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型钢支架-围岩接触关系及棚-索协同支护技术
本文关键词:“U”型钢支架-围岩接触关系及棚-索协同支护技术
更多相关文章: “U”型钢支架 接触关系 变形特征 承载能力 棚-索协同支护
【摘要】:针对"U"型钢支架承载能力因支架-围岩接触关系差而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通过建立不同支架-围岩接触关系模型,采用FLAC2d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不同支架-围岩接触关系对支架变形特征、支架内力及围岩自承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支架-围岩接触关系将决定支架的受力状况,进而影响支架的变形特征及支架与围岩承载能力的发挥.提出了棚-索协同支护技术实现了支架整体承载能力的充分发挥,并在淮北某煤矿82联巷应用了该支护技术,巷道稳定后两帮位移量稳定在58 mm左右,顶底板位移量稳定在35 mm左右,有效控制了巷道围岩变形.
【作者单位】: 湖南省煤炭地质勘查院;
【关键词】: “U”型钢支架 接触关系 变形特征 承载能力 棚-索协同支护
【分类号】:TD353
【正文快照】: 0引言“U”型钢可缩性支架因其具有材料强度高、支护强度大、可缩让压、适应性广、安装方便、可多次复用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在锚网支护难以实施的破碎围岩巷道中得到大量应用[1-2].受巷道掘进工艺、支护工艺、巷道围岩岩性及围岩结构影响,支架与巷道围岩难以均匀接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体镇;;构造应力作用下膨胀性软岩巷道的支护方式[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8期
2 陈晓祥;韦四江;;初始地应力场对煤矿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J];矿冶工程;2008年06期
3 臧龙;谢文兵;荆升国;娄培杰;王其洲;;孤岛煤柱下破碎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4年03期
4 谢文兵;荆升国;王涛;任有奎;张农;;U型钢支架结构稳定性及其控制技术[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5 王悦汉,陆士良;壁后充填对提高巷道支护阻力的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荆升国;高应力破碎软岩巷道棚—索协同支护围岩控制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臧龙;煤柱底板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及其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萃萍,杨杰,马信,杨静;U型调质钢滚压成型机主机方案设计[J];阜新矿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2 吕康成;公路隧道U型钢可缩性支架支护探讨[J];广东公路交通;1998年S1期
3 陆丹峰;赵玉成;甄亚彬;;矿用U型棚支护结构设计与优化[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4年01期
4 王来贵;张鹏;杨建林;李喜林;;软岩改性及其微观机理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5年01期
5 张德宝;张智纲;;弱胶结软岩巷道锚网喷架联合支护技术[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4期
6 种照辉;李亚楠;王腾;李冬伟;杨吉平;;煤岩互层巷道模拟试验与控制对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5期
7 张向东;霍金宝;;特厚松软煤层巷道破坏机理及控制技术[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6期
8 王运臣;王波;张宏学;;高应力软岩巷道U型钢支架的结构稳定性及应用分析[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5年05期
9 许帮贵,孟祥瑞;谢李深井软岩主要开拓巷道改进联合支护的工业性试验研究[J];淮南矿业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10 任凤玉;李楠;;团城铁矿多空区矿体开采技术研究[J];金属矿山;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兴伟;张海芹;;热轧矿用U型钢系列化研究及产品开发[A];2007年河北省轧钢技术与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2 庄宁;阚二林;肖庆疆;汪成兵;;深部巷道支护技术及其工程实践[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吕家立;何亚男;;ADINA在柳新煤矿软岩回采巷道支护改革中的指导作用[A];岩土力学数值方法的工程应用——第二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与模型实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4 蒋斌松;;位移反分析算法的稳定性分析[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三次大会论文集[C];1994年
5 刘文涛;何满潮;杨生彬;马小钧;;深部岩巷不对称变形机理及支护对策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6 高尔新;陈二霞;李鲁;;软岩巷道不同形式钢桁架支护结构受力性能分析[A];中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研究进展——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贾安立;牛松涛;乔玉辉;;大断面破碎围岩硐室组合支护技术[A];中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研究进展——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纪红;徐颖;李栋伟;;新型钢-柔组合支护技术及应用[A];中国煤炭学会成立五十周年系列文集2012年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专刊(上)[C];2012年
9 刘志强;宋冶;胡元芳;;隧道挤压型变形与支护特性研究[A];《岩土力学》vol.34 增刊1 2013[C];2013年
10 李嘉峰;刘长武;刘德峰;;厚煤层分层开采下分层支护方式[A];中国矿业科技文汇——2015[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深部巷道围岩稳定性安全控制原理与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马春德;深部复合型破坏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赵国栋;巨厚复合顶煤大断面煤巷围岩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4 李桂臣;软弱夹层顶板巷道围岩稳定与安全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5 荆升国;高应力破碎软岩巷道棚—索协同支护围岩控制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6 卫进;深部回采巷道耦合支护机理及其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7 李冲;软岩巷道让压壳—网壳耦合支护机理与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8 詹平;高应力破碎围岩巷道控制机理及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9 刘海源;蒲河矿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机理及协调支护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10 张钦祥;保德矿采动巷道围岩分次控制方法及关键支护技术[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杰兵;平煤十一矿软岩破坏巷道修复治理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宋秀群;高应力大断面破碎煤巷支护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贾伟;佛岭隧道破碎带围岩蠕变变形规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田柯;深井大断面马头门支护理论及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5 牛少卿;长壁开采三顺槽围岩控制理论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6 倪昊;芦岭煤矿深部大断面巷道U型棚支护机理与数值模拟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7 王全征;白象山复杂富水铁矿突水风险综合分析与评价[D];青岛理工大学;2009年
8 胡海;缓斜煤层群跨采底板上山的合理布置与支护[D];重庆大学;2010年
9 覃俊;石屏一矿三软煤层回采巷道锚杆锚索支护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10 顾寅;大变形隧道预应力锚索支护技术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强;唐建新;朱祥可;康钦容;;锚网梁索喷联合支护在深井软岩巷道中的应用[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7年01期
2 尹鹤峰,王宏,朱宏新;利用空间弹性理论分析和计算采动影响下的底板应力分布[J];阜新矿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1期
3 王海东,张永吉;软岩巷道的支护机理及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年S1期
4 何满潮;杨军;齐干;王树仁;;深部软岩巷道耦合支护优化设计及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5 王德勇;吴继鲁;;U形拱棚配锚索在盘区巷道支护中的应用[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林峰;煤层底板应力分布的相似材料模拟分析[J];淮南矿业学院学报;1990年03期
7 宋宏伟,,郭志宏,周荣章,董方庭;围岩松动圈巷道支护理论的基本观点[J];建井技术;1994年Z1期
8 冯豫;我国软岩巷道支护的研究[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0年02期
9 周荣福,王江生,王晓珍;地应力估算方法的应用探索[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0年04期
10 杨永良,崔道品,李雅阁;控制巷道变形的卸压爆破法[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5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华磊;采场底板应力传播规律及其对底板巷道稳定性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2 张百胜;极近距离煤层开采围岩控制理论及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3 李桂臣;软弱夹层顶板巷道围岩稳定与安全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4 王襄禹;高应力软岩巷道有控卸压与蠕变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5 荆升国;高应力破碎软岩巷道棚—索协同支护围岩控制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肖锋;软弱围岩巷道U型钢可缩性支架联合支护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2 陈金宇;采动影响下28变电所耦合加固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902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090236.html