04期
7 胡意立;孙明礼;沈燕青;周佳杰;胡林强;;ANSYS软件中施加扭矩的方法[J];机械工程师;2010年11期
8 杜可可;;三弧段等距型面联接强度的光弹实验研究[J];机械强度;2006年03期
9 白海清;彭玉海;戴俊平;;新型三尖摆线泵及其结构研究[J];机械设计;2006年06期
10 陈锡栋;杨婕;赵晓栋;范细秋;;有限元法的发展现状及应用[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0年11期
本文编号:9099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909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