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双圆弧谐波齿轮传动侧隙分析及齿间载荷分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4 04:36

  本文关键词:双圆弧谐波齿轮传动侧隙分析及齿间载荷分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谐波齿轮 双圆弧齿形 侧隙分布 齿间载荷分布 有限元法


【摘要】:本文主要对双圆弧齿形谐波齿轮传动中的柔轮载荷分布与变形之间的协调变形关系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有限元和数学方法求得协调变形下的载荷分布。进一步在两种计算结果的基础上研究了齿廓参数、柔轮和波发生器结构参数对齿面载荷分布的影响。 文中首先分析了柔轮发生变形后各构件间的坐标关系,给出了四力滚轮波发生器作用下的柔轮中线的极坐标方程的通式,对双圆弧齿形在谐波齿轮传动系统中的齿廓方程进行了推导,这些是谐波齿轮理论分析的基础。 在初始侧隙分布的求解中,不同于渐开线齿形的谐波齿轮侧隙求解方法,这里采用了适合于双圆弧齿形谐波齿轮侧隙的求解方法。通过先求解齿廓间最短距离,进而求得齿廓侧隙。分析了不同波发生器、不同负载、不同齿廓参数时的初始侧隙分布,得到了其中的影响规律。 柔轮的变形是由波发生器和载荷共同作用的结果。柔轮的变形主要包括柔轮壳体的扭转变形和柔轮轮齿的弯曲、接触变形。载荷作用下,柔轮的变形使柔轮和刚轮轮齿间侧隙消除而仍然保持啮合。根据这一点,,建立了表征多齿接触变形协调的数学模型。计算了在不同波发生器、不同负载、不同齿廓参数下的齿间载荷分布,得到了其中的影响规律。 建立了工作状态下的谐波齿轮传动系统的三维模型,并导入ANSYS中进行网格划分并定义波发生器与柔轮筒壁、柔轮齿与刚轮齿的接触关系,应用薄壳几何非线性理论对柔轮进行有限元分析。同样以分别波发生器形状、负载大小、齿廓参数为自变量对柔轮齿间载荷分布进行研究,讨论实际工况下的载荷分布与理论计算结果的关联。得到结论:理论计算方法由于在建模思想和循环算法上与实际工况存在的差异,仅能在较小的啮合范围内粗略求得柔轮上的载荷分布,而在全齿啮合范围内的计算结果不够准确,理论计算模型的建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本文的研究对进一步研究谐波齿轮传动的运动性能和齿形设计都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谐波齿轮 双圆弧齿形 侧隙分布 齿间载荷分布 有限元法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H132.4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1 绪论9-17
  • 1.1 谐波齿轮简介9-10
  • 1.2 谐波齿轮传动的应用10-12
  • 1.3 谐波齿轮研究现状12-16
  • 1.3.1 柔轮结构分析13
  • 1.3.2 齿形研究13-15
  • 1.3.3 齿间侧隙及啮合力分布15-16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16-17
  • 2 柔轮变形分析及其共轭齿廓求解17-31
  • 2.1 柔轮变形结构分析17-20
  • 2.1.1 基本理论与假设17
  • 2.1.2 装配作用下柔轮的变形17-19
  • 2.1.3 传动比计算19-20
  • 2.2 装配变形下各构件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20-23
  • 2.2.1 坐标系定义20-22
  • 2.2.2 包络法求解共轭齿廓22-23
  • 2.3 柔轮基准齿廓及本文模型参数23-26
  • 2.3.1 双圆弧齿形23-25
  • 2.3.2 柔轮理论工作齿廓方程25-26
  • 2.4 刚轮齿廓的求解26
  • 2.5 刚轮齿廓拟合26-30
  • 2.6 本章小结30-31
  • 3 双圆弧谐波齿轮侧隙计算及仿真建模31-45
  • 3.1 侧隙计算方法讨论31-36
  • 3.1.1 侧隙的概念31-32
  • 3.1.2 双圆弧齿廓间最短距离32-35
  • 3.1.3 侧隙计算方法35-36
  • 3.2 干涉检查及侧隙计算实例36-40
  • 3.2.1 干涉检查36-38
  • 3.2.2 侧隙计算实例38-40
  • 3.3 齿廓参数对啮合状态的影响40-42
  • 3.4 本章小结42-45
  • 4 柔轮齿间载荷分布研究45-57
  • 4.1 引言45
  • 4.2 柔轮轮齿刚度计算45-47
  • 4.2.1 柔轮单齿刚度计算45-47
  • 4.2.2 啮合柔度47
  • 4.3 齿间载荷分布计算47-52
  • 4.3.1 方法讨论47-49
  • 4.3.2 计算实例49-52
  • 4.4 载荷分布的影响因素52-55
  • 4.4.1 负载大小的影响52-53
  • 4.4.2 波发生器形状的影响53
  • 4.4.3 齿形参数的影响53-55
  • 4.5 本章小结55-57
  • 5 柔轮啮合仿真分析57-73
  • 5.1 引言57
  • 5.2 各部件结构参数57-62
  • 5.2.1 柔轮几何尺寸的确定57-58
  • 5.2.2 刚轮几何尺寸的确定58-59
  • 5.2.3 波发生器尺寸参数的计算59-62
  • 5.3 模型的建立62-65
  • 5.3.1 三维实体模型建立62-63
  • 5.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63-65
  • 5.3.3 接触关系、边界条件及载荷步控制65
  • 5.4 柔轮齿圈受力分析65-72
  • 5.4.1 波发生器形状的影响67-68
  • 5.4.2 柔轮径向变形系数的影响68-70
  • 5.4.3 负载大小的影响70-72
  • 5.5 本章小结72-73
  • 6 总结与展望73-75
  • 6.1 总结73-74
  • 6.2 展望74-75
  • 致谢75-77
  • 参考文献77-81
  • 附录81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81
  • B. 作者在攻读学们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8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实如;谐波齿轮传动中柔轮的疲劳强度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3期

2 姜世平,陈谌闻,宋延辉,聂绍珉,肖瑜;谐波齿轮传动中柔轮载荷分布规律分析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3 谢金瑞;;国内外谐波传动的应用和发展[J];光学机械;1979年04期

4 王延风;李书功;谢涛;;谐波齿轮传动柔轮有限元力学分析及结构参数改进[J];光学精密工程;2005年S1期

5 张文杰;李敏;王中孚;;无侧隙谐波齿轮传动变位系数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23期

6 李绍彬;郭建;;用接触问题有限元法确定齿间载荷分布系数[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7 ;本田在机器人ASIMO上配备新功能[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8年01期

8 陈晓霞;林树忠;邢静忠;刘玉生;;圆弧齿廓谐波齿轮侧隙及干涉检查仿真[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1年03期

9 沈允文;;论谐波齿轮传动的齿形[J];齿轮;1986年04期

10 郑德林;胡燕海;李华敏;;谐波齿轮传动齿间啮合力分布规律及柔轮齿根应力的计算[J];齿轮;1989年02期



本文编号:9686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9686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9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