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采空区内浆料堆积规律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7 13:36

  本文关键词:采空区内浆料堆积规律试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采空区 浆料 流变性 屈服应力 堆积形态


【摘要】:注浆投砂方法是一种成本低、效果较理想的采空区治理措施,已经在大空洞采空区充填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浆砂混合料进入采空区后的堆积形态是设计钻孔间距和浆料配合比的重要依据,但是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却还很不完善,导致钻孔间距和浆料配合比在生产中通常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进行设计,这种理论上的缺乏势必造成实践中的盲目性。因此,研究浆料在采空区内的堆积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以此为出发点,本文采用室内模型试验、现场模拟试验,并结合工程案例对浆料的堆积规律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采用了RST-CC桨式流变仪对浆料的流变性进行了测试,发现当含砂率小于55%时,剪切速率与剪切应力之间的关系符合宾汉流体所特有的性质。对各试验组流变曲线进行回归分析发现,随着含砂率的增大,浆料的屈服应力及粘度开始缓慢增加。当含砂率增大到一定程度后,浆料的屈服应力和粘度呈现指数型增加,即存在一定的拐点含砂率。本次实验组的“拐点”含砂率近似为45%,该值可以作为浆砂配合比的一个控制参数。其次,通过自流堆积模型试验结合流变性测试结果,建立了适合以风积沙为骨料的浆料的自流堆积坡度拟合计算公式:θ=0.175×τ00.572μ0.206ρ(ρ≤1.936 g/cm3)。然后,通过现场堆积模拟试验,验证了以自流堆积模型试验为基础建立的浆料堆积形态拟合计算方法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同时通过对浆料堆积形态的变化规律和骨料颗粒分选性的研究分析,以可视化的角度还原浆料的堆积过程。最后,通过工程案例对以自流堆积模型实验为基础建立的浆料堆积形态拟合计算方法进行进一步的验证,结果表明:以自流堆积模型实验为基础建立的浆料堆积形态计算方法具有较高的精确性。
【关键词】:采空区 浆料 流变性 屈服应力 堆积形态
【学位授予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325.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7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9-10
  • 1.2 研究现状10-15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0-12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2-15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5-17
  • 1.3.1 研究内容15
  • 1.3.2 技术路线15-17
  • 2 充填浆料流变性研究17-30
  • 2.1 充填材料及配比17-20
  • 2.1.1 充填材料17-18
  • 2.1.2 材料的配合比及浆料密度18-20
  • 2.2 浆料流变性测试20-28
  • 2.2.1 流变的基本概念20-22
  • 2.2.2 流变性测试方法22-23
  • 2.2.3 结果分析23-28
  • 2.2.4 流变参数确定28
  • 2.3 本章小结28-30
  • 3 自流堆积试验与模型研究30-38
  • 3.1 室内自流堆积试验30-34
  • 3.1.1 试验原理及方法30-31
  • 3.1.2 材料配比31-32
  • 3.1.3 试验过程及结果32-34
  • 3.2 自流堆积角度拟合分析34-36
  • 3.2.1 拟合分析原理及方法34
  • 3.2.2 参数确定34-35
  • 3.2.3 拟合分析35-36
  • 3.3 本章小结36-38
  • 4 现场堆积模拟试验38-66
  • 4.1. 堆积模拟试验38-49
  • 4.1.1 模拟试验模型设计38-41
  • 4.1.2 模拟堆积试验过程41-49
  • 4.2 堆积形态计算模型验证49-52
  • 4.2.1 模型计算分析49-50
  • 4.2.2 实际测量结果分析50-51
  • 4.2.3 拟合计算值与实际测量值的对比分析51-52
  • 4.3 浆料堆积形态分析52-65
  • 4.3.1 浆料堆积形态变化规律分析52-56
  • 4.3.2 浆料堆积颗粒分选性分析56-62
  • 4.3.3 浆料堆积过程分析62-65
  • 4.4 本章小结65-66
  • 5 工程实例66-74
  • 5.1 工程概况66-67
  • 5.2 充填试验67-70
  • 5.3 模型计算方法验证70-72
  • 5.3.1 拟合计算分析70-71
  • 5.3.2 实际测量结果分析71
  • 5.3.3 拟合计算值与实际测量值对比分析71-72
  • 5.4 钻孔钻探资料分析72-74
  • 6 结论74-76
  • 6.1 主要结论74-75
  • 6.2 存在问题及展望75-76
  • 参考文献76-81
  • 致谢81-82
  • 附录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水兵;;高速路基下伏采空区治理的关键技术[J];西部探矿工程;2012年01期

2 刘常荣,夏海龙,郭玉龙,牛焕军;浅谈治理采空区的方法[J];煤矿开采;2002年01期

3 皇甫行丰,田良河;郑州—少林寺高速公路采空区治理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4年03期

4 鞠江庆;分层沉降观测在采空区治理中的应用与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4年12期

5 张碧华;;浅议采空区治理施工技术[J];山西建筑;2011年12期

6 王国艳,陈梅初;大运高速公路罗城~夏家营段采空区治理施工[J];西部探矿工程;2003年02期

7 李章;王平;鲁东枝;;山西省某高速公路下伏采空区治理工程总结[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9年S1期

8 远洋;张撑校;;爱景山锶矿采空区治理方案[J];现代矿业;2013年08期

9 金鑫光,孙兴亮,贾仁政;晋城市王坡煤矿铁路专运线柏树底隧道下伏采空区治理[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3年01期

10 王生俊,贾学民,韩文峰,崔素敏;高速公路下伏采空区剩余沉降量FLAC~(3D)计算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守华;苏迪;;浅谈高速公路下伏采空区治理[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11)[C];2003年

2 高广运;蒋建平;刘松玉;;采空区引起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及在公路工程中的治理[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王生俊;;高速公路下伏采空区剩余沉降影响因素分析[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韩智尧;赵永未;刘兆富;任洪文;;坑内外对照图立体化建立及采空区灾害预测分析[A];中国采选技术十年回顾与展望[C];2012年

5 罗明生;王浩文;李本尧;;铜矿北部采区47~49线特大采空区治理的研究与实践[A];冀晋琼粤川鲁六省金属学会第十五届矿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平;武震;;大同鹊山精煤公司家属楼采空区治理工程设计与施工[A];第十三届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7 童立元;邱钰;刘松玉;方磊;;公路下伏多层富水煤矿采空区治理技术研究[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8 林骏;;银山矿业井下采空区治理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情况分析[A];第八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王道颖;;晋城环城高速公路采空区治理施工技术[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10年卷(下册)[C];2010年

10 张永波;何万龙;张利民;;基于采空区活化变形规律分析的注浆处治范围确定方法研究[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延青;高速公路采空区治理有蓝本[N];中国矿业报;2008年

2 任鸿儒;专家出招:建三维模型寻防治良方[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3 郑凤岐 杨珏;中交通力大战祁临采空区[N];山西日报;2001年

4 邬敏;东胜区将搬迁采空区范围内7800人[N];鄂尔多斯日报;2008年

5 本报通讯员 张素琴;抚平“煤城”创伤[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张金萍;采空区治理应提前[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7 张金萍;采空区治理,一个急切的课题[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8 赵野;煤矿采空区治理应超前[N];中国矿业报;2005年

9 通讯员 郑胜金 记者 张梅;中交通力鼓励科技人员大胆创新[N];陕西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陈志峰;老矿采空区何时解除“雷阵”警报?[N];中国煤炭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淑坤;高速公路下伏采空区探测及稳定性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2 陈庆发;隐患资源开采与采空区治理协同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继V,

本文编号:10491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0491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d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