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提质)褐煤氧化性能与微结构研究
本文关键词:胜利(提质)褐煤氧化性能与微结构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优质煤资源的大量使用带来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现在,优质煤炭资源日趋减少,而储量丰富的低阶煤成为热点。如何高效清洁利用褐煤成为研究的重点。褐煤含水高,不利于对其直接利用,所以在使用之前需要对其进行干燥提质处理。但是提质后的褐煤在运输及存储过程中,易发生氧化自燃引起危害。本文以胜利褐煤为研究对象,在固定床反应器上对其进行特定停留时间的氧化试验,并利用工业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方法对煤样进行表征,考察氧化对褐煤微结构的影响,探索褐煤原煤及其预处理煤样氧化行为,从而进一步丰富氧化理论,为褐煤高效、安全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胜利褐煤原煤、其酸洗煤以及酸洗掺杂Fe3+煤样的特定停留时间氧化试验,获得有机质转化率结果。结果表明,酸洗煤有机质转化率小于原煤和酸洗掺杂Fe3+煤样,而原煤与酸洗掺杂Fe3+煤样结果相近。酸洗掺杂Fe3+煤样的氧化性能近似褐煤原煤而大于酸洗煤样。矿物质的存在提升了褐煤的氧化性能。通过工业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方法对煤样进行表征,发现试验煤样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表面结构不断变化。褐煤含有较多的酚羟基、醇羟基、脂肪烃等活性基团,氧化后脂肪族C-H组分减少,长链断裂形成小结构,增加了缺陷位,而含氧基团,如C=O键有所增加,醇羟基、酚羟基氧化成羧酸,也使得COOH基团有所增加,而芳环及醚键由于高稳定性不易被氧化。
【关键词】:胜利褐煤 氧化 酸洗 铁离子 微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849.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文献综述8-19
- 1.1 研究背景8-9
- 1.2 中国煤炭资源概述9-10
- 1.2.1 煤炭的分类9
- 1.2.2 褐煤的分布情况9
- 1.2.3 褐煤的结构9-10
- 1.2.4 褐煤的性质10
- 1.2.5 褐煤的利用10
- 1.3 煤的氧化概述10-14
- 1.3.1 煤的氧化10-11
- 1.3.2 煤的氧化研究现状11-12
- 1.3.3 氧化对褐煤结构的影响12-13
- 1.3.4 褐煤氧化机理研究13-14
- 1.3.5 褐煤氧化的影响因素14
- 1.4 褐煤氧化微结构的研究技术14-17
- 1.4.1 X射线衍射(XRD)15
- 1.4.2 红外光谱(FTIR)15-16
- 1.4.3 拉曼光谱(Raman)16-17
- 1.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17
- 1.5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17-19
- 第二章 实验部分19-23
- 2.1 主要试剂及实验仪器19
- 2.2 煤样的选取与制备19-20
- 2.2.1 煤样的选取处理19-20
- 2.2.2 胜利褐煤酸洗脱处理20
- 2.2.3 胜利酸洗煤掺杂三氯化铁20
- 2.3 实验装置及实验过程20-21
- 2.3.1 热重仪燃烧20
- 2.3.2 固定床燃烧20-21
- 2.3.3 实验方法与数据处理21
- 2.4 煤样的表征方法21-23
- 2.4.1 工业分析21-22
- 2.4.2 红外光谱22
- 2.4.3 扫描电镜(SEM)与能谱22
- 2.4.4 X射线衍射(XRD)22
- 2.4.5 拉曼光谱(Raman)22
- 2.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22-23
- 第三章 氧化作用对原煤微结构的影响23-34
- 3.1 三种煤样的TG-DTG23-24
- 3.2 煤样的有机质转化率24-25
- 3.3 X射线衍射(XRD)25-27
- 3.4 红外光谱(FT-IR)27-28
- 3.5 拉曼光谱(Raman)28-31
- 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31-32
- 3.7 小结32-34
- 第四章 氧化作用对酸洗煤的微结构影响34-43
- 4.1 酸洗煤样的有机质转化率34-35
- 4.2 X射线衍射(XRD)35-37
- 4.3 红外光谱(FT-IR)37-38
- 4.4 拉曼光谱(Raman)38-40
- 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40-42
- 4.6 小结42-43
- 第五章 氧化作用对掺杂三价铁离子煤样的微结构影响43-54
- 5.1 煤样有机质转化率43-45
- 5.2 X射线衍射(XRD)45-47
- 5.3 红外光谱(FT-IR)47
- 5.4 拉曼光谱47-49
- 5.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49-51
- 5.6 光学显微、SEM和能谱51-52
- 5.7 小结52-54
- 结论54-55
- 参考文献55-60
- 致谢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斌;孙士涛;彭向和;范镜泓;;文哈贝壳多级微结构特征及螺旋交叉微结构的韧性机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9年S2期
2 陈斌;尹大刚;袁权;罗吉;范镜泓;;贝壳高刚度及高强度的微结构机理[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1年S1期
3 李华北,赵杰文;糜状食品物料微结构图象特征的小波分析[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4 蒋炳炎;蓝才红;汤美林;;微结构特征对微结构零件注射成型流场均匀性的影响[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8年08期
5 陈斌;蒋晓梅;孙士涛;彭向和;;胫骨的层状微结构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年S2期
6 郭西华;朱艳英;王志宙;关颖;丁喜峰;王文静;叩根来;郝雪娟;程英杰;;5种丹参主要成分及微结构的检测及综合表征[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年08期
7 刘唐生,邵爱军;峰局五矿岩石力学及微结构特征的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2年04期
8 叶鑫;蒋晓东;肖磊;罗炫;方瑜;张庆军;易早;吴卫东;唐永建;;二氧化硅亚波长纳米微结构的增透特性[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0年09期
9 陈浩然,苏晓风,,唐立民;微结构对金属基复合材料宏观弹塑性性能的影响[J];固体力学学报;1996年02期
10 张欣;杨明星;付静;闫凯;;台湾瘦长红珊瑚的纳微结构特征[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罗志华;崔可锐;周阳;方俊;;皖亳阜高速公路粉土微结构和成分的研究[A];加强地质工作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2007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彭向和;;一种基于微结构损伤的尺度效应分析方法[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张梅英;;利用扫描电镜研究土的微结构有关问题[A];第三次中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二)[C];1983年
4 邵顺妹;;化灌岩芯的微结构机力学特征[A];第四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二届全国高温高压联合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89年
5 李榴芬;;珠江三角洲软土微结构特征[A];2004年度上海市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戴大临;文艺;;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木材导管壁的细微结构特征[A];第三届全国扫描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权国政;陈斌;周杰;孙士涛;冯福伟;;动物股骨生物陶瓷微结构及性能研究[A];2008全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张梅英;赵宪;;泥岩的微结构特征及其工程性质[A];第五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萍;微磨削结构阵列表面特征化评价及其功能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陈安伏;微注压成型表面多层次微结构的设计及黏附性和稳定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3 胡凯;MEMS微结构几何特征提取与评定的方法[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陈晓辉;MEMS微结构功能特征分析、评定关键技术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李世保;微结构聚合物漫反射材料的设计及成型基础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6 张海军;基于FTS的微结构表面金刚石切削加工若干技术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张雁祥;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极微结构的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8 黄文峰;湖冰微结构及其对热、力学参数影响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9 卢振;微结构件的注射成形及其组织与性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10 王晓慧;基于FTS的微结构表面超精密车削控制系统及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家科;微纳结构硅的制备及器件化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张勇;1200℃烧结EB-PVD YSZ涂层微结构演变的TEM表征与分析[D];湘潭大学;2015年
3 熊源源;机械—电磁驱动高速变形下铝合金微结构演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4 祁淑云;稀土Eu~(3+)离子的微结构及发光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5 马丽娜;用于仿生自清洁微结构的干涉光刻技术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6年
6 冯伟;胜利(提质)褐煤氧化性能与微结构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6年
7 王景雪;复合LB膜微结构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8 王福增;信息储存功能驱动的微结构功能表面切削机理及数值分析[D];山东大学;2012年
9 潘虹;非回转对称微结构金刚石切削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10 吴新燕;金龟子外甲壳微结构的强韧性分析[D];重庆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759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075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